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撕裂的市场与破防的营销人
2023年要结束了,这是被25年前的老友记预言过的年份,也是钱德勒永远离开我们的一年。整个大环境也不算乐观:市场愈发撕裂;人们被动破防。
奢侈品市场和大众消费之间的距离在无声地拉大:云端接二连三的涨价、拉高配货门槛;大多数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而中间的腰部品牌们,目送着一些新消费从风生水起到落入寒门,除了默默安慰,转身还要撑住扛过难关。
《这个杀手不太冷》那句台词放在此时,莫名的契合: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总是如此。
OK,继续挺住。
撕裂的不只是整个金字塔层级,各个层级也在发生不小的震荡:
最明显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价战从平台卷到很多行业、品牌、头部主播。电商的尽头是拼多多。品牌人和市场部开会挠头,在小杨哥式GMV和章小蕙平平无奇的单场破亿之间,左右摇摆,“到底押哪儿啊”。(当然,前提是如果有的选)
大家的审美和消费态度似乎是个谜,在流行省钱的年份,你敢信连年轻贵妇们都拿在拼多多上买到助农水果当下午茶的谈资,她们的LV、GUCCI就随便放在地毯上……
还有就是此起彼伏的口水商战。
今年应该是商战被提到最多的一年,尤其从下半年618遇冷开始。但啼笑皆非的是,所谓的商战竟然是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评论区,插科打诨地搞事情。或者用79元套餐类似命名的方式,拔一把友军的羽毛。当然被用到的最多的还是像法外之地的官方直播间……
是我太老派了吗,今天的互联网商战都这么小学生了?真要说起商战,印象还停留在2014、15年滴滴时代,程维用两年半拿下9成的网约车市场。计价单位是亿美元。成功以后,滴滴把年会开到了工体,节目是全明星演唱会。
那也是还在大学的我一次感受到,什么叫资本战。当然政治经济学老师基本是拿它当反面例子来聊的。全班从昏昏欲睡,到精神抖擞。
说多了,进入正文。
1、 低价与口水商战:下行时期的兴奋剂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市场持续降价,没有谁能笑得长久,包括以为在薅羊毛的我们。
谁都明白打低价是下行市场里的不得已,也知道在低价战里很难有真正的赢家。因为低价战挑起的是消费者的比价心理。一旦低价战愈演愈烈,无形中会偷换一个概念,消费品=数字。以后的话题,都会就着那个数字开始。
比如瑞幸,浅浅做个行业表率,打出9.9。当时都在传中国咖啡走进十元时代。多好的靶子,只要比这低,同行就能踩着上位,刚1岁的库迪用8.8一战成名。
盒马和山姆的那场榴莲千层之战,从128元1000g打到最后定在39.9元470g。靠着移山价,盒马确实赢得了「榴莲千层」背后泛中产的注意。但是同时也引起了另一种声音“此榴莲千层非彼山姆”。
这价格战打得多多少少有水分,到头来冤大头还是让消费者当了。
盒马VS山姆
山是山姆的山
当下出现这种不算残酷的价格战是能想到的,它们也不是真正的烧钱大场面,本质上还是刺激消费的营销方式。而所谓的「价格战」这个名头,只是行业不痛不痒得再烧一把火。
环境这么冷,起码场子要热一点。
但是,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自动接招的同行们。9.9大战引来了谁?挪瓦咖啡7.9 ;幸运咖两杯 9.9 元;就连一墙之隔的茶饮赛道,CoCo、奈雪的茶也以9.9喝奶茶的活动加入了这场热闹。
之所以用热闹这个词,是因为9.9并不能真的在咖啡行业内挑起价格战。原因很简单,瑞幸没有真的动到精品咖啡的奶酪。实际他要吃的正是那些茶饮、以及大众咖啡品牌的蛋糕。他在下探市场,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边界。
不太确定?
来一个对面的例子:按道理说打工人之友MANNER ,单从价格完全可以冲一波。原本自带杯去打一杯基础意式都只要10元。如果再社牛一点自带杯只买个浓缩,自己兑点水只要不嫌稀甚至只要5块。
那为什么MANNER 不去试一把?答案很明显,自带杯10元和9.9元之间的0.1差价,也是MANNER 聊以自保的身价。有人要问了 ,那它周年庆搞免费算怎么回事?免费和低价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正价买咖啡送这送那送杯子一样,和直接降价是两种逻辑。
有些风头时候,守住价格,就能守住阵地。相比烧钱那种连打平都是输的结果,这样已经算是安全。
况且,瑞幸和库迪之间也不算真正的价格战,毕竟没有继续降下去,它们更像是各自出牌。外界说它搞低价也好,挑敏感期挤压市场也罢,真真假假的黑红毕竟红起来了。而且人家品牌建设的动作根本没停过:
瑞幸刚刚签了易烊千玺。
库迪又成立了奶茶品牌【茶猫】。不知道有没有品牌在暗暗后悔:上当了/打不过根本打不过……
图源:咖门
另一种低价战:平台流量争夺。
匪夷所思的是,瑞幸的9.9即使没有打出价格战的高度,也打出了名声。可是巨头平台之间,在这个双十一前夕,反倒像是抓头发掐架。
仅限个人观点,主播们之间的低价战,其实是平台之间的斗争。你的头部主播出事,我默许人在直播间喊话一下。急了,连垄断这种词都能使得上。听得我虎躯一震,上次听到这种词还是云大佬“功成身退”的时候。
为的是什么,本就不富裕的双十一流量;为的是人人喊打李佳琦时,动一动头部地位。就是争得个暂时第二也是大赚。
可是这么严肃的商业话题,咱能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说,在自家直播间大胆开麦,不知道的还以为汪小菲喝醉酒深夜云里雾里,白天又红着脖子卖货呢。
当然,大小杨起码看起来还像是主播之间的竞争,不至于牵涉太深。最离谱的是,一条热搜——“京东采销喊话李佳琦”。
这是事情最开始的样子:
京东采销VS李佳琦
大致如下:京东收到了品牌方海氏的律师函,京东派了一个采销负责人出来回应。回应的方式竟然是在朋友圈写小作文,迂回地将矛头对准了李佳琦,还用名字缩写。上次我看到类似缩写,还是娱乐圈不断反转的八卦。
京东采销在朋友圈发文
图源网络
李佳琦或者美one怎么回应都不重要,品牌方海氏再公开声明。
海氏微博发声明
仔细看,从头到尾无论是京东出面,还是海氏反驳的都是“京东某采销人员”。事情的着火面始终控制在了个人层面。不知是该说京东有一群懂事的员工,还是说电商巨头,却要默许项目负责人代替打这场双十一的话题战。
看到有媒体评价这是以小搏大的公关,属于奇袭。不好意思,我看到的是京东内部对于流量的焦虑,试图用一招弃车保帅夺得全网低价,可是从始至终都不算体面。
是赢得了一时流量,然后呢?
而且,京东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使劲成拼多多,而且还是早期的拼多多。大到3月上线百亿补贴、买贵双倍赔等各种直接对标;小到员工小作文,每一行都能抠出「最低价」的含义。(如果有冒犯到拼多多并不是我本意,也不解释。)
反观今日的拼多多就像是遇到天时人和的主场。可人家在打什么,质价,趁势拉齐自己的弱项。然后再轻飘飘说一句,我们每天都是双十一。第二季度66%的营收增长速度,加上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94%的炸裂数字,今年的拼多多能和淘天争个冠亚军。
图源:运营研究社
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但并非到了为了船不沉要扔货的地步。人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对平台品牌或许也适用。难易指的是,消费者会如何反应,以及品牌能否回得去。
网易严选当年可是被称为电商中的无印良品,中产人群的APP,如今越活越模糊(糊涂)。当你自己都难以解释自己了,还要用户怎么去理解你,更何况大家是在用消费投票的。
当然,讨论已经远远超出次京东采销喊话李佳琦的范围。
2、 打不过怎么办,真的加入吗?
如果说2021、22年还能有一些显然理由,来解释双11为什么不复往日的话,那么今年,现实伤疤算是真正被撕开了。一切的后反劲儿还在让这过程更激烈。人们的心理防线不断受到挑战。
从妇女节起,今年大大小小的节点景况都不算乐观。大家对下半年形势一定是有预期的,否则不可能纷纷病急乱投医。
就说口水商战,它是在此前品牌发疯文学基础上,失控了的舆论现象。
一些边界、底线不被在乎了,价格战激起的是人们的比价心理;口水商战也在挑动八卦心态,参与者是一种蠢蠢欲动的姿态。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被困在流量焦虑里的我们是不是也在做着相反的努力,实行着和品牌背道而驰的下策。
上面那句话源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还有一本书叫《弱传播》,是国内学者邹振东的作品。
他的观点里那种「舆论世界具有弱者优势,也就是与现实相反的强肉弱食。现实中的强者,要在舆论中获得优势必须与弱者相连接,必须从弱者中汲取舆论的能量。」能解释当下部分现象。(尽管我并不喜欢这本书)
舆论的强肉弱食
还是那句,有了流量,然后呢?品牌形象是否无形撕裂了一次。
3、 奢侈品市场,不进则退的罗生门
来看另一个世界。
相信即使不怎么买奢侈品的朋友,也听了几句这一市场近两年有多红火。
涨价、再涨价……三大集团,LVMH路威酩轩、历峰、开云,加上食物链顶端的爱马仕,与收购被收购斗争到底的PRADA,均阶段性实现过两位数的增长,乃至20%+的高速增长。
LVMH上半年主要业绩数据
图源LADYMAX
爱马仕上半年主要业绩数据
图源LADYMAX
但是要安慰一点说,奢侈品市场并不是都高枕无忧,品牌之间也唱着冰与火之歌。
轻奢凉凉,高奢边赚边提价,也得居安思危地想着怎么往上再走一段。奢侈品市场可能是唯一一个不进则退的罗生门,几乎没有后路。
真实演尽了,稀缺的价值没有尽头;奢侈拼到最后,可能更靠底气。
但是能否傻气地追问一句:为什么每每市场不景气时,金字塔两端的流动速率总会加快?如果不提那些宏大的理论,答案的一部分或许就在环境中——人心的恐惧。
大多数人会求稳,更容易为安全感买单。基本的生存资料可以带来今天的安全感,保值的奢侈品可以承诺明天。营销也在往这两个方向努力,要么转头强调性价比(相关内容);要么干脆放大价值论(相关内容)。
而这时,价值感模糊的产品/品牌,最容易受到挑战。往下的市场,有人群基数支撑;再往上的市场,有高净值人群保障。不是中间位置不成立,是真的不占性价比。
撕裂的结果之一竟是——市场像个残酷的“照妖镜”。神话也好,务实也罢,更大程度地现了原型。
虽然我一直觉得消费者是被动的,但在这种时候,或许反倒有更多解释权。当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此时看到的是非优劣,是否也被夸大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