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么,李诞也来开播客?喜剧入音频,能创造什么商业价值
李诞,开始做播客了。
节目2月8日上线,一周的时间就达到约4W的订阅,单集播放超12W。
这个数据,换成一个素人,可能花2-3年时间才能达到。
播客名字就叫《李诞》,封面的黑灰色冷淡,他一身黑衣低头沉思,身后箭头以虚线环绕,最终都指向自己,有点儿混沌又清醒的虚无主义气质。
是挺“李诞”的。
听完两期,别看标题和shownotes确实是把关键信息拎出来了,但奈何诞总只“用嘴思考”(他自己说的),主打一个即兴“胡言乱语”,想到什么说什么,听众能听进去多少,全看个人。
第一期聊过年和人生,上头到忽略了搭档袁袁,索性第二期开头直接来了个复盘,承诺要保证“对话感”。像是脱口秀演员用开放麦试稿的职业习惯,比起说了什么,李诞更在意说的效果。
亦如节目详情中所言,他想对“自己的话究竟有没有人想听”重新建立判断。
《李诞》,更像一个他用来调试自我表达的实验。
既有「闲聊访谈」的性质,也囊括「脱口秀」的喜剧因子。
类似这样的节目,在小宇宙上有将近150档,它们几乎都由脱口秀或喜剧演员创作,被统称为“脱口秀/喜剧播客”。
我不由得想到了几个问题:
1、脱口秀/喜剧播客,在「声音赛道」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国内的听众,为什么会听喜剧?
3、当越来越多的喜剧与名人(或泛名人)介入播客,是否会对内容带来损伤?
一、“哪里能说,就往哪儿去”
脱口秀/喜剧播客的生态
实际上,2019年,也就是小宇宙播客诞生之际,脱口秀演员就已经入局了。
那个时候,笑果文化已经凭借《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两档爆款综艺成为“话题制造机”,国民度高居不下。这两档综艺积攒的商业和艺人资产,成为其小宇宙播客重要的内容来源。
笑果的五档节目体量在腰部,订阅量基本不超过7W,大部分以笑果演员和编剧为核心,以闲聊对话形式展示脱口秀的创作、演员生活和节目幕后故事。
笑果的脱口秀播客一览:
《车间访谈》:笑果工厂定期举办的现场访谈秀,总共28期。
《从段子到段子》:仅有10期,聚焦《脱口秀大会》选手。“行业冥灯”童漠男的单集播放量达12W+,获得过小宇宙《2022年度新播客》的节目;
“笑果三大姐妹台”:《笑果编剧活动中心》、《笑果FM》和《笑果小酒馆》。
其中《笑果FM》发家最早(2018年),结束也最早(2020年),由《吐槽大会》创作团队制作,嘉宾来自喜剧圈的各个行家;《笑果编剧活动中心》寿命最长,活了3年,一共37期,以程璐为领导的笑果编辑团队贡献了不少观点。
得益于笑果文化的IP和综艺的流量,笑果播客的内容在业内反响均不错。但遗憾的是,这五档节目由于过于依赖综艺的反哺,在经历众所周知的风波后,这些节目已经全部停更。
而曾经与笑果分立南北的「北京单立人」,如今,已成为播客界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喜剧厂牌。
甚至,可以从他们的节目里,归纳出目前脱口秀播客的内容模型和基本生态。
我将其归为以下两大类:
1、厂牌类
以喜剧厂牌为制作单位创作的播客
头部代表:单立人《谐星聊天会》,订阅量54W+
所获荣誉:小宇宙2022年度魅力播客,2022年度特别推荐单集,2023年度热门播客
这一类型通常以某一喜剧厂牌为制作方,厂牌核心成员为主播。
《谐星聊天会》(以下简称《谐聊》)54W+的订阅量不止在脱口秀行业是头部,在整个中文播客总榜,都跻身前列。
节目由单立人创始人石介甫(人称石老板)发起,以单口演员之间的插科打诨为互动形式,就一个话题展示个人观点和经历。期间会邀请观众作为故事分享者,他们则从观众的素材上不断翻出包袱。
主播均是单立人的核心成员,包括石老板本人,编剧六兽,单口演员毛东等,由于这是一档将现场录制为音频的播客,B站上搜索《谐聊》还能看到现场视频。你要说这节目好在哪儿,演员之间无所顾忌的调侃和高质量的喜剧梗,是解压和放松的“利器”;通过听众了解到的世界上不同职业群体、个体的生存方式和经历,从侧面提高你的包容阈值。
截止目前,《谐聊》一共更新了110期节目,单集最高播放能达到62W+。
要知道,像《随机波动》这样订阅量超73W的超级头部播客,单集最高播放也才35W。《谐聊》是小宇宙上唯一一个单集播放高过订阅量,且超过超级头部的喜剧播客。
其他厂牌推荐:米未传媒《东七门》,上海脱口秀厂牌喜剧联盒国《嘻谈录》
二、个人IP类
由喜剧演员或脱口秀演员创作的播客
头部代表及所获荣誉:
单立人-毛冬《基本无害 Mostly Harmless》
小宇宙2022年度魅力播客,2023年度特别推荐单集,2023年度热门播客单立人-刘旸&六兽《无聊斋》
小宇宙2021/2023年度热门播客,2022年度热门播客
个人IP类,针对的是所有从事脱口秀/喜剧行业的演员。
无论你是小有名气,还是无人问津,都可以在小宇宙开设节目。因不限门槛,这一类在整个脱口秀播客中几乎占据一半的比例。无独有偶,该类型的头部播客几乎也都被单立人的单口演员包揽。
以毛冬的《基本无害 Mostly Harmless》为例,订阅量将近20W,主打单口,偶会邀请嘉宾。表达流畅,包袱自然。他单集播放最高的,是探讨两性关系的专栏。他也因在节目所呈现的敏锐内秀的艺术人文感,被听众誉为“顶级文青”。
我本人觉得被戳中的一期是去年长者逝世的时候,他收集了长者在各种场合做的演讲转为音频,并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播放。听的过程感动又澎湃,仿佛这个人穿过史料,来到你耳边。
刘旸&六兽的《无聊斋》则以两人搭档的清谈节目,订阅量在35W,内容多涉及人生、社会生活等话题。这两个节目的单集播放最高均在20W,均有以「专题」形式开辟的内容。
可以看到,虽然不限门槛,但个人IP类的播客,对脱口秀演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表达技巧是否成熟,风格是否稳定,都会直接影响主播的魅力和内容质量。
另外值得一提是,今年,因《脱口秀大会》成名的思文,打造的个人播客《思文,败类》堪称一匹黑马。节目话题类型集中于社会生活、情感玄学,仅成立一年,订阅涨至20W,不仅获得2023年年度新播客,并以接近30W播放拿下小宇宙年度推荐单集。(要我说,笑果,果然还是女的行,报一丝)
其他个人IP类推荐:张博洋《两周一念叨》、文森特《外行看热闹》、吴星辰&何广智《各说各的呗》
二、「喜剧」频频入局播客,价值何在?
两种类型,代表了当下脱口秀播客最常见的发展模式。
我很好奇:一个还处于发展草莽期的小众赛道,到底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脱口秀演员入局?
从内容到氛围再到行业,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发展尚未成熟的领域,内容规则和尺度是相对开放。
也就是说,同样是线上脱口秀,脱口秀/喜剧演员在播客的表达弹性比在上节目自如、灵活;
如果是现场录制,播客放出的内容可做到还原线下的80%;视频节目,剪完可能只能还原50%。第二,行业共通,机会平等,氛围包容。
在播客,前辈愿意和晚辈“同台”,稍有名气的演员带着新人录节目,单立人的演员诚邀与笑果的演员串台......
行业之间,厂牌之间,个体之间,更多是一种相互帮助。不求能把行业壮大,但求能先让自己人有饭吃。第三,开辟线上传播的新场域,利好于沉淀个人IP。
《脱口秀大会》的时代过去了,一个万千普普通通的脱口秀演员走入大众视野的线上渠道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新晋的「Sketch 素描喜剧」,《奇葩说》留给各行业“奇葩”的争鸣......
脱口秀演员的一身技艺有了其他的打开方式,但庞大的脱口秀爱好者,仍渴望拥有属于脱口秀的一席之地。
播客像一张连接大众市场的无门槛入场券,为脱口秀人群提供了表达和练习的场域。通过打造个人IP的线上方式,他们能建立内容私域。先不管能带来多少转换,至少能先做到,自己说话有人听。
说到“有人听”,问题又来了:国内的听众,为什么喜欢听脱口秀/喜剧播客?线下听开放麦不香吗?
自然是香的。但是线下有两个无法避免的弊端:
1、时间和经济成本。想听好的场次和演员,票价高;为了听到,得腾出专门的时间。
2、体验的沉没成本。就我自己的线下体验来说,知名的厂牌票很难抢,一般的厂牌能抢到票,但是体验就不保证。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如果体验不好,“喜剧”变“悲剧”,是非常影响心情的事情。
但是,听脱口秀/喜剧播客不会。
播客更倾向于是「线下脱口秀」的「情绪代餐」,零成本,时间自由调配,沉没成本低。
相对于专业的脱口秀表演,如果能听到喜欢的喜欢的脱口秀演员简单侃侃大山,听众也能得到疗愈。因为脱口秀/喜剧播客的话题都很日常,主打一个不传递知识,但传递快乐。
对于现代打工人来说,这是更为稀缺的一项情绪价值。
另一方面,脱口秀/喜剧播客其实更贴合播客的陪伴属性。因为适用的播放场景更多,不仅可以通勤、大扫除的时候自己听,也能在团聚的时候,公放当个BGM,充当破冰或暖场工具。
还有一点,是脱口秀/喜剧播客,能让听众做实现「娱乐化思考」。知识类播客信息密集,听众在短时间内输入大于反应,无意间就成为「别人观点的跑马场」。但脱口秀/喜剧播客,用诙谐的方式引出或严肃或深度的命题,知识密度低,听众有反应的时间,无意间能代入场景思考。
所以综上来看,脱口秀/喜剧播客在脱口秀演员和听众层面,都能连接相应的价值。
那么,对品牌呢?投放在脱口秀/喜剧播客的广告,商业价值又呈现哪些差异化特点?
1、品类跨度大,品牌更加「扁平化」
反正我是没有想到,像梅德赛斯奔驰这样的高端汽车品牌,能出现在《谐星聊天会》;小众保险经纪品牌能与知名国际美妆品牌,同时出现在《思文,败类》。
在播客,品牌之间不论“咖位”。同一档节目,大品牌投,丰富软性形象;小品牌投,抓消费者心智,从零开始做口碑建设。
原因在于:喜剧播客内容多元,对不同调性的品牌兼容性更高,可以接受不同品类,各品牌之间平等,「扁平化」成为脱口秀/喜剧播客广告的一大特点。
2、广告「内容放权」给创作者,扭转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
其实「内容放权」是播客的一个特点,不过脱口秀/喜剧播客,品牌放权的比例会更多。因为这类型播客主打一个的闲聊,闲聊过程是无法被「流程化」的。
尤其像《谐星聊天会》这样的现场录制,很多精彩的地方来自临场反应。
广告到了这样的场景,可以被融入「插科打诨」的互动,听众一笑而过,不会排斥,反倒觉得有趣。因为消费者本质上不是讨厌广告,而是讨厌「接收广告的方式」。用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植入,某种程度上,能让消费者身心获得极大的尊重。
3、赞助形式多样,受节目调性限制小
据我观察,脱口秀/喜剧播客主播对所谓「调性」的限制相对低,且用户粘性更高。对于恰饭,不管是中插广告,还是品牌口播,还是产品嵌入,只要能跟自己的风格、内容主题结合,什么形式都接受,粉丝也不太会计较。
比如:《思文,败类》是我看到的产品嵌入较为频繁的一档节目。很明显,她想赚钱。
又比如:《谐星聊天会》的赞助不是按「期」算的,是按「季」算。节目第三季,博世全季冠名,有知有行以及暂停实验室联合赞助播出。这种按「季」赞助的形式,《谐聊》还是第一个。
总的来说,脱口秀/喜剧播客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商业效应,本质上是因为:创作者让广告回归内容。播客就是一个巨大的内容创作平台,能让内容创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品牌与消费者产生更多不一样的反应。
三、逐渐「泛名人化」的播客
为内容力与商业间找到平衡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小宇宙脱口秀/喜剧播客中,居于头部和腰部的主播,大多数处于「泛名人」的阶段: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其流量与名人又还有距离。
这就意味着,「泛名人化」播客的商业价值,需要由内容力和名人效应共同产生。
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娱类播客,因名人效应导致的内容损伤。
因为文娱行业类的播客,如果主播是一个绝对的名人,节目的内容力可能会被流量稀释。
比如:《三人行不行》经常能邀请到爆剧的主演,《漫长的季节》蒋启明,《GQ》能邀请到超流量idol王嘉尔......这些节目中,听众对于嘉宾本人的兴趣,远远高于内容。因名人聚合的流量,往往容易导致内容的松动。
哪怕是李诞这样的脱口秀名人,你也很难判定,来听节目的,究竟是因为李诞的名人身份引发的猎奇,还是因为真正认可他的内容?如果李诞接一个广告,节目的商业化价值可能会从内容本身,流向“李诞”的名人身份。
而像《谐星聊天会》、《基本无害》、《思文,败类》这些「泛名人化」播客,主播的知名度还不足以带来直观的流量转化,但确实能为内容传播加码。所以,他们只能靠内容来保证节目的口碑,用内容赢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于是,在素人和名人之间,以脱口秀/喜剧为代表的「泛名人」播客,以一种「声音综艺」的形式,成为品牌解锁年轻消费者和流量市场之间的内容密码。
同时,也为如何实现「内容与商业的平衡」创造了全新价值。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