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忆苦思甜还是谆谆教诲,互动中国专访里已经出现了太多功成名就的大佬,前一回面对朝阳们还是去年初夏的事情,于是这次我们小清新一下,去探索这么个万事求新的“新媒体公司”及其两位来头不小的创始人,从产品、工作乃至生活的角度,力求从这群人年轻作品分量却不“轻”的团队中,找到新方法与新思维,并且希望这股new flow,能够于我们有所启发。
采访、编辑:Wayne Tai(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自数英网)
卖完关子说正经,本次采访的团队名叫Clover 四叶新媒体,你可能没听过他们,但是你一定听说过iWeekly与iDaily,一款是iOS上最受欢迎的中文媒体app,一款是国内第一个高精度图片新闻app,相信很多人的iPad上都装着这么两个应用。 恩,两者都是Clover团队创造的——iDaily还是Clover的自有运营产品。这支团队共有八人,地理分布横跨八个时区;他们在上海的办公室早上八点准点上班下午四点半准点下班,基本不加班;他们所有的产品都源自团队的真实生活需求,并且都在app排名上表现不俗;他们在复数个自有项目同时运营的同时稳定的保证新品“发货速度”;他们有一套自己的work flow作业哲学。 哦还有,两位创始人07年相遇的时候一个22岁大学没毕业,一个根本就未成年——之后他们的作品有:
“Leica 中文摄影杂志”(其中一位就是站长且听枫吟);
良品杂志(现在叫《都市客》了);
Bangumi番组计划; iWeekly; iDaily ……
牛逼吧,牛逼就接着看下去。
*本次采访到的是Clvoer 四叶新媒体的两位创始人沈一鸣&Sai
(数英网=Q/Clover=Clover)
New Product Flow
iDaily
Q: 在ipad3指标尚不明确的阶段,你们的团队何以敢于制作一款以图片精度取胜的产品?iDaily迎合的需求缺口是什么?
Clover: 我们非常重视行业的趋势性发展,从iPhone 4的Reitina开始,我们就意识到电子媒介超越平面视觉效果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临,并且希望能够走在趋势的前端。iPad2本身的硬件和软件能力也是超越性的,这提供给我们很多延展想象的空间,iDaily就是诞生在这一系列关于趋势的思考下的。
Clover: 我们要做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杂志,能够将全世界当下最重要的事件以最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每天能够了解到这个星球上的另一个角落正发生着什么,拓展视野,并产生共鸣。Clover团队是如何察觉到其间的需求缺口的?我们觉得中国并不缺各种各样的社交工具,反而缺少有视野和观点的媒体内容,我们是一个媒体属性很强的团队,所以会尽力从内容的角度来解决用户的需求。
Q: iDaily面向的用户群挑剔的很,你们的团队如何把控每日更新的选题与内容质量?在目前基于广告展示的盈利模式下,你们如何处理好KPI考核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
Clover: 我们每天从超过3000张全球新闻图片中挑选出最打动人心的照片,可以说这些照片是全世界最出色摄影师的最出色视角,我们会以获奖作品的标准——审美、事件背景、精神内涵等各个方面来进行筛选,每天能够达到我们选择标准的图片一般不过3、4张。所有的图片都是自掏腰包购买了版权的。
Clover: 我们一直认为好的广告设计能够给读者和客户同时带来价值,一方面我们会给客户提供优化的广告呈现设计,另一方面也会考虑读者的需求,我们只接受适合我们读者群体的广告客户,保证两者定位吻合,相互都能带来价值。
Clover的产品哲学
Q: 小团队同时运用复数的产品群,如何处理好对于内容资源的整理、挑选与更新?
Clover: 我们会利用各种协同工具来提高效率,例如用Gmail里的task来确定选题,用Dropbox来分享文件等,这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执行力与合理的分工。团队内八位成员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位,技术也要做设计,编辑也要做策划。从产品端来看,负责技术与设计的有六人,剩下两个人负责运营。
Q: Clover团队为何选择在短时间内大量推出不同作品的作业模式?你们的作品群涉猎了多个领域,是否有一条清晰的产品哲学贯穿始终?
Clover: 其实我们每一个产品都有全力打造,不过我们会考虑到平衡点,避免形式的复杂化,追求一个最精简有效的产品形态。如何为读者和用户产生价值,如何更好地产生价值,这是我们一直最核心的思考方式。 我们每一个项目基本上从策划到发布都会经历3到5个月的时间,并且所开发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团队成员对其功能拥有真实需求的产品,自己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过后觉得真的好才会发布出来。
Q: Clover是否想过在某个时间节点将已有的案例经验整合成一个成熟的新产品?
Clover: 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想法,目前更重要的是和我们的读者以及用户建立信任感,彼此了解风格和喜好。 不过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已经大致的定下今年要推出的产品群,后面只需要稳定的执行与及时的调整就好。
New Work Flow
时间、效率、执行力
Q: 团队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Clover为何会采用几个项目并行开发的模式,你们如何平衡好每个项目的效率与质量?
Clover: 我们通过高效沟通来保证项目的快速进行,事实上这个模式有其无法规避的弊端,需要靠优秀的执行力和谨慎完善的构思来进行弥补。平衡效率和质量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一个人进行最终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就可以了。 Clover目前80%的时间用于运营自己的产品,剩下的时间会帮国内的媒体做数字解决方案。这个领域除非你执行力非常强,否则还是别碰为好,和媒体打这种交道可能是整个数字行业里最不挣钱的事情,没有足够的积累和效率会举步维艰。
Clover: 当然我们两个leader也打回过不少产品,所有立刻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整个规划思路不对——都会先放在一边,等到时机更成熟的时候再考虑。在我们看来,“平等”等于没有执行力,项目上需要有人说了算,并且承担责任。
Q: 开发新项目的同时需要维护既有产品,你们每日的工作时间节点是如何分配的?Clover是否应用了新的管理方法或者新兴工具来提高团队效率?
Clover: 目前沈一鸣负责总领所有的项目安排与milestone,一般我们会按照两到三天的间隔安排项目进度检查——可能对于外面大多数团队来说这样的 milestone相当紧凑了,但是对于我们的高效率来说已经有很大的冗余,所以虽然团队规模小,但是也不怕有成员某天头疼脑热上不了班项目就完不成的情况。
Clover: 我们每天8点上班,4点半下班(编者:整理采访稿的时候看到这里群众纷纷以为是第二天早晨四点半。),非常重视效率,极少加班,当然创始人除外。在这个行业里这种上下班时间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吧! 在我们看来,一则早睡早起对身体有益无害,早上工作效率也高;二则,我们希望团队成员在白天阳光很好的时候来上班,下午赶在日落之前回家,我们认为每天上下班能看到阳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三则年轻人早点下班回去能有足够的娱乐时间,太多行业内的公司白天吃午饭的时间上班,然后晚上猛加班,无论对于身健康体还是工作效率都是有害的。 当然国内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公司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习惯晚起晚睡的上班时间,那你也只好跟着别人的节奏,这点上由于Clover以运营自己的产品为主,所以还算比较幸运。
Clover: 第二方面,“早睡早起”只解决了上下班的时间问题,效率问题需要另外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很多公司——特别是大企业——很容易把提升效率的努力变成一项每天强制完成的任务,管理的意味很强,员工会抵触。我们专门针对团队的需求做了个人效率优化工具,目前还在内部测试阶段,今年晚些时候我们会将其产品化并提发布给所有人使用。对我们团队来说Gmail的task和FaceTime是最佳沟通工具。
沈一鸣在Clover的办公桌
Q:在创业初期, Clover如何找到“对的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留住核心员工?Clover眼中“对的人”的标准是什么?
Clover: 我们的产品体现着我们的价值观,目前我们已经有超过650万用户,传播渠道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是一个利益共享的团队,在团队制度上,公平很重要,不仅每个人获得与其贡献相符的收益,同时确保每个人都能从团队的成长中获益。因此当创业初期的激情过去——这是必然的——靠更多的团队沟通以及与核心成员对于目标达成共识,能更快的帮助startups进入企业的常态。
Clover: 目前沈一鸣一肩挑了公司内所有的运营事物,这样就为其他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环境是最重要的,好环境能让员工自己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Clover: 我们很快就会开始招募新成员,踏实,负责任,有才华,有价值观这四点兼具的人才是我们团队所重视的,标准还算比较高,起码和iDaily选图片的标准看齐吧: )
Q: Clover是否想过吸纳外部投资?届时将如何保持团队的独立性?
Clover: 其实我们只是做事情的团队,并没有什么创业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想要把公司架构好,那千头万绪都需要踏踏实实去一步步执行。在我们看来,任何投资都是有条件和需要回报的,而接触到的一些找投资方目标并不与我们一致,甚至恐怕日后会产生分歧,想清楚这一点就够了。因此在可见的未来,我们不会考虑任何有损团队独立性的资本事宜。
Clover四叶新媒体
Q: Clover何时何地成立?你们的创业哲学是什么?两位创始人是何时、为何结识到一起的?
Clover: 我们团队正式成立于2011年9月,目前初始成员8人,大部分来自之前的iWeekly开发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有三年左右的相关产品开发经验。两位创始人从2007年开始就一起做事,当时一个22岁,一个17岁。基本上所有项目都是一起完成的,包括Leica中文摄影杂志、良品杂志、iWeekly,到现在的Clover所有产品。
Clover: 我们的价值观一方面和Google一样:Don't be evil(不为恶),在这个前提下Clover去创造一些让大家生活更美好一些的东西;另一方面,对内团队成员要能互相扶持,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内可信,对外可信。
Q: 公司名称为何取自“四叶草”?
Clover: 2010年的秋天,我们去昆明滇池玩,滇池路边有很多三叶草,Sai提议我们一起找四叶草。当时我们都有各自的心愿,借着找到四叶草来祈福。最后一路找来十几片四叶草,然后就提议如果未来能够有自己的团队,就叫“Clover”。(编者:简直是Honey & Clover……)
Q: Clover与其他新媒体公司的差异化与特色在哪里?它最终成熟的形态是怎样的?
Clover: Clover提供具有价值观的应用服务,既提供媒体内容,也提供产品服务,从多种角度为用户创造价值。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有价值观并健康成长的企业,长期目标是让每一个iOS用户都从使用我们的产品中获益。
Clover四叶新媒体目前的产品群,涵盖范围甚广
关于采访对象:
沈一鸣——“且听枫吟”,1985年出生,四叶新媒体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广受赞誉的“Leica 中文摄影杂志”的创始人,iWeekly 创始人,良品杂志创始人。经手的产品都是精品。
DM: 独立运营Leica中文那么多年,是否从从中吸取了对未来创业有益的经验?
沈一鸣: Leica中文摄影杂志是一个非盈利的私人项目,一直以来的slogan都是“摄影改变生活”。这个项目给我最大的收益是对专注和坚持的理解。保持初衷,并从中获取乐趣,这是最基础的事情。
Saic——90后,目前留学英国,公司中唯一的远程办公人员。四叶新媒体联合创始人,Bangumi番组计划创始人,iWeekly 前技术总监。后起之秀可畏。
DM: 您是在何时接触到数字媒体领域的? 又是如何保持住学业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Saic: 04年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我自娱自乐运营了一份在线音乐杂志。虽然这份杂志最后没有继续,但在这份杂志的运营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编辑、设计、运营经验都令我十分受用。
Saic: 人所拥有的时间总量都是相等的,为你所承担的事情负责,自然会取得所需的平衡。我相信坚持和专注是最重要的。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