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上演A股2024最大悬疑剧?
2024年的第一周,不少投资者要求“彻查”兴业银行。
毕竟在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兴业银行于临近收盘的最后一分钟,非常突兀地直接涨停。但是到了元旦过后,2024年1月2日年初开盘,兴业银行的股价又大幅下跌,单日蒸发市值高达280亿元。
尽管兴业银行在股价涨停后就发布公告称,经自查核实,公司经营情况正常,也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但如此令大多数投资者都难以理解的情况,终究是无法阻止猜疑蔓延的。
其中最为令人担忧的是,兴业银行是否在重蹈2013年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覆辙,以及又需要多久,才能让股价重回正常。
综合这场风波的相关信息,我们得出以下推测:
1.2023年兴业银行业绩表现不佳,短期内也没有重大利好消息刺激,使得尾盘竞价涨停现象难以自圆其说。如今年后开盘又遭逢大跌,短期内兴业银行可能难以平息投资市场的避险情绪。
2.进入2024年后,兴业银行开始大幅加码信贷投放,释放了不一样的信号。在经济复苏稳步推进的当下,兴业银行如何平衡投行+商行的大战略,仍需要长期关注。
一、“神秘人”动机成谜,瞄准兴业银行的业绩“连崩”?
兴业银行在2023年末搞出的大新闻,颇有一股悬疑的味道。
目前来看,多项数据都指向了一个能够短时间内调动上亿资金,并且对部分投资机构存在一定影响力的“神秘人物”。
2023年12月29日的全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前最后一分钟,这位神秘人物以折合成交额约2.156亿元的巨款,买入兴业银行股票13.3万手。
兴业银行股价当即涨停,原本徘徊于14元区间的股价,以9.97%的涨速冲上16.21元,在最后时刻竖起一根“大红烛”。如此诡异的走势,自然引发了各方面的震惊。
要知道,12月29日当天截至收盘,整个A股的银行板块都保持着平稳和低调。除了兴业银行尾盘涨停外,也只有无锡银行上涨了4.12%,其余A股40家银行的涨跌幅都维持在1%以内。
尽管尾盘涨停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像兴业银行这样在尾盘竞价阶段直拉涨停的情况,至少在3000亿元市值体量的上市公司中,绝对是非常少见的。
于是事件发生后,不少投资者回想起A股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乌龙指”事件。2013年8月16日,因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巨额买入,导致上证综指大涨近6%,超过50只权重股触及涨停的异常。
后期经证监会查证,确认了“光大证券在进行ETF套利交易时,因程序错误,其所使用的策略交易系统以234亿元的巨量资金申购180ETF成份股,实际成交72.7亿元”的内幕信息。
交易员输错订单数量、程序错误等原因导致的异常交易,在A股时有发生。因此兴业银行尾盘竞价涨停后,很多人都会下意识认为出现了“乌龙指”事件,一分钟时间牵动2亿元资金的“神秘人物”,很像是粗心输错数据的倒霉交易员。
兴业银行的自我澄清,更是加重了这一猜测。只是2024年1月2日开盘后,北向资金旗下沪股通、华鑫证券上海茅台路营业部、华泰证券公司总部以及其余两家机构,第一时间进行了大批量卖出操作,共计卖出3.86亿元。
受其影响,兴业银行2024年首个交易日开盘即大跌,以8.51%的跌幅下跌至14.83元,一天内市值蒸发超280亿元。
这也使得“神秘人物”的行事动机,越发难以捉摸起来。究竟是粗心交易员的误操作,还是投资机构有预谋的套现手段?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寄希望于上交所和兴业银行,能够尽快理清事情真相。
只是综合尾盘竞价涨停后,投资市场一片风声鹤唳中,银箭财观发现许多投资者对兴业银行整体缺乏信心。流言四起的同时,讨论更多的还是2023年兴业银行相对糟糕的业绩表现。
已公布的2023年三份财报中,兴业银行始终保持着营收利润双降的尴尬局面。
2023年一季度,兴业银行营收同比下滑6.72%,净利润同比下滑8.93%;2023年半年报,营收同比下滑4.15%,净利润同比下滑4.92%;2023年三季度报,营收同比下滑5.59%,净利润同比下滑9.53%。
特别是第三季度,单季度营收和净利润颓势更为明显,分别同比下滑8.64%、17.22%。如果四季度无法扭转下降走势,2023年全年业绩将远低于2022年,出现近4年来年度业绩的首次下降。
回顾三季度财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滑30.36%,导致非息收入同比下滑17.03%,是兴业银行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而三季度单季度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则是因为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长52.23%。
其中,非息收入的缩减,直接体现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兴业银行主营业务增长受挫,不良率明显下降的同时,不良贷款总额显著增长。
这一点在财报中也有明显体现,截至2023年9月30日,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录得1.07%,较2022年年末降低0.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不良贷款总额为570.85亿元,相较于2022年年末增加25.97亿元。
信用减值损失加大的背后,则是兴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管理不足,以及用户反馈口碑不佳。
根据新华财经的统计,2023年一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相关投诉中,兴业银行以2246件投诉的数量,高居排行榜第三,仅次于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之后。
同时,兴业银行信用卡相关投诉在总投诉中占比80.6%,在12家城商行中排名第一。再加上2022年三季度统计中兴业银行信用卡投诉排名第一,2021年兴业银行信用卡投诉数量在上海地区排名第一,可见兴业银行在信用卡管理上,存在着极大的上升空间。
没有业绩做支撑,兴业银行能否尽快走出疑似“乌龙指”的影响,又能否尽快恢复股价正常,终究都是未知数。
二、稳固股价“不计成本”,投行业务或成破局答案?
其实兴业银行股价失稳的情况,在多年前就已经有所展现。
2022年2月21日,兴业银行一位高管,其职责涵盖了部分子公司、分行及总行部门的领导工作,与他的配偶及子女一道,自掏腰包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了大量的兴业银行股票,共计1693.29万股。
根据当时的股价,大致在20.36元-23.08元之间,这一行为涉及的增持总金额可能在3.45亿-3.91亿元之间。与过去几年其他银行高管自费增持的金额相比,此次超过3亿元的交易额几乎创下了历史新高。
考虑到相同时间里,同样发布高管增持计划的浙商银行,是由董事和高管共计7人联合成立的增持团队,总增持金额也只有500万元左右。兴业银行这位自掏3亿元的高管,因此被冠以“霸道总裁”的戏称。
兴业银行高管的薪酬水准固然令人惊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兴业银行对维持股价稳定的决心。
毕竟在银箭财观看来,早些年间,兴业银行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恶化,曾有意减缓资产增长的速度。
自2020年起,疫情环境下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减弱,在高杠杆背景下,零售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同时,在房地产行业步入严格监管阶段后,房企及银行在“红线”约束下,对公贷款逐步收紧。
在这种情况下,减缓整体资产增速、收缩贷款业务、提高债券投资及理财业务,无疑是对银行经营团队最理智的决策。然而,作为生存代价,兴业银行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日益丧失市场信任,进而导致股价失控。
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加剧,无疑给银行业带来了双重压力。或许是在意识到股市反应即将失控之际,兴业银行不得不推出一位强势高管,“不计成本”地挽救股价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借此提升资本市场信心。
通过天眼查能够看到,尾盘竞价涨停风波之后,在1月5日兴业银行的股价已经趋于稳定。基于此,对于兴业银行,我们更应当关注的还是未来的长线发展。
虽然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但在2023年复苏阶段,兴业银行难免会因为前两年的收缩,导致业务启动缓慢的局面。
因此刚刚进入2024年,兴业银行就开始加码信贷投放。例如兴业银行杭州管理部,在元旦亮出了“不打烊”口号,向全辖经营机构投放企金贷款48笔,金额高达50.08亿元。
尤其是投行业务,作为昔日金融行业中地位尊崇的业务,投行在历经金融危机之后,西方银行体系便持续对其进行收缩。鉴于一级市场日益不景气,投行业务的资金利用率低微,且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易于产生亏损,不少银行都在缩减投行业务的占比。
兴业银行在业务收缩阶段保留了大量的投行业务,如今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投行业务优势也越发明显。2023年间,兴业银行始终在奉行投行+商行的大战略,相信很快就能令业绩发展回到正轨,辅助股价重回正常。
至于这场疑似“乌龙指”的闹剧,还是让我们静候真相水落石出的那天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