​ 百里千刀一斤漆,精美绝伦还属它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7-04-06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再见到漆器了,取而代之的漆字也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了“化工原料”的意思。“漆”字为象形字,原本写作“桼 ”,上有木下有水,中间的一撇一捺却不是“人”、不是“八”,是人字型八字状的两把刀,取由漆樹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漆本是天然生成,与现在市面上各种化工漆截然不同,没有刺鼻难闻的味道而是有着淡淡的清香味,并且具有防腐蚀、耐强酸、强碱、耐溶剂、防潮、防微生物、杀菌等等多种优点。

 

漆树需成长七年方可割漆,一棵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 10公斤生漆,3000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的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故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天然生漆的性能并将其应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最初人们将生漆涂抹在木制的器皿上,这样能起到很好的起到隔离防虫的作用,还能让器物表面呈现温润的光泽。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漆的最初意义在于器用。从漆到器,从技到艺,大漆艺术经历了深厚沉积的文化滋养,也经历了精湛绝伦的技艺修磨,使其成为美轮美奂的中国乃至东方古典艺术样式的代名词。

 

我国漆器工艺历经商周直至明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今天我们重点分享的是这其中的一种重要技艺:雕漆。

 

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但是我们今天还没有见到过唐代的雕漆作品。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宋代雕漆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工艺门类。其工艺分为剔犀、剔黑、剔红三种,其中剔犀独具特色——在成形的胎体上用两到三种颜色(多以红黑为主)的大漆,有规律地交错髹涂,最后形成厚厚的堆漆,然后在漆上用刀侧雕纹样。

 

漆器在汉代达到鼎盛,到唐代及以后漆器已慢慢的退出日常生活的食具,取而代之的是瓷器,宋朝的瓷器世界闻名,漆器工艺更多的转移到家具、器物等方面,增加其装饰性,宋朝首开先河将绘画方法与雕漆工艺结合,至元代,雕漆工艺未收入官作,但在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成为了中国雕漆工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元代雕漆形成了名家辈出的局面,产生了不少精品。

 

元代雕漆,远胜宋代雕漆。器型上更加丰富。元代漆层更多,漆更厚。有的漆层竟有数十层,上下厚质达0.5——1厘米。元代剔犀雕漆器比宋代更圆润厚拙,显得更为稳重坚固。在雕刻的题材上广泛的倾向文化生活题材元代雕漆突破宋代单纯黑剔犀髹漆方式,逐渐以红剔犀为主要表现。剔黑、剔红器均有。剔红开始成为雕漆的主导形式。

 

明清时代雕漆工艺持续发展,明代雕漆继承了元代风格,并创立雕漆官作:果园,清代的雕漆工艺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从事雕漆等漆艺制品的专门生产。艺术风格是贯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中的,如绘画、家具、服饰等等,相信我们都较熟悉清代的艺术风格,较明朝有着鲜明的特点。明代的雕漆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繁缛纤细且漆色鲜红。到乾隆朝,由于乾隆本人的艺术爱好,各类创新层出不穷,一改之前的单一色的木胎,清代则兼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色彩上也有更大的改变,增加了绿色、黄色、金色等多色彩结合俗称剔彩。

 

看了传统雕漆,您是否和我一样深深为精湛绝伦的手工艺术所折服呢?下期我将呈现更多的现代创新性雕漆艺术,喜欢燕京八绝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创意宝——保创意”公众号专注发布知识产权与创意新闻,通过移动互联网模式创新,降低知识产权专业门槛,使“人人”都可知识产权。(来源:创意宝 马小仙)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