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做“短视频内容创意策划”

举报 2024-02-26

1708490647349009.jpg

去年狐狸写过一篇关于内容运营的帖子,获得了不少朋友的认可。

手把手教你 搭建品牌自己的“内容运营”体系(品牌内容架构)

然后就有很多朋友催更续集,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我尝试专门整理下:

站在品牌视角,怎么做内容创意和策划,尤其是“短视频”。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擅长做的事儿:

收集案例-拆解逻辑-抽象总结出可以复制的方法论。

从前图文和海报时代,有固定可以参考的思路,我也写过好多相关拆解文章。数英上我的文章主页你可以看得到。

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其实也一样可以如此操作。

从内容形式角度来说,现在各种APP为了增加用户粘性,都变成了一个短视频平台。除了原本的抖音快手视频号和小红书外,各大购物平台也都可以看短视频、短剧。

对品牌们来说,喜忧参半,忧的是以前图文内容都还没捋顺,现在追加视频形式,无疑对品牌内容创作能力要求更加高了;喜的是,视频和直播的形式,让品牌拥有了更多与用户沟通的可能性。且相比图文,短视频内容更具沉浸感,我们可以呈现的内容丰富度大大提升。用户与我们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直接、即时。

从前我们常说,一图胜千言。那按照电影一秒等于24帧的逻辑来说,视频的形式无疑提升了太多沟通效率。大量背景铺垫,都可以在视频里省略掉,一目了然。

而随着多年来用户收看短视频的时长一再增加。今天的用户对于短视频内容的需求和要求无疑是更高的。尤其是对视频内容的耐心程度日益下降。

三秒看不到想看的,立刻划走。我们不再有耐心等待对方娓娓道来,徐徐展开。观众要看的就是,你是谁?你要讲啥?跟我有没有关系?内容有没有意思,我见没见过?

所有这些疑问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答案,继而判断是一键三连还是马上划走。

那么对品牌来说,你提供的内容是否满足“非常态·非常规·新奇特”、“戏剧化·有冲突”、“沉浸感·新体验”,就是短视频时代给创作者们的新要求。

1708478525886876.jpg

当然了,新奇特肯定不是耸人听闻故意夸大。毕竟我们要的是吸引客户喜爱、加粉、收藏加购、产生购买。短视频是触达媒介,不是骗人的法宝。

既然故事的核心是“戏剧点”,其实核心总结下来,就是“对比”两个字。这篇文章的核心也是在尝试用穷举的方式,把短视频领域常见的,创造吸引力、戏剧性的“对比”场面,总结出来,进行抽象,形成一套可以服用的模板。继而让创意策划不再那么难。

以下创意大部分纯属个人瞎编,如有雷同,祝你曝光大增!

1708478572513109.jpg

相较长视频、长故事,短视频的特征就是极大的压缩了故事的铺垫部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掐头去尾挤掉表演、转场、剔除镜头和音乐等艺术设计只余核心剧情,给你五分钟讲完——故事被还原成一个简介,框架甚至模板。

观众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草根翻身,王者归来,沉冤得雪,伸张正义……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的底层价值观常常是相似或至少有共识的。这也决定了,我们日常所爱看的想看的内容,大多时候十分相似。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就是将这种相似性进一步的用推荐机制形式为你进行量身定制,让每个人最终视频流里,最优先展示的,都是我们每个人想看的。当然,如果有人花钱基于我们的某些属性针对性的投广告是另一回事。那是品牌或系统预测,你可能是被选中的目标消费者。

1708478595384547.jpg

我们的底层系统适配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既有对美好的追求,也有对阴私的偏爱。

没钱时焦虑难耐、负面情绪爆棚也同时在找解决方案;饱暖思淫欲,消费升级,开始顾及到更多情感和精神层的需求。

所以你就会注意到,短视频平台自身的运营做平台内容引导,永远围绕着我们这些用户自身的需求和际遇,优先开展。


第一:与“我”有关

短视频平台不断地推陈出新,帮助用户美化颜值做变身,引导用户发布自己的动态变化,无论是能力成长,或是运动健身减肥成功,亦或是游戏里大杀四方,或是遭遇命运攻讦,情绪需要宣泄,情感寻找共鸣……

用户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己,所以无论作为平台内容运营还是品牌内容运营,我们在做内容策划的时候,第一要务,就是尝试引导用户或官方主动发布,能够帮助用户解决某个问题,或是让TA成为更好自己的助力。

那些在具体领域越来越专业的人,就渐渐被大家称之为KOL。品牌自己不方便讲或讲了没人信的信息,让KOL们来讲,借助达人们做背书,可信度立刻翻了不止一倍。

失恋后,我爆肥100斤,然后我用一年瘦身成功(减肥品牌)

我在工地发现工友老婆是抛弃我十年的发妻(竟然是真实新闻)

分手整容后,我到前男友公司谈合作,他没认出我(植入整形品牌)

长途司机5岁被拐,被困高速竟然因为一碗面20年后与母亲相认

1708478611436534.jpg

“与我有关”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成群结队,共同组成了社会。所以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是依靠与他人的对比,尝试建立自身的坐标。


第二:与他人之间的对比,建立自己的位置和标准

我每个月工资5000,是挣得多还是挣得少?跟谁比算多,跟谁比算少?

我每个月下8回馆子,去的算是多的还是少的?

我娃打碎了一个花瓶,作为父母,我和另一半有啥不同的反应?

站在个人角度,所有这些没有宣之于口的问题,都在一个个日常聊天或是相似圈层的创作者们短视频里得到了答案。

站在品牌的角度,这些对比有哪些可以成为我们内容创作的灵感?

1708478625298166.jpg

母婴品牌:90后爸妈带娃有啥区别;摩羯爸爸狮子妈妈带娃区别……

运动品牌:当你喝了杯可乐,你的身体是这样吸收的……

养老品牌:我们采访了100个90后,他们打算这样养老……

过年回家我弟和父母大吵一架…他说“黄龙江一带都得带蓝牙”……

e型下属如何管理i型领导……

乞丐误入时装周,获得观众集体称赞?

某大厂男员工胸痛体检竟然发现乳腺癌…

来中国的老外,和出国当老外,在哪里生活幸福感最高?

当我们将产品置入具体的对比,甚至极端戏剧的情境里,常常会有非常戏剧化的场面出现。

当然了,不恶意制造噱头是价值观,但擅于发现这些戏剧场面是能力。


第三:从时间角度做对比挖掘戏剧性

你发现了么,当你把你的产品放入时间维度做对比,常常会有许多不错的带戏剧感的创意出现。当然了这些创意也不止适配短视频形态。

公关活动,媒体长文,事件营销,内容本身其实不限形式。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争抢用户注意力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汉堡王展示一个汉堡自然腐坏的霉菌(真材实料不含防腐剂);

3000年前的残次品,如今价值连城;

这幅仿品,如今成为唯一真迹;

做了一年的饭,点到哪张吃哪张(视频素材多种展现形式);

2012年我曾买过100个比特币;

为了不给外孙洗尿布,这个大叔缔造了如今千亿帝国;

为了不让孩子吃垃圾辣条,他用牛肉糜做了牛肉辣条;

乳糖不耐现在有救了,这款植物奶口味绝了;

工厂现代化升级后,1000条鱼半天就收拾完了!

法国一条狗,竟然送走了一家五代人。

极限挑战,电动车南极测试,一周只需充一次电。

1708478641769029.jpg

从上图就可以看出,近年来有大量的时间维度的好故事出现。穿越时间,时间循环,久别重逢,瞬间建造……短视频平台也不断浮现简化版。

把你的产品置入时间的视角,从常规使用,到给出更极端的情景做创意发想。你一定会发现更有趣的视角。

既然有时间视角……那……没错你猜对了,时间维度能带来好创意,空间维度也一样可以。


第四:从空间维度寻找戏剧性创意

1708478656729825.jpg

当我们将产品和服务代入“空间”视角。一样会产生诸多有吸引力的内容。

这家酒店深藏海底,游客需提前8个月预订;

无人机视角穿越古罗马斗兽场(再加上个遇到“海市蜃楼”大概算是叠了buff)

米其林厨师用微缩模型包饺子;

300万的三室一厅做成房车到底豪华成什么样(豪华房车)

女孩5W爆改五菱宏光mini,从此住在车里(迷你房车)

巨型关公像落户X城,中国人的“自由”财神!


第五:新奇视角和新奇体验是短视频的创意之源

聊完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创意,我还想聊聊“新奇”和“体验”。

做内容创意和策划,甚至做产品,其实核心都是创新。创新在内容层的体现,永远都是“新奇特”和“体验感”。从前我们看报,图片都是黑白的。后来有了杂志,不仅画面变成彩色,内容也新奇起来,不再那么板正,百花齐放,让我们得以获得更多享受。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手机从按键到现在智能大屏;从平面浏览,到我们开始追求虚拟现实、混合现实、5D电影……

新奇伴随着新技术的升级,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我们更加沉浸的临场的体验。

1708478672343967.jpg

从品牌和产品的角度来看,你的产品是否能提供或提供了哪些对用户而言全新的“新奇特沉浸体验?”

你可能也注意到的是,以上无论是时间、空间或新奇特体验,在实际运用里,都可以有机融合使用,并非单选题。我们要做的不是达尔文式编一部严肃的《物种起源》,我们要做的是,取众家所长,杂糅再创造,旧元素重组成新物件,实现新的价值。

就像上图中举例的,作为人类,我们永远好奇另一个性别、另一个物种、另一个时空的视角里,这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内容创作者要给的不是一个肯定的答案,内容创作者给的是一种假设和可能性。就像电影本身被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每个人只能生活一次,但可以做无数个梦。


【内容创意的表达技巧和注意事项】

讲完了五条创意发想点,我们来盘下,想要内容更有吸引力,还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技巧层,要创造矛盾制造反差,要绞尽脑汁设计更有趣味的表达方式,最后就是借助移情共情力实现比喻、拟人等借景、借物、借人、借动作、借事儿抒情(这类里我特别喜欢内外之前做的《身体十问》舞蹈创意)。

1708478685804174.jpg

技巧是用来服务内容的,切忌让技巧本身成为了主角,那内容和主题就变成了空心砖。先有想要说什么,再有包装和策划,让内容增加吸引力。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儿童节听幼儿园小朋友给答案(反焦虑)

科技升级后,盲人还有什么乐器不能学?(少数人福音)

外国大闸蟹成灾?我们邀请了10位顶级中国大厨拯救老外(文化出海)

挑战用2吨鳕鱼,打造世界上最大的鳕鱼肠(破纪录)

假设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实际可能活不过3天(趣味科普)

上面许多举例的小想法确实是有点放飞的创意和思路,更多解决“说什么”和“怎么想”的问题。

现实里许多时候我们在做营销写文案的时候,都还是会遵循一些文案大师的指导。我把《文案训练手册》、《迷恋》、《引爆点》等畅销书做下简化,就得到了上面这个框架。简单说就是“谁来说”和“具体怎么说”。

谁来帮我们说能够让信息变得更有吸引力和可信度?同样一个本子,纯素人演和请对口明星演肯定效果不同。林黛玉倒拔垂杨柳,你不请来真·林黛玉,好创意也会打折扣。

而“怎么说”部分,一个是讲内容可以尝试涉及的维度,一个是讲内容换个讲故事的方式方法,可以获得更多喜爱的方式。

同样是在祈祷时抽烟,你跟神父问,“我可以在祈祷时抽烟吗”,跟你朋友问“我可以在抽烟时祈祷吗”效果也天壤之别。

同样是拍战争片,到了诺兰手里就变成了“时间的游戏”,《敦刻尔克》变成了多线叙事。

事实不等于观点,事实也不等于故事。经过包装的事实会更有吸引力。

1708478701960354.jpg

最后一部分,我们来强调下,按照现在的互联网语境,即便是讲故事拍视频做内容,除了要遵循上面的技巧外,还应该引以为戒的还有——“不要说什么”。

互联网内容根据品牌和品类区别,人群有着明显的区别。我国网民人数(有手机会看视频)的人日渐增多,但话语权更多依然掌握在超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手里。原因是,有钱的中产人数有限,而大众里只看但不会发内容的人又太多。都不能算掌握了互联网话语权。

所以在年轻人面前,品牌要讲内容,就一定要尽可能的遵循下面这些原则:

真诚的讲述真实的信息,尽可能放在具体场景里,别高高在上还讲的干巴巴冷冰冰。

专业不等于死板严肃,大师反而平易近人,幽默风趣。

1708478717681421.jpg

真正站在用户视角,把话语权、创作权、选择权交给你的用户,指望所有的内容都自己出,所有的话都自己说地品牌,最终结果必然是所有地错自己承担。

越往后,品牌做内容,越该不局限于品牌账号,蓝V身份——又没流量,坚守阵地价值有限。我们跟敌人打的不是阵地战,当你坚守阵地的时候,我们的用户像骑兵一样,早就绕过了战壕,走向了其他品牌的怀抱。

做品牌嘛,假设没有竞对那么擅长炒话题,至少要做到不能犯大错。

以上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你有哪些做内容策划的独家秘诀?或是你觉得本文有哪些地方有收获,有哪些地方有失偏颇?

欢迎在评论区我们共同讨论。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