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又跟茅台上新了,但这次好像没上心
昨天,瑞幸又跟茅台联名了。
瑞幸×茅台二度联名:龙年酱香巧克力
今天,瑞幸跟茅台上热搜了。
很有趣。但其实这次的联名,是瑞幸做的CNY。
别家的CNY做长短视频,做年味海报,做线下营销,
瑞幸喊上新晋CP茅台,做了一杯童年记忆里过年摆出来的酒心巧克力。
但可惜,我是成年人了,酱香拿铁的味道我受住了,却受不住酱香巧克力。
新品酱香巧克力,味道测评两极分化
口感是浓郁的酒香+浓郁的巧克力,怎么说呢,好像是用力过猛的春晚,梗都溢出来了。
没关系,味道我们先按下不表,毕竟各人有各好。
主要还是想聊聊这款二度联名的营销。
正如同今天的低位热搜,二度联名水花很小,就连杯子,还用的之前酱香拿铁的杯子。
看到这里,我就有点奇怪了:
相比第一次的全网爆款酱香拿铁,这次瑞幸和茅台的联名,好像没怎么用心啊?
一、看似buff叠满的二搭,但,不响
我们先来看这两次联名营销的配置对比。
具体的物料我也整理出来,方便大家对比。
√预热期:提前三天发布倒计时海报
酱香拿铁
酱香巧克力
设计周边:聚焦VS外扩
一个聚焦两大品牌的视觉符号
一个叠加联名和粉丝营销,
用艺术家的龙年设计款做周边,用代言人周边提升附加价值
其实这样罗列下来看,本次的酱香上新,并非单独的联名营销事件,而是品牌打着与茅台二度联名的旗号,把联名囊括在瑞幸的整体新年传播中,酱香巧克力仅仅作为CNY的第一步。
瑞幸的这波新年营销,囊括了2023年比较经典的几个大IP,福娃设计大师韩美林、新晋CP茅台,以及新晋代言人易烊千玺,做了一盆硬菜大杂烩,然后端了上来。
说不上心吧,好像又都是精华,
说上心吧,把菜端上来之后没下文了,效果那叫一个“不响”。
(但可能后续还会有动作?我期待被打脸)
二、稀缺性没了,味道也有心理预期了
至于为什么不响,答案也很明显,第一次的联名势能太大了。
之前网站有一篇关于酱香拿铁联名分析合集(茅台输了,瑞幸高攀?我不同意),很多家观点都提到,瑞幸与茅台的联名存在极大的稀缺性,这是第一次联名能爆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第二次联名,
首先是品牌的稀缺性没了:
酱香拿铁长期供应,茅台似乎已经成为了长期搭档,二度联名,说白了就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鲜感了。
另外,产品的稀缺性没了:
酱香拿铁的横空出世,大部分人确实没喝过酒+咖啡的组合,特别是白酒。
但酱香巧克力就不一样了,谁小时候没吃过酒心巧克力啊?
白兰地的、伏特加的……茅台无非也就是增加了一个本土品类。
最重要的是,去年酱香拿铁9月4日问世之后,紧接着茅台就跟德芙合作,出了一款酒心巧克力啊!
到现在,去小红书上搜“酱香巧克力”,热度最高的还是德芙与茅台的联名。
所以看到瑞幸推出这款能喝的酒心巧克力时,我确实也有点疑惑,为什么要做一款已知口味?
记得负责产品线研发的瑞幸高级副总裁周伟明,曾就产品研发给出过拿铁上新的方法论:
“瑞幸的上新不是碰巧,而是相信数据,瑞幸的研发实际上非常体系化和流程化,而实现这一切的底层基础都在于数字化。”
虽然不确定这次的上新,瑞幸是根据哪个数据池调研出来的酱香巧克力,不过我看到预热海报的文案里埋了个暗线:
“这一杯酱香,就是大家在评论区想要的那款”,表面上好似强调自己的用心,及时感知用户反馈,但实际上浅浅甩了个锅:这是你们想要的啊,别再说不好喝了(但确实报喝,我真喝不来,谁提名的酒心巧克力自己认领)。
三、一个IP多次联名,什么路子?
一个IP做两次,甚至做N次,属实是很“瑞幸”的营销操作。
细数了一下瑞幸2023年的联名,合作两次的IP有:
韩美林(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设计者)
首次联名,2023年新春营销;第二次联名,2024年新春营销
线条小狗
首次联名,2月14日情人节;第二次联名,七夕
《猫和老鼠》
首次联名,生酪拿铁一周年;第二次联名,圣诞营销
另外就是茅台。首次联名,推出全网爆款酱香拿铁;第二次联名,2024新春营销。
市面上常见的多次IP联名,一般都是一个IP与多家品牌合作,比如芭比,巅峰时期有100+品牌的联名。但瑞幸走出了一条非常规IP联名路线,这看上去是一种省钱环保的做法,却又存在风险:IP的新鲜感降低,造成营销疲劳。
基于瑞幸相信数据,品牌营销策略都不是一脑门拍出来的,那么我试着理智分析一下,同一IP多次联名背后的逻辑:
1、确实是成本低、性价比高
比如和茅台的二度联名,本来供应链就很稳,基于茅台厚乳的原材料也不变,把咖啡变成巧克力,就能把茅台这个IP再更新一下,还能把有些过气的酱香拿铁的销量再带动一下,双赢。
另外,从茅台的角度看,
鉴于茅台此前已经叫停所有联名了,因此用好已经“实名”的瑞幸搭子,能够持续在年轻消费者面前刷好感度,茅台应该也是愿意的。而且德芙的酒心巧克力卖得还挺火的。
2、把外部IP做成内部IP
IP=借势,终究借的是外部的势。
瑞幸的联名也从来都不是聚焦在周边,而是聚焦在联名的产品:黑凤梨拿铁、马斯卡彭生酪拿铁、酱香拿铁等等。
聚焦在周边,那就是IP的势,但如果聚焦在上新的产品,那就是把外部IP的势能转化成品牌自己的价值。
多次使用同一IP,能够增加自己的产品的心智影响。
总结一下
从事件营销效果的维度来评判,多次联名的效果,肯定不如首次的效果好,就像影视剧续集很难有第一季好看一样;
从成本维护来看,品牌也没必要同一个IP造势两次,第二次联名,蹭的就不是IP本身了,而是蹭首次联名的余温;
短期效果不行,那就只能从长期主义上找支撑,当IP的转化路径,被品牌收编之后,会有怎么样的营销效果,可以把时间线拉得长一点再看。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