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种AI | 拼多多“后发制人”杀入大模型,谁将胜出,谁先出局
作者:文子
大模型的终局之战?所有大厂聚齐了。
百万年薪抢人,只为杀入大模型
今年的国产大模型就好比一桌人吃饭,百度刚起来时桌子是空的,而拼多多杀入时,已经坐满了。与当年的电商之争类似,这一次拼多多即使再挤也要上桌,它的第一步便是“抢人”。
从最近的拼多多官网以及其他招聘渠道来看,有关大模型职位不在少数,年薪更是最高将近130万元。还有消息称拼多多现已成立数十人的AI 大模型团队,目标是将AI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客服、对话等场景,并拓展至其跨境电商平台TEMU的业务场景,如智能客服、搜索和推荐等。
这一系列动作,无一不在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拼多多要在大模型领域发力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拼多多第一次接触AI领域。早在2018年,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就表示:未来电商平台的发展将会进一步依附于计算机和软件算法,人工选品、比价等都会通过AI智能来操作,人工将会逐步被AI所替代,规则也会从用户入手进行演算,要尽可能地减少人工对规则的干预。
在拼多多官网上也曾特意列出有关数据,截至2018年9月,拼多多技术团队共有1700余名工程师,有超过200人专注于算法设计和开发。而在2019年,拼多多的算法团队进一步扩张,拼多多通过内部称为“分布式AI”的技术,研究个体可能存在的消费需求。
这也为今天拼多多大张旗鼓在AI领域招兵买马埋下了伏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拼多多入局大模型是必然的,也是大势所趋。
一招后发制人,竞争AI电商主导权
事实上,无论是从资本市场的层面来讲,还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大模型都是一个全新增长的策源地。对于拼多多来讲,亦是如此。
从百度借助AI大模型打了一场翻身仗,到腾讯透过AI改造传统业务,拼多多同样也需要大模型来深度改造传统的模式,突破瓶颈注入新动能,而AI电商就是突破口。
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已有多家电商平台探索大模型产品,诸如百度电商上线AI智能导购,淘宝内测AI导购“淘宝问问”以及京东推出AI购物助手“京言”等等。
参照淘宝、京东的玩法,再结合拼多多在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各类关于AI导购、选品对比、选品图片智能生成方面的算法工程师,甚至在搜索、推荐、智能投广等领域也有相应信息曝光,可见AI导购或AI助手可能是拼多多布局大模型的方向之一。
据高盛预测,2025年,人工智能将为零售业每年节省540亿美元成本,同时创造410亿美元新收入。
由此可见,接下来无论是拼多多,还是其他电商平台,对于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都将变得更为激进。而通过大模型,或许可以让拼多多打造出一个全新的AI电商体系,甚至拿下AI电商这波新浪潮的主导权。
大厂抢滩,大模型终局之战开启
如果说基础模型是“百模大战”,行业大模型就是“千模大战”,含“模”量大到什么程度?但凡是互联网企业都在做大模型。
早在拼多多之前,阿里就推出了“通义千问”,百度推出“文心一言”,腾讯推出“混元助手”,华为推出“盘古大模型”,快手推出“快意”等等。而最近,美团的大模型也通过备案,滴滴也被曝出在组建大模型团队,试水部分个人出行和企业差旅场景。再加上此次拼多多组建大模型团队,国内头部的互联网大厂已悉数入场,展开对大模型的激烈角逐。
作为重资本重研发的赛道,大模型只有越多的应用场景形成越多的反馈,才能因此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反哺自身。
可以断言,在这条赛道上,赢家通吃才是大模型的最终结局。就如同之前轰轰烈烈的“百云大战”“千团大战”,99%玩家都是黯然退出,只剩下赢家通吃,大模型也是如此。
目前各家大模型还处于初期,未进入大规模应用的阶段。拼多多此时入局不仅不晚,更是一场全新嬗变的开始,是产业互联网进化的写实。
而在这场以年计,甚至以十年计的终局之战中,谁将胜出,谁先出局?只要静候大潮退去,便可知晓谁在裸泳。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