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Ruonan&Vera
撰文:Vera
如果要给中文播客找一句代表性的声音,那句充满磁性的“JustPod”,大概能勾起不少人的记忆;
如果要在播客的商业化进程中找一句代表性的声音,LV首个品牌播客中那句“欢迎来到Louis Vuitton「EXTENDED」”,大概也会位列其中。
作为LV播客的制作方,JustPod在播客预告上线后的几天内,迎来一波噼里啪啦的品牌咨询——
品牌播客要怎么做?
做播客对品牌有哪些好处?
针对我当前的这些诉求,播客可以怎么做?
做播客营销,我的预算投入会是多少?
……
附带着还有窸窸窣窣的,对于JustPod本身的好奇——
JustPod是谁?一家媒体机构,一个内容平台?又或是一家Agency?
从LV到麦当劳到天猫、抖音、小红书,品牌们为何选择了JustPod?
JustPod到底能帮品牌营销做些什么?
……
的确,相比作为平台的小宇宙,将自己定位为“国内首家专业的企业音频服务商”的JustPod,在大多数人心中大概都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存在。
但只要在播客这个行业再稍微往里探探,JustPod都会当下中文播客圈一个有趣的样本:
它在协助品牌播客营销、率先实现成功的播客商业化之外,更做了大量的市场教育,为播客这一在中国还算新兴的媒介渠道,探出了一条良性的商业化之路。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带着上述所有问题,数英在初秋的上海探访了JustPod办公室,与创始人程衍樑、商务总监Adriana畅谈近四小时。问题或许有答案了。
JustPod创始人程衍樑、商务总监Adriana
图源JustPod
一、 按下录制键
程衍樑和播客的故事,伴随《忽左忽右》成为中文播客顶流,已被讲过很多次。
广告学专业出身,2013年毕业后在界面新闻做了4年多记者,最开始写消费、地产报道,后来转向泛文化领域,也写名人讣闻。
程衍樑的界面新闻账号页面,
还可以看到他记者时期写的文章
2017年中,程衍樑从界面辞职。年底,他找到彼时还在上海电视台做电视记者的杨一,邀请这位重度播客爱好者一起做一档文化类播客。
程衍樑和杨一(图源网络)
2018年2月3日,第一期《忽左忽右》正式上线。
以程衍樑的文化兴趣为轴心向外延展,《忽左忽右》在中文播客领域的影响力逐渐铺开。
本是出于个人兴趣来做的这档播客栏目,却意外地成为一个类似“样板间”的存在,在开播第一年就为程衍樑带来了GGV纪源资本和LinkedIn领英两个客户。
“这两家都是当时已经内部决定好要做一个中文播客,但在2018年,他们在中国可能还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播客制作人」,又正好在朋友圈看到了我转发的自己制作的节目,所以就来问我,能不能做这个事情。”程衍樑回忆说。
2018年底,由程衍樑协助制作的GGV品牌播客《创业内幕》、LinkedIn品牌播客《转折点》正式上线。
程衍樑协助GGV打造的企业播客
1、 为什么要有一家叫“JustPod”的公司
这两次合作,给了程衍樑一个新刺激,他开始思考播客商业化的可能路径。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
一是单个节目的商业化,二是帮品牌打造自己的企业播客。
当时我自己看了一些北美播客公司的情况,参考了像Gimlet、Wondery这样的公司。他们就是很典型的,先做出了很好的节目、节目本身实现了很好的商业化,同时再顺带做一些To B的业务,帮品牌做自己的播客节目。
Gimlet、Wondery制作的播客节目中国播客的发展可能会反过来。因为当时整个播客市场还没有形成,就算你做出了很好的节目,它离商业化也还是很远。
但品牌端的需求可能会提前到来。
在当时的播客生态下,品牌可能没法意识到,要通过播客进行销售转换、或者把播客作为branding的渠道。对于品牌来说,通过投放播客来做营销的说服力,是要远低于自己做一档节目的。投放是针对成熟市场的,而企业播客是品牌自己的渠道。
因此,这样一个市场是可能存在的:
中国当时的上万家企业中,
只要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投入到「企业播客」这种小潮流当中,
那就足以支撑一家公司的健康发展了。——程衍樑
抱着这样的判断,JustPod在2018年诞生。
现在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JustPod是谁?一家媒体机构?一个内容平台?又或是一家Agency?
参考《JustPod服务手册》中的定义:JustPod是一家播客与数字音频企业。
用创始人程衍樑的话来讲:“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专业的服务商,现在做的其实是一个广告公司的工作。中文世界中和我们做同样业务的公司可能有很多,但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基于播客的音频营销公司,或者说一个音频服务商、内容制作商,真正完全将其作为核心业务的,我认为只有我们这一家。”
2、 一个很“I”的公司,开始赚钱
以这样的定位为创业初心,JustPod这家公司逐渐变得血肉丰满——
CEO程衍樑,作为内容生产的主力,主要把握播客内容相关的部分;
COO杨一,在2019年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全职加入。作为重度播客爱好者,他以“播客一下”的公众号、微博、NewsLetter为阵地,做了很多市场教育的工作;
现在团队30多人中,有5人负责旗下20余档原创播客的节目统筹、运营;
目前JustPod旗下的20余档原创播客节目
剩下所有人,都服务于To B业务部分,职能包括商务、内容策划、运营。
JustPod既往合作的品牌客户
背景多元、思维年轻,是JustPod员工的关键词。他们中有传统媒体出来的人,也有专精广告营销的人。
公司管理以效果为导向,不要求打卡,能出活就行,于是“昼伏夜出”成为JustPod的某种属性。在数英下午三点到访的时候,公司里人迹寥寥,有种站在公司门口现场开录都不用降底噪的安静。
套用MBTI的分类逻辑,如果说播客是一种“I”属性比较突出的媒介,那JustPod就是一个很“I”的公司。
这个“I司”目前活得还不错,年度营收突破千万,盈利状况良好。其中,企业播客占到JustPod的公司盈利的八成,余下两成是原创付费节目专辑、数字出版的部分。
如程衍樑强调的那样,To B业务,一直是JustPod的核心。
二、 录下品牌的“声音”
从2018年的第一个品牌播客项目,到五年后的现在,在面向近40家中外企业的服务中,JustPod无疑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合作流程。
结合商务总监Adriana的讲述,我们将这个服务流程归纳如下:
前期沟通/客户引导
↓
需求提炼
↓
双方的可提供资源沟通
↓
选题内容策划
↓
录制执行剪辑
↓
平台上线,基于播客内容的一系列分发运营、整合营销
↓
后期效果监测、回访
从有合作意向到播客正式上线,整个周期在三个月到一年不等。
1、 和品牌一起按下录制键
前期沟通主要涉及整体音频策略梳理的部分,这部分沟通工作主要由商务团队承担。
有的客户会直接带着一个播客过来说“你们能不能就直接帮我做个这样的。”
这样的方案基本上是直接模仿另一个节目的内容,做起来没有任何新意不说,甚至也可能会砸了品牌的招牌。
所以我们会更深入地挖掘一下,对方的直接需求是什么、想要传递什么样的东西、想要触达哪群人。
把这个底层需求告诉我们,我们制作人再来出一套新的策划。
这是对我们双方都更有利的一个方式。
——Adriana
这个前期沟通的过程可能是需要多次完成的,同时需要品牌客户本身,也具备很高的投入程度。
GIADA的品牌播客《岩中花述》,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
“前两季的时候品牌可能只是把播客作为一个小的媒介渠道来做。
后面第三季开始找了鲁豫做主持、把一些播客嘉宾都邀请到米兰的品牌线下活动中、把节目放到他们自己的会员小程序里……从这些动作里,我们是能感觉到,「播客」这个内容的量级在他们内部不断提高。
包括我当时跟了第三季的拍摄,拍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在他们的北京门店收银台的位置,摆了一个「岩中花述」的牌子。这会让我觉得,这个播客已经变成了一个品牌挺引以为傲的内容资产,来展示给大家。”
GIADA的品牌播客《岩中花述》
既是重视程度的投入,也有包括资源、成本的投入。
根据创始人程衍樑的观察——预算的投入与品牌收获的效果,几乎是成正相关的:
“从品牌角度来看这可能是矛盾的。因为很多品牌进入播客,就是觉得它是一个性价比更高、更便宜的媒介,初衷就是‘少花一点’。
但从效果来看,什么样的品牌播客做的好?一定是那些对内容足够重视、本身投入更多的品牌。”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伴随理性消费的市场转向,一些成熟品牌在播客上尝到甜头,也越来越舍得在播客上花钱。每年投入七位数以上的品牌项目,越来越多。
这些前期沟通的内容,最终会落到一些具体需求上,比如背景、主题、沟通人群、时间节奏、目的等;
随后涉及到的就是双方可投入资源的沟通。品牌方一般会有一定的明星、嘉宾资源积累,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多,JustPod则主要把握主持人选择与节目内容制作的部分;
以上都明确以后,就到了内容策划部分。商务团队会将前期沟通、提炼出来的需求给到制作人团队,由制作人团队来做内容提案。
沟通确定最终提案内容后,由制作人团队来推动后续的节目录制、剪辑,把握节目整体内容质量。
后续商务团队会根据排期,提前与如小宇宙这样的平台沟通品牌专题页、活动页等注意力资源的投入。
待品牌播客正式上线后,再由运营团队进行各个内容渠道、自有媒体的分发,例如JustPod自己的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
最后,在整体项目结束后,JustPod还会借助监测工具Podtrac对品牌项目进行整体数据复盘、对品牌进行回访。
至此,整个品牌播客项目才算正式结束。
2、 听见品牌的声音
按照上述服务模式,从2018年至今,JustPod为30多家品牌打造了自己的企业播客。
JustPod的服务列表,说是品牌播客的“半壁江山”都不为过。
由JustPod打造的品牌播客
哪些品牌在做播客?哪些行业爱做播客?
一是专业类/专业服务类的行业品牌
例如投资机构——
华泰证券的《泰度Voice》
涨乐全球通的《涨乐早知道》
多维资本的《投时问录》
纪源资本的《创业内幕》《投资笔记》
withinlink的《贝望录》
其中可以看到,同一品牌也会有多个播客的内容尝试。
像《创业内幕》与《投资笔记》,是纪源资本分别侧重于To B内容与To C内容做出的差异划分;
同一集团在根据子品牌特质做播客营销时,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泰度Voice》是深度分析对谈,《涨乐早知道》就是5分钟财经速报。
例如各大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众说Fin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合以见得》
青腾的《青腾树下》
长江商学院的《长江Time》
再如出版品牌——
中信出版集团的《跳岛FM》
读客文化的《惊奇电台》
樊登读书的《仅供参考》
这类品牌,本身即是高度信息导向的行业,从业者关注兴趣与诉求更高,同时在行业知识深度、人才储备上,也有自己的先天优势,不愁嘉宾和话题。
对于这一类,JustPod更多提供制作支持的服务,起到一个帮助品牌起步的作用。起步后的长期运营,对于品牌来说难度不高,可持续性更强。比如说《创业内幕》、《贝望录》、《跳岛FM》,都已经成为成熟的独立播客。模糊了“营销”的观感,加强了“品牌”的深度。
二是各类大型综合型企业、知名外企
例如——
耐克的《耐听》
巴斯夫的《话里有化》
保时捷的《捷伴之声》
宝马MINI的《Just MINI》
……
为什么是外企居多?
一方面,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大市场,跨国企业的大中华区与总部之间往往有较高的议价权力,营销上的独立性会更高。而近年来中国市场中快速发展的各种社媒渠道,都让品牌对新的媒介渠道有更高的接受程度、更乐意入局尝试。
另一方面,播客在欧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超中国大半个身位的,因此在行业播客的探索中也积累了更多可讲案例。
“我们遇到过很多行业头部的跨国公司,可能他们自己的欧洲部门、北美部门在播客上做了非常多的投入,但国内的市场营销部门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会去展示这个行业是如何用播客的,有时候甚至会直接用到他们母公司的案例。”程衍樑说。
比如说耐克在做中文播客前早已有英语播客《The Fenom Effect》、日语播客《Run With Us》;
Nike的日语播客与中文播客
保时捷也有由美国区车主俱乐部出品的《Porsche Club Insider》。
保时捷的英语播客和中文播客
同行业品牌、甚至是同品牌其他语言区的播客,成为JustPod与品牌沟通的有力论据,为跨国企业入局播客营销,提供了一个更易信服的动机。
三是国内各类与新消费、新业态相关的品牌
例如电商平台——
天猫国际的《有点东西》
阿里妈妈的《经验摇滚电台》《超级秀可思》
巨量引擎的《意思波儿》
再如新兴消费品牌——
优时颜的《优在悠哉》
三顿半的《飞行电波》
蔚来的《TechTalk》
这些新兴业态、新兴消费品牌,本身在品牌向的建设上投入更多,也需要通过更多元立体的用户教育来树立区隔、建立调性。播客因此成为他们的优选。
三、 播客的生意,持续更新中
当然不光是企业播客,事实上在JustPod的To B播客服务中,品牌播客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如果再将视线拉长,把JustPod的企业音频服务扩大到整个播客营销的全流程,JustPod能做的还有很多。
JustPod企业音频服务图谱
1、 播客广告营销
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口播贴片广告、单集内容合作与主题系列企划。
口播贴片广告,即关于某个品牌广告简单粗暴的利益点展示,以一段口播的形式,中插到播客内容中,属于硬广。
JustPod将自己既往服务过的口播贴片广告单独剪切出来,将这些基本在10分钟以内的口播广告,集合到《JustPod广告真好玩》这个播客中。
单集内容合作更像投放的逻辑,选择一个播客进行深度内容共创。
这类合作可能是一集,例如由爱彼迎中国APP赞助的《忽左忽右》单集节目;
也可能是一个系列,比如《忽左忽右》和《经济学人·商论》合作的一系列定制专栏。
这一专栏在上线后反响热烈,后来甚至衍生出了《经济学人·商论》自己的品牌播客。
主题系列企划,则可以理解为聚合多个播客节目做的“同题作文”。
杰士邦的「看不见的薄,守护看不见的爱」
小红书的「归途七日谈」
麦当劳的「开麦巨有聊」
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系列企划,往往能在听众间形成小范围引爆,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开麦巨有聊」为例,JustPod与麦当劳的这次合作,缘起于巨无霸升级。麦当劳想要做的是,在产品升级这个时间点上集中唤起甚至是更新大家对巨无霸的认知。
JustPod为麦当劳挑选出《忽左忽右》《杯弓舌瘾》《Nice Try》三档节目,在内容的文化侧重上做出区分。
《忽左忽右》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巨无霸指数”;
《杯弓舌瘾》从餐饮文化的角度讲汉堡的历史;
《Nice Try》一如既往地闲聊,炸出来不少巨无霸真爱粉。
三个不同的角度,在品牌小预算的情况下实现了不错的用户反响。
麦当劳对节目的质量效果也非常认可,Adriana分享说:“品牌也给了节目很多的流量入口,比如说把这个企划的海报直接放到了麦当劳APP首页,在自己的私域微信群里也转发了。我觉得品牌是很认可这三个节目的。”
2、 多元声音产品
除了营销用途,JustPod还尝试着将声音的影响力扩大到更多场景和领域,为不同类型、不同诉求的品牌,提供充满想象力的多元声音产品。
比如说为兴业银行打造了品牌内刊《璀璨星播客》,将企业内部优秀员工的工作经验以播客的形式分享给更多员工;
再如为QQ音乐打造的助眠白噪音,探索播客的另一种可能;
甚至还有为新天地打造的语音导览,将二维码埋在商场的各个角落,成为大家CityWalk时的一个小彩蛋。
可以说,以播客制作能力为基础,JustPod不断地向外探索着各种音频相关的服务解决方案,帮品牌用声音讲故事。
3、 音频营销咨询服务
事实上,如今的播客市场,还算不上形成了一个很成熟的商业样态,品牌对于播客营销能做的事情,也大多混沌。
将播客这一渠道的能量推广给更多品牌企业,JustPod做了大量的市场教育的工作,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音频营销咨询服务。
最直接可感的例子,就是几乎是与JustPod公司成立同期诞生的公众号「播客一下」。
程衍樑回忆说:“前几年国内对于‘播客’这个东西的了解实在太少了,我们在「播客一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谈播客商业化,去讲案例。比如美国的航空业是怎么使用播客的,银行业是怎么使用播客的,包括商学院、消费品牌、汽车品牌,他们都是怎么用播客的。”
这些文章成为后来JustPod给品牌做音频营销咨询时的直接案例,也辐射启发到了不少国内的企业。
除了案例,还有对行业动态的随时关注、甚至是推动行业生态的共建发展。
比如发布播客行业报告;
再如从2019年初开始,办到今年第五届的PodFest China行业聚会。
来自从业者的最新观察分享,也会集合到「播客一下」上。
这些都成为中国市场中的品牌们了解播客行业、学习播客营销的直接教材,更成为JustPod的核心品牌资产,成为其To B的音频咨询服务的基础能力。
4、 持续更新中
最后不可避免地想展望下未来,关于JustPod,也是关于播客商业化。
程衍樑的分享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 数字出版
也就是尝试推动播客内容的直接盈利,包括但不仅限于付费专辑节目、音频内容转译等。目前忽左忽右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 播客的更多形态样貌
例如视频化播客。目前在《忽左忽右》与腾讯视频合作的《苏俄情报往事》中有了一次体系化尝试;在品牌领域,与纪源资本、阿里妈妈的合作也在试水。
再如叙事类播客。在天猫国际《有点东西》中也有过试水,以物品史的讲述形式,给品牌播客带来新意。
● 整合营销
尝试提供以播客为中心的营销方案。
去年的耐克《耐听》,最新的LV《EXTENDED》,都是JustPod尝试整合来做的一些尝试。
这些品牌合作里,不光涉及到品牌播客的部分,可能还包括视频物料、线下快闪活动的整体策划。
JustPod期待给品牌提供一个全过程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与程衍樑对谈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着近一年关于「播客商业化」讨论的众声喧哗,问道:
“你觉得,2022年是播客的商业化元年吗?”
他的答案是“向前看”:“我觉得元年应该早就过去了。商业化一直有人在做,只不过没有扩散到所有的播客创作者。元年来了也不意味着大家就能活得很好,发生了也就过了。
黄金时代什么时候来,我倒挺期待的。”
关于JustPod的show notes
JustPod品牌中心
JustPod企业音频服务手册
公众号播客一下
【福利时间到!】
关于JustPod、关于播客营销,
你还想了解什么?
速来评论区提问~
JustPod将为你在线解答!
我们还将从中抽取5位幸运观众,
赠出忽左忽右付费节目
「谍海轶闻|苏联情报史话」
兑换码一份哦
幸运截止11月21日,等你参与!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