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地球末日的逃生门,通常来说不是在外太空(最有可能的目前来看是火星,或者月球),要么就是会在海底了。
所以,科学家们一直以来都没停止过对于这两片广袤天地的探索。无独有偶,10000年前神秘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冥冥中是否将会随着2012年玛雅文明(预言)的复苏而再一次神秘崛起呢?
于是,我们不得不来好好探讨,人类真的可以生活在海底吗?
整理、编辑: Vivian Peng @DamnDigital
翻译:London H @DamnDigital
Cover Image: Wang Qi@DamnDigital
(转载请注明来自DamnDigital)
众所周知,地球70%的面积覆盖着海水。海底神奇而美丽的世界一直以来深深吸引着人类。在人类过去40年的海底探索历史里,人类没有停止过对于这片广袤深海的迷恋。
Aquarius Reef Base 深海实验室
在美国有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在里面长期工作的水下实验室。从2008年开始,直至去年12月,美国宇航局每年都会派数名宇航员潜入海底18米深入,在水下实验室里面生活与工作。整个计划的主要是为人类未来登陆小行星进行准备。
水下实验室——宝瓶礁石基地于1986年建成,属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由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具体负责,曾被美国海军和宇航局使用过。1993年,它用于凯斯国家海洋保护区大礁岛海底研究。此前,宝瓶礁石基地在美属维尔京群岛执行任务。这个实验室不仅拥有双层床、淋浴器、微波炉、电冰箱和水池,还配备用于研究珊瑚礁的电脑和潜水装置。首席科学家普拉格尔表示:“它真的不会让你患上幽闭恐惧症。”
食物、电脑和其他设备被用像罐子一样的密封容器送到这个水下实验室。这种“罐子”在水下可以承受高出正常压力的2.5倍气压。在结束这次海底研究任务后,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减压17个小时。马登斯打趣说:“我们可不想让身体嘶嘶地响。”
海面上的一个浮筒通过软管、绳子和电缆为宝瓶礁石基地提供空气、能量和通信在。陆地上,一队工作人员时刻监控着实验室内部研究人员的生活情况。海底实验室工作人员用微波炉热东西吃,或者吃再水合食品。食物通过一个特殊容器送下去。马登斯说:“我们能把品客薯片变成脆饼干。”普拉格尔表示,吃饭是水下生活的日常事务,但是研究人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她说:“有些东西没有滋味,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辣酱了。”
然而,比较让人郁闷的事情发生了⋯⋯
近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如果近期没有新的资金投入这一计划,该基地将被彻底关闭。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让人甚觉惋惜和遗憾的事情。有一位76岁高龄的传奇海洋学家Sylvia Earle在最近趁着宝瓶座珊瑚礁基地还未被关闭之际去做最后的旅行。
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去领略一下这座海底城市的美丽景观吧!
Sylvia Earle(一个76岁高龄的传奇海洋学家,驻国家地理学会探险家)和一个海底研究团队在这周开始了为期六天的探险——在宝瓶座珊瑚礁基地——也就是一个43英尺高,直径9英尺左右的圆柱形的钢室。这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来到这个实验室,这次的行程是对人类迄今为止在海下成功生存已有50年的庆祝。
在这次行程中,她将对这一区域的海生植物做一些比较性的总结。与此同时,她的同伴们将研究珊瑚和海绵的健康状况。“有些人把它叫做带电珊瑚,”Earle解释道,因为科学家们可以将自己的各类设备插进珊瑚群里做他们的研究。基地允许他们在海下呆相当久一段时间,所以他们能比常规的下水一两小时完成更多的工作。
对Earle来说住在宝瓶座珊瑚礁基地有点像是“在水下扎营”。研究人员们吃饭睡觉等所有的活动都在基地里进行。其他时间,他们得探索这个Earle口中所谓的世界上最好的游泳馆。研究人员们在他们的探险中甚至可以和旱鸭子们沟通——在海下时,他们穿戴一种特殊的头盔,能够用它呈现脸部表情和对话,这个头盔通过电缆连接回到基地,然后由基地通过另一个电缆将信息传送到一个水面浮标进而用无线电将信号传递给世界。
尽管宝瓶座珊瑚礁基地即将关闭,但厄尔还是希望资金能够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确保融资的新宝瓶座基金会应该起到帮助作用——尽管基地可以使用所有它能得到的资金。“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投资,海洋有麻烦了,这意味这我们也有麻烦了。这是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所必须付出的一部分。”
她说:“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幸运的人,我想。我们不仅是第一批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也许也是最后一批能做些什么的人了。”
深海实验室
Behind the scene
想要跟踪水瓶基金会最近的进展?请登录One World One Ocean
我们把话题再次回到水下生活的可能性与否问题的探讨上来⋯⋯
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海底没有充足的持续不断可供人类呼吸的氧气;海底虽然很多营养丰富的海生物可供食用,但是全是生的,没法持续吃到熟食⋯⋯海底压强之大让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容器赖以生存,日子基本没法过得太自由,而且长期处于高度压强的环境里,会引起一系列致命的健康问题。
但是,人类的好奇心是声声不息的,这些问题怎么可能阻止我们的探索呢!尽管相较于外太空的探索,人类对深海探索的进步脚步似乎显得太过于缓慢了,几十年来,也没有太大的突破,导致很多海底生存探索的计划都因为投资和资金问题不了了知,不过,尽管目前还无法大规模潜入海底体验生活,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给了人们更大的想象力。
瑞典Utter Inn水下旅馆
在瑞典的维斯特拉斯,有一所名为Utter Inn的可漂浮水下旅馆位于马拉伦湖上。这座旅馆仿佛湖中孤岛一样,其卧室在水下,可以让入住的客人观看到水下美景。
朱尔斯的海中小屋(Jules’ Underwater Lodge )
海底小屋?!不,你没有看错,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小屋位于美国佛罗里达的基拉戈海滩,完全没于海中,曾是研究基地,现对外开放。
位于佛罗里达基拉戈的朱尔斯“水下小屋”,前身其实是间实验室,如今经过改装后,入住的旅客必须在专业教练的陪同下,潜到21呎深的海底下,旅馆内有娱乐室、用餐区以及通讯中心,可说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
游客深潜21英尺,便可到达这个海中的小屋。屋内设施齐备,两间卧室,一间公用厨房,一间餐厅/起居室。房间42英寸的玻璃窗外,天使鱼、鹦嘴鱼、梭鱼、还有其他海洋生物悠然游弋。恍惚之间,人也仿佛化作了海中的生灵。
潜水是旅居海底小屋的主要娱乐。但是并非只有潜水令你欢愉。每个房间都备有电视、录像机和音响,还有呼之即来的美厨为你烹饪海中饕餮大餐。
水下摩天楼
在美国著名建筑杂志《eVolo》2010摩天大楼设计竞赛中,来自马来西亚设计师Sarly Adre Bin Sarkum的“水下摩天楼”格外吸引眼球。这座名为“HO2+scraper”(上图)的造型奇特的建筑物漂浮于海上,状如一个巨大的章鱼,建筑物分为三层,大部分在水下:顶层是郁郁葱葱的迷你森林,位于海面之上,形如一座绿色小岛;中部是住宅和办公楼,公寓、超市、餐厅、游泳馆等一应俱全;底部是一根根环绕大楼四周的“荧光触须”,这些“触须”有三大作用:其一,通过与海潮同节奏摆动,产生和积蓄能量;其二,是建筑的平衡和稳定系统,保持大楼直立;其三,它还可以为大量海底动物提供养料,成为它们聚居的场所。

构想中,“水下摩天楼”实为一个未来版自给自足的漂浮城市。建筑所需能源来自海浪、风力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耕作、养殖和水耕技术生产食物,解决居民的衣食住行,而不必像海上的船只需要岸上提供补给。
“未来土地将成为稀缺资源。现在,地球表面近71%是海洋,如果全球继续变暖,海平面势必上升,海洋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将来有一天我们住到海上也许是很自然的事情。”设计师说。
Lilypad 海上漂浮城
另外一个著名的漂浮生态城市构想——Lilypad(下图),则是一个专为未来气候难民设计的海上家园。这个建筑方案出自比利时文森特·卡勒伯特建筑事务所,是专为应对因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的生态灾难而设计的两栖漂浮生态城邦,可以用作2100年生态难民的新家园。

Lilypad(丽丽派德)呈圆盘状,直径达1000米,像一朵巨大的百合花,上面建有数十米到数百米高低不等的建筑,犹如花瓣,整个城市可以容纳5万人。有趣的是,这些“花瓣”还能自由组合,和中央区域彼此拆分。Lilypad 上半部分露出海面,下半部分则浸没水中。
设计者说,Lilypad 可跟随潜流从赤道到两极间漂流。设计中,Lilypad 的居民完全可以享受陆地、海底生活的双重便利。3座花瓣般的人造山上,办公楼、商场、体育馆、剧场、医院、公园、球场等应有尽有,山与山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空中花园,而其水下部分的外壳为全透明材料制造,你可以坐在餐厅欣赏海底美景。用设计师文森特的话说,Lilypad 就是“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
此外,这个大家伙还是自给自足的智能型生态人工岛。这里没有汽车,真正实现“零排放”,生活垃圾将通过循环再利用,太阳能和潮汐能为其提供环保能源。它的外立面由锐化钛制成,表面还附有二氧化钛的聚酯纤维,能在紫外线作用下通过光触媒作用吸收大气污染。水下部分则养殖有多种自然海洋浮游生物和植物,它们吸收分解居民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弃垃圾,并将之转换成动力。
未来水世界! 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走进大海,在大海里生活。
资料来源: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