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速“双碳”落地,数字能源供应商怎么选?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12-12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随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提出,为各地区、各行业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制定“倒计时”时间表,一场围绕“数字能源”、“智慧能源”、“新能源”等关键词的创新探索进入执行落地的关键期。

一边是电力行业加快绿色低碳的进程中,数字化驱动能源发展的前景被看好;另一边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为智能出行、车辆管理、交通流量优化等领域带来重大变革。两种基于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正汇聚成一股时代的洪流,让各地纷纷拥抱数字能源,加速“双碳”落地。

“双碳”倒计时:城市加速度、“数字”大比武

image001.jpg

一场“绿色亚运”让全球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已经在我国各地形成共识。

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核心目标就是“构建坚强韧性、低碳智慧能源体系”;上海则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1+8+N”整体文件;天津也加速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中国北方惟一的百亿级数字能源北方(大连)产业基地落户金普新区。

国泰君安的研究指出,在“双碳”政策愈发紧迫的环境下,新能源投资建设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一方面,能源转型,电力是主力军,数字化是核心技术支撑。电力行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爆发期,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下,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个事例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项目——华润电力内黄100MW/200MWh储能电站于10月下旬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智能组串式储能方案,并网后将进一步加强风电的有效利用,对当地电网调峰、提升电网运行灵活度具有重要标杆意义。

image003.jpg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快速攀升,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增量市场有望达到万亿级规模。汽车智能化有望透过万物互联,促进智能电动和充电网络的协同发展,提升用户体验并加速电动化进程。

举例来看,广受国人关注的自驾游线路——318国道和理塘至亚丁公路,全长890公里的里程一度让电动车主因补能设施不足而“不敢前往”。不过,随着川藏318首站全液冷超充站于今年9月初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未来“一秒一公里,仗电走天涯”的雪域高原之旅,正在变成现实。

image005.png

不难看出,双碳目标的推进,首当其冲的是能源结构变化,从传统能源走向可再生能源,以及电气化、数字化能源“新基建”的繁荣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由现在的25%增至2050年的90%,电力占能源消费比例将由现在的21%增至2050年的51%。

与此同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数量将达到6480万辆。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到2030年,我国将面临高达6300万台的充电桩缺口,这将催生一个超过万亿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这种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而言,以数字化为核心技术支撑的能源转型,成为重要历史机遇。

那么问题来了,各地加速“双碳”落地之际,谁是“以一顶十”的赋能者?

华为数字能源为各地“双碳”落地赋能

image007.png

在电力系统全面升级的趋势下,电力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整合风电、光伏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推动源网荷储的高效互动。

华为凭借强大的算力平台和生态优势,通过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先进的算法技术,在确保电力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使得电网具备智能决策力和快速执行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鉴于此,华为的电力数字化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更注重构建可持续、智能、高效的电力生态系统,为未来能源的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在新型电力系统场景化解决方案上,华为数字能源能提供的包括但又不限于电网数字巡检、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方面。

其中,电网数字巡检基于“空天地三位一体和边缘智能”,实现了巡线工作的智能全覆盖;智能电网则通过强大算力支撑海量数据处理,基于光网络支撑实时可靠通信,实现电网快速调度和高效执行;而虚拟电厂则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立高效的虚拟电厂运营体系,为电力系统的灵活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image009.jpg

而在交通电动化领域,华为明确定位为动力域和充电网络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动力域方面,华为充当汽车部件供应商的角色,专注于协助车企提升汽车的品质,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驾乘体验。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电基础设施则作为电动出行的关键支撑,需要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相匹配,以促进充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华为基于“云-边-端”的物联网架构,提出了边缘计算与5G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充电桩物联网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在云端提供电力物联网平台,拥有百万终端管理能力,实现对海量终端设备的远程可视化管理和运维。在边缘层提供新一代智能边缘计算网关,支持按需部署有序充电、充电监控、视频联动等应用,以便支持新业务的快速上线。在终端层通过有线与无线技术,实现终端设备的全场景物联,有效提高充电桩在线率。

在此基础上,华为数字能源还研发出全液冷超充融合光储技术,通过“一个架构”即全液冷超充架构,以及“两个协同”即车桩协同和桩网协同,实现“一次部署,长期演进”的目标,打造极致体验、高质量和高收益的充电基础设施。

而光储充一体化被认为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华为全液冷超充融合光储技术,正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升级,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为什么是华为数字能源赋能?

华为数字能源深度融合ICT技术、电力数字平台与行业实践经验,发挥的是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数字能源产业作为生态型产业,华为的优势充分体现在技术研发、整合能力、落地能力、调度能力、能源利用率和解决方案等多个维度上。

image011.png

华为涉足数字能源业务时,内部一致认为,华为数字能源为产业赋能的逻辑是,“用多年来积累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万物互联时代,外溢出一个价值网,去赋能能源、矿山、汽车、交通等等领域。”

任正非在2021年华为年度工作会议上谈及对数字能源部门的要求时指出,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转型,“(华为)要在数字能源领域做到技术扎根”。

当年6月,华为斥资30亿元成立数字能源公司。这是除终端业务外,华为投资强度最大的实体子公司,比海思半导体还要多10亿元。

从最初“用Bit(比特,数字技术)管理Watt(瓦特,电力电子技术)”,到升级为4T融合,即Bit、Watt、Heat(热管理技术)和Battery(储能管理技术),华为数字能源是技术先行,进而融入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落地、调度等多维度赋能。

image013.png

从数字世界和能源世界深度融合的变革趋势看,能源基础设施如新型电力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家庭用能系统、交通能源网等,无不加速变革。这让此前单一的能源消费变成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合二为一”。

这就需要高效的“源网荷储”互联互动、协同互补,实现最佳系统资源配置和最优综合利用效率。而华为基于5G、传感、人工智能、云等数字技术,让原本属于物理世界的“源网荷储”等能够进行映射,生成数字世界的虚拟系统,并能仿真运行。

这对于电力系统的物理世界而言,能更精准高效地形成决策指导和优化,从而支撑能源基础设施的众多参与单位,进行灵活调节和动态平衡。

由此,通过数字孪生,构建起万物互联,万“能”互联的数字能源世界,方才是华为数字能源为产业赋能的“创新模式”。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华为是“技术起家”的“技术高手”。双碳目标下的能源新基建,无不与数字化技术息息相关。

通过融合前述4T技术,提供以“技术”为本的赋能。譬如,“智能光储发电机”运用智能组件式逆变器,叠加华为AI算法,使得光伏发电具备同步发电机的特性,同时,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技术赋能之外,华为数字能源还是一个具有综合素质、善于挑战的“吃苦者”和“钻研者”。换言之,不仅是“技术高手”,还强在整合能力、落地能力、调度能力、能源利用率和方案等方面。

318国道超充站建设中,十余座海拔超4000米的大山,建设难度创全国之最。华为累计完成多次现场勘察与专题会议,用一周时间完成了桑堆超充站开通工作。

这正是华为数字能源以技术赋能为根本、多维度能力加持,推动地方产业双碳目标之下,实现多重效益叠加而至。

从高碳走向低碳、再走向零碳,各地加速“双碳”落地,数字能源建设堪称一场“大比武”。而背倚多年技术积累和实践经验,华为在清洁发电、能源数字化、交通电动化、绿色ICT能源基础设施、综合智慧能源等领域的持续创新,让各地能源“新基建”的加速度发展有了“最优解”。

写在最后

作为组串式逆变器的发明者,AI技术领域以及能源云、智能解决方案的领跑者,华为却始终没去做“风口上的猪”。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更多的是在所深耕的领域去“破圈”、去赋能。

随着华为在能源革命推动的三大“新基建”领域有所建树,回看华为数字能源的一路走来,倒是应了任正非曾说的那句话:“华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未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而核心竞争力,正是于华为的技术研发以及落地能力、调度能力、方案等在内的综合能力。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响铃说   Focusing on企业数字化与产业智能化升级,这是关注一切与创业、产业和商业相关的降本增效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 NO.382深度解读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长沙市委统战部旗下网络名人联盟成员;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功夫财经学者矩阵成员、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