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大冤种
如果要选评一组让人不适的营销热词,在我的名单中「中产」一定榜上有名。
如果再不适一点,前面还要加一个字——「新中产」。
不适的点在于,相比在社会经济学中的中性语义,近两年它更像一句阴阳的话。
怎么个阴阳法,“没有中产的命,却得了中产的病”。
听上去花钱花成了大冤种,像是一盘被p 成ins风的韭菜。
夹在有两套房本、开着奥迪上班只为打发时间的真中产和真老实人中间,名不正又言不顺。
可是,这背后的人到底招谁惹谁了。
中产、新中产类似的词嘛是被炒热的,营销也是品牌商家主动推的,那到头来怎么花钱的还要被讽刺一通,转身就不带着一起玩了?
1、 和中产有关的那些品牌
先来点熟悉的,比如中产n件套。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万元单车Brompton+Freitag+莱卡算是中产标配。
Freitag创始人兄弟
英国折叠单车 Brompton 被人亲昵地称为小布
去年也有爆火的中年三宝:茅台、钓鱼、始祖鸟。
女版则是Lululemon、拉夫劳伦、始祖鸟。
还有少女版,只是要把中间的拉夫劳伦,换成萨洛蒙。(我:且慢,让我查下萨洛蒙和露露乐蒙都是啥。)
传说能穿出老钱风的拉夫劳伦
网上还有更夸张的段子——
图源网络
如果真要较真一点,就是以上几个标准,也能再分个三六九等,比出个高低圈层。
也有人列出了中产品牌图鉴,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国外品牌已经提过一轮,国产品牌离不开这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的新消费,内外、观夏、闻献、野兽派……对了超市一定要逛山姆。
图源网络
但是,这个由品牌logo拼出的、被极端物化的人群画像,真的具有参考价值吗?还是说以此为代表的「中产、新中产」只是被异化了的营销符号,好用还无须为具体哪个谁负责。
正面意义上:TA们有一定审美,愿意为商品的附加价值支付额外费用。毕竟,品牌的无形价值,也是由有形的物质、人力,时间成本造就的。而且,用一个品牌符号就能暗示部分审美趣味、种种价值观还挺“划算”,也属于消费交易的一环。
负面意义:……不用多说,最极端的一句装x,就像是盖棺定论般地,剥夺买单人的绝大部分解释权。
那这顶空心、摇摇欲坠的中产高帽子,到底是怎么戴上的?
2、不高不低的身份,半真半假的虚妄
中产,这个词自带诱惑力。
不是顶级富豪,不是普通消费者,它把你架在半中。向上仿佛能捞月,往下又有优越感。有资格谈论审美趣味、艺术人生,也能在吃喝拉撒、酸甜苦辣讲究个不落俗套。
如果身份感是对比出来的,那中产一定是不极端的那类。
如果说远一些,中产的语境更多时候都是和国外有关,最典型的是“美国中产阶级”。那人均独栋大house 、门前有草坪的水平,着实让身处16亿人口+大国的我们,不太敢奢望。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中产形象倒是有点亚洲代表性,只不过看着还是没那么宽敞罢了。
电影《剪刀手爱德华》——1990年
换言之,在国内如果不是高知精英人士,对于大多数人中产都不算常用词。我们更熟悉什么,小康,小富即安。那它为什么近几年会成为营销圈的香饽饽呢?
一个相对西化的词,折射着我们对于富裕生活的想象,也承载了东方人天生含蓄(好面儿)的心理:想展示又羞耻,没有和富直接挂钩,不为谈钱羞耻。而且,中产这个词,多洋气啊。
再说多一点,自从士农工商王公贵族等级秩序被打散后,我们没有一个公认且中性的词,能衡量处于勉强中游的社会地位。(暂且忍忍我上中下的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知道自己不在中产水平,也乐于接受来自营销的明示暗示。毕竟,白领听起来像10年前,工薪阶层更充满了90年代的古早味。
除了经济水平外,中产也是对个人审美品味的肯定。
我们下意识会想到国外品牌,会用洋气赞美一个人,(或许也只是我用了这个词)。魔都几乎是国内中产城市的代表。不只是因为GDP,还和人文文化有关。再偏见一点说,小红书平台最能代表当代中产的生活趣味。
但是,放在营销中这些印象都不绝对,不绝对,就有想象的空间。
3、潮流内的中产VS品牌里的中产
回头想想,近两三年在中产出现的地方除了有品牌外,也少不了一些潮流趋势。
举几个典型:去年的围炉煮茶、精致露营,到今年的Citywalk,新中式茶馆的兴起或许也勉强算一个。
至于为什么被冠上中产生活方式的名头,我们常听到的答案不外乎,它能满足我们的情绪价值、有一定社交属性、能打卡,在社交媒体大于现实、点赞关系胜过点头之交的今天,具有很强的传播优势。
虽然我自己对流行很迟钝,但也相信它们能受到挑剔的新中产的青睐,原因不可能只有这些。
除了大家都看到的“面子”外,它们确实提供了一种想象。让我们短暂跳出眼下的腻烦,用不那么大的花费,去体验一把「故事里的生活」,当一次自己的主角。
这个故事可以基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新中式、茶相关的趋势,隐藏着我们对过去士族生活、诗情画意流水扁舟的眷恋。
《长安三万里》
故事也可以是舶来品,Citywalk时想象自己走在巴黎街头塞纳河畔、纽约伦敦意大利,在时代广场悄悄站到街头艺术家身旁咔嚓留个念……
《爱在黎明破晓前》真的不是Citywalk的鼻祖吗 笑cry
要让故事更真,就要把氛围感做足。那种种仪式感都是必可不少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潮流趋势和我们印象中的奢侈品有些像,也在营销一种幻觉、一个梦。只不过潮流的保鲜期更短,也没有保值经典这一说。但是作为闲暇的一颗糖,也算入股不亏,哪怕这糖并不便宜。
当然了理性点看,我们也能对这些趋势提炼出一些共性:
市场风口+升级形式+有一套基本的仪式感公式。
以「精致露营」为例,首先它是基于户外市场这个大风口,又对大流行露营做了迭代升级。升级就需要装备,有了必要的形式也就有了仪式感。
仪式感还要有一套基本的公式能概括,这样它才能作为一种方法论传播,更多人才能借用这个公式照猫画虎地玩起来,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大家拍的照难免有些些雷同。有风的地方不一定只在大理瑞士,只要背景挑得好,天气也给面子,准备工作做足,还是很chill的嘛。
开个两三辆后备箱更大的半油半电车,打开帐篷,生火放狗,煮火锅可行,但是还不太对,烧烤比较中西合并。一位年薪50W+的少油男性,默默拿出一套户外咖啡器具,用自带的瓦斯气炉、摩卡壶给大家煮咖啡时,现场一定有甜蜜发生……
晚风夕阳、入门级马歇尔音响里的音乐、红白洋酒一起上,管他被不被骂装X,那一刻有享受到就是最大的意义。(写着写着自己都心动了怎么回事)
综艺《一起露营吧》
新中产当然追流行,但是他们追的是精筛后的流行、有门槛的仪式。
就像中产品牌们有些像奢侈品的平替。为自己添置几个大单品,就能在别人3秒钟把你从头扫到尾时,留个还不错的印象。不用对着一个logo满身的奢侈品包包犹疑:“真的好看吗?可是好多人都在背哎”。哪天心血来潮想进爱马仕看看了,也有基本的心理“入场券”。
“黑化”点想:如果一些品牌真的能为身在都市丛林里的我们带来点安全感,那,有何不可?
4、就算被说韭菜长韭菜短,他们下次,还(敢)买
前几年戴森大火的时候,也说过是收割中产,包括月薪2w+的高级白领人均一台跑步机。
图源网络
是不是每天跑不是最重要的,有了跑步机也确实不用再和健身房会员卡周旋,更隐性的其实是周末确实不太好意思刷手机到天亮,平常也要自我激励/督促,早日实现「精英」愿望。
在一定程度上,跑步机确实卖出了自律人设。
另外,在北上广深这样单间房租堪比三线城市整居室的欲望都市,有台跑步机意味着什么知道吗?不是合租啊,亲~家里有“富裕”空间放得下它。(心酸又好笑)
哪怕不少人说买来根本没跑几次,哪怕真的成为晾衣架、猫架。
所以还能说这些是傻白甜韭菜行为吗?
只要没盲目跟风,消费了能坦然示人,不想花这笔钱也不纠结焦虑,那么那些自我愉悦也好,为精神消费买单也罢,也没什么可羞耻。
白先勇先生在讲《红楼梦》时说得好,贾府老太太的福还真不是谁都能享得的起。看着每天吃喝玩乐,粗笑话也听得,顺口溜对子也对得上。但那份精神素养却并不是人人都有,也不是花钱就能培养的。即使给我们钱和闲,也不一定能过成那个质量。
当然那是世家大族,和咱们所谓的中产新中产差别太大,但算是个稍微沾点边的意思吧。
所以当再听到类似“摆拍出的松弛感”,“帐篷里的远方”“智商税”“没有中产的命,得了中产的病”内涵中产,用平凡的暴政站在道德高地去笑他们身在陷阱时,那是不是也能反问一句:
真正的不装杯,又是什么样?
当某个品牌品类从爆红到遇冷,言里言外要带上中产新中产,说他们又被割了,智商税第一人巴拉巴拉。
风口正盛时再带上他们,衬一个品牌一个趋势,有点格调和东西……
战术性喝水,感觉到了敌意
真的,非必要稍微放过「中产新中产」吧。
另外,什么都要用这个词,会让我这个也喜欢在苏州河边骑车吹吹风,但骑的是美团单车还要买月卡的人,误以为自己要步入小康生活了。(小狗伸舌歪头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