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冉”:建立在地艺术创作生态的背后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11-29


以在地为名,嫁接起艺术与商业,更富有长期主义的桥梁。



今天的商业地产界,其实不缺艺术季活动。

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城市,高审美、艺术内涵、有趣的公众体验是艺术季的基准线,普通市民早就习惯了在商业中心观赏艺术装置、打卡文化展览、拥有与商业结合的环境艺术体验。

所以,今天我们如果要再谈这个议题,一定要找到有别于以往合作模式的框架,才能获得全新的观察视角。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除了“活动”之外,商业地产与艺术还能产生哪些更具有想象力,更能撬动更大势能的新框架?

11月12日,2023年“燃冉”艺术季以「CITY JUMP 跳动吧!城市」为主题启幕,作为城市商业观察者的RQ也参与了进来,将日常关注的内容变成了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得益于这一点,让我深入“燃冉”计划执行过程的同时,也让我更深刻理解到,“燃冉”计划究竟在做什么。


不只是艺术季,“燃冉”计划究竟是什么?

关于“燃冉”计划,可能有些读者对它还不是很熟,这是XINTIANDI新天地与UCCA集团于2023年8月共同发起的为期三年的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期待通过长期的陪伴耕耘去筛选聚焦“在地创作”的高潜艺术家。

“燃冉”计划:不只是以「活动」为单位的文化内容,而是一个贯穿全年365天的孵化计划,通过XINTIANDI新天地与UCCA共同搭建的平台,建立一个与青年艺术家(尤其是中国本土艺术家)共同探索的在地艺术创作生态。

“燃冉”上海大新天地区域为作品呈现舞台的艺术实验场,用四个创意板来贯穿其生态构建:青年艺术奖项评选、艺术家驻留项目、艺术季、跨界合作。如此看来,便理解艺术季设定的目的,它在其中,更像是与诸多艺术家共创下来的成果展示,成为一年中的小闭环。

△ 此次燃冉艺术季分为:青年艺术家群展、特邀公共艺术单元、公共活动单元、艺术巴扎单元(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而这一定位完全不同于以往,甚至很难在行业里找到对标的项目,实则也需要用更大的魄力、运营逻辑,和长期的耐心,去对待它。

但是,实则要做到真正的孵化,并不容易。这个行业,经常出现以“孵化”和“建生态”为目标的项目,最初都饱含着雄心壮志,但往往到后面均因种种原因,无疾而终。所以,当我听到新天地要做这样的一个生态项目,自然会好奇它的初心。

△ 大新天地区域户外


过去20年,新天地一直没有停止过支持文化艺术,尤其是本地艺术与创意内容的打造。包括推出「表演艺术新天地」,成为最早打造自营文化IP的商业地产,而后来「光影上海」等IP同样是基于城市文化脉络与地区商业气韵的理解而设。

新天地始于在地,则更需要以长远的文化发展,持续推动地区的长期活力。

“燃冉”的诞生,是瑞安站在今天看未来20年发展所做出的决定。实则,当新天地进入下一个20年时,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文化战略关键词:“Bring Heritage to Life 在地新生”不只是用文博的方式去呈现旧的历史,而是与创作者共同发掘在生活的日常中,那些文化传承的线索,用当代的方式进行表达。

以在地文化为“根”,创造可持续的艺术生产生态为“茎”,这是“燃冉”被发起的初心。


建立信任,从点滴开始

做这样的生态,还有个重要的条件,是如何与艺术家建立更为深厚的关系。

但这并不是商业语境里“在商言商”的商务合作关系。艺术家生性烂漫,崇尚自由的灵魂,每一位都是感受型的个体,喜欢不受限的创作空间,这对新天地和UCCA两个发起方来说,都是不同程度的挑战,前者是惯以效率为先的城市运营商出身,后者以往更多的是美术馆策展和成熟艺术家对接经验。

要做一个真正走出场馆,走向城市公共空间,扶持年轻艺术家在城市空间创作的项目,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自己原先的认知与做事框架。


参与项目的艺术家和组织对“燃冉”的态度,似乎是理解“燃冉”如何构建这层关系,最好的途径。

以本次参与“燃冉”艺术巴扎板块,来自上海的声音艺术家殷漪为例,因为“燃冉”,他重新理解了上海新天地。

殷漪在去年就参与了“燃冉”计划。作为2022年特邀的驻留艺术家,他拜访了新天地改造规划设计团队。在交流中,他了解并理解了设计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方法,也在文献阅读中发现了之后成为他在地创作作品《从____到新天地》的创作源头。

今年,在本次“燃冉”艺术巴扎中,基于他的实地录音专辑《上海》,殷漪在新天地的过街长廊,呈现特制4机组版本声音装置。把多年来录制的上海声音与跑步机的行走拟态相结合。邀请观众以一种时空压缩的方式,进入城市之中。


△ 来自殷漪的声音作品《上海》


“这个项目组是服务型团队”, 殷漪用这样的定位形容“燃冉”,就是这样一步步彼此建立了解和信任的合作方式,让殷漪和“燃冉”的合作是长期持续的,而不只是一次或短期合作。

而这样“允许出错”的界限,无形中让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一种创作的安全感,从而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又例如本次“燃冉”艺术巴扎板块的参与者「还原剧团」,这个起步于上海的一人一故事即兴表演剧团,积累了几百场表演经验,却从未在开放的商业空间表演过;当受“燃冉”邀约,要在新天地时尚II的大中庭进行公共表演时,成员们还是会有些迟疑,结果在当晚的表演氛围出乎意料的好,即兴表演的魅力在公共的场域中得到充分释放。

“风景绝美的小岛、顺势而下的漂流、人生的棋局、难觅出口的迷宫….演出当晚,这些美妙的场景被呈现在城市舞台这个可以‘躺平’的独特空间。我们和观众共同呈现的剧场像是一场隐形的磁力风暴,看似平静,却将诉说的情绪与感受牢牢抓住,被眼泪、笑声、呐喊、舞动,音乐包裹着,在舞台中央浓缩,并不断回响。”还原剧团如此感叹到。

△ 来自还原剧团的《你想躺平吗?》


这次在“燃冉”公共艺术季的艺术巴扎板块,RQ旗下的「城市有意思」也作为内容共创方,参与到“燃冉”的共创中,在此之前,谁又能想到一个严肃商业观察媒体,也能和艺术文化内容结合呢?最终,在“燃冉”的鼓励下,城市有意思把在上海7年的日常观察,化身为一本“流动的城市手帐”,在3天的巴扎市集中,与超过300个素不相识的路人产生了近距离互动,分享我们自己的故事。

△ 「城市有意思」参与艺术巴扎单元


当然,“允许出错”的背后是“燃冉”团队需要背负意想不到的压力。事实上,与艺术家沟通多变是常态,有些作品直到最后一刻都是不确定的,“我们选择了与ta合作,就意味着要有这份信任,我们也必须做那个兜底的人”,“燃冉”计划的项目组同事告诉我。


为了一份信念,而全力以赴

到今天,我还是非常庆幸在一个半月前,决定参与到“燃冉”艺术巴扎板块中,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燃冉”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办好一场活动,而是如何通过时间的陪伴,与青年艺术家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构建一个具有在地质感、鼓励更多参与者进入,发挥自我的舞台。

“燃冉”的想法源自于在地新生美好的夙愿,从最初的战略到今天已经有两年的实践,让团队更深刻地去体悟了更多东西,例如:

“什么是真正的孵化”:除了资金和资源支持之外,实则需要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讨论,无数次细枝末节的沟通协调与用心陪伴,才会慢慢建立起信任,最终创作出充满惊喜的作品。

“什么是真正的共创”:无论是XINTIANDI新天地与UCCA之间的战略合作,还是和每个艺术创作者关系的建立,一切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双方对目标的共识,对对方团队优势的充分理解,并完全信任你的伙伴和给与创作的空间之上。

……

这些理解,也都完全渗透在了日常工作的细枝末节中,与各类合作伙伴的沟通之中;也正因为这些日以继夜的时间投入、理解、信任,让“燃冉”收获意想不到的能量与正向反馈。


“真诚”,这是在和参与“燃冉”项目的艺术创作者们交流时,几乎每个人给到我对“燃冉”团队的评价。对于联结诸多不同领域的合作者来说,这样朴实的评价已经能说明一切,我也期待着在下一届依然能看到这些创作者的身影,看见他们更为成熟,却依然饱含纯真的创作作品。



这就是“燃冉”走到第二届背后的故事,除了那份很“新天地”的发起初心外,最打动我的还是藏在日常细节里的那份“全力以赴”:

当有了战略后,就要想办法去落地执行它;

有了合作伙伴之后,就要从它的诉求出发,共同建立长期目标;

要建立艺术家孵化,就要从源头理解,并信任他们;

要实现信任,就要提升自己的容错率,担起“允许出错”的责任;

最终搭建的,是一个让更多参与者进入,发挥自我的舞台。



上周,第二届“燃冉”艺术季落幕了,但这个年轻的团队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开始了深度的经验复盘——这也是第一届就留下的好习惯,这一届实现的很多突破,实则都是去年经过深度复盘后总结运用出来的。

用心做好事,做好每一件事,时间自然会给予回报。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