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北京回来的。”
今年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周,朋友圈刷屏的除了流量地球和翟博士,就是“城市文”了。《终于,我们“逃回北上广深”》、《你在的城市,决定了你的命运!》、《一个内地四线小城市的经济观察》、《你的老家没有性生活》,10w+似乎成了标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更喜欢讨论我们奋斗的城市和我们的家乡?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刻一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鸿沟显得愈发不可跨越? 城市的归城市,农村的归农村。过年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日子。对于在家乡工作的人来说,过年或许只是更多亲戚见面,但对于在北京上海工作的Andy和Daniel们,过年更像是一次仪式、一次汇报、一次展示、一次与自己记忆的相遇和碰撞。离开一二线大城市,离开错综复杂的高架立交,离开24h便利店,离开四通八达的地铁,他们发现家乡和大城市的差距已不是硬件设施的不足,而是产业、观念、机会的全面落后,在这段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年轻人最多的日子里,在和七大姑八大姨的拜年饭局中,在同学的聚会中,Andy和Daniel们似乎突然意识到城市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如果你出生在三四线城市或是农村,爸妈不是董事长家里也没矿,那么高考是你人生第一次重要转折点。我指的不是你像翟博士一样考过一本线,而是你选择上大学的城市。 对于大多数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来说,能把语数英学好,考过分数线已经是天大的事,高中繁忙的学习让他们实在没有精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考完填报志愿,考得好的自然盯着985、211、双一流,考的一般的也会查查二本三本的学校排名,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他的某个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靠前这样的说法,但整体来看,大部分学子和家长在评价高校的时候都集中在学校本身的光环,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 如果你问我,A学生的分数可以上“985”的兰州大学和双非的深圳大学,怎么选?我会毫不犹豫的建议选深圳大学。我充分尊重兰州大学的办校历史、学校实力、学术能力、学生素质,但这并不妨碍我站在更现实的立场上替找我咨询的人考虑。一个大西北、一个改革开放最前沿,决定你去哪的不是学校排名和专业排名,而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学校城市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视野上。在大城市浸染4年,你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国内最新最前沿的事物,从网约车、共享单车、无人货架到24h便利店书店,在大城市,你周末可以在太古汇、芳草地、万象天地逛街,看艺术展,参加音乐节,泡在诚品、言几又、扶光里阅读,而在小城市,周末去哪永远是你头疼的问题,啥都有购物广场?新华书店?电影院?海底捞?在大城市,你周末有做不完的事,而在小城市,你可能周五下午就坐车回老家了。在大城市,你有机会出国交流,有机会到大企业实习,有机会参与城市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有机会创业并直面风投,而在小城市,你可能和十年前的学长学姐一样,把学生会竞选和奖学金看成大学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优秀的教师也在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动。地市的跳到省会,省会的向一线聚集,留在小城的老师,也许在教书育人方面依然优秀,但原谅我说句大实话,老师也是人,困守小城的老师们在视野、趋势和人脉上,真的帮不了你什么。 更重要的是工作机会。大公司的区域扎堆效应明显,500强和互联网巨头总部几乎都坐落在一二线城市,在三四线的基本都是分公司、分部和代理商,特别是互联网公司。虽然各大厂校招都在网上发布行程,也接收网上简历投递,对于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参加校招只是从一个校园骑车到另一个校园的功夫,随时可以参加宣讲会,去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行业,可对于小城市上学的你来说,又有多少精力能够把优秀企业的行程跟一遍,自费跨城市参加一个又一个公司一轮又一轮的面试、一面、二面...这还不说大三开始在大城市读书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在大公司实习,很多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已经把校招的坑占了。 三线城市985大学和一线城市双非大学,如果再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你会怎么选? 一个朋友向我吐槽,在郑州生活了几年,出门不敢多喝水,最怕拉肚子,因为满城找不到公厕;开车学会了变道加塞,因为这座城市的驾驶秩序实在无法言说;晚上下班只能在家里待着,出门连个公园都没有;散步的习惯也戒了,走路上连个人行道都没有;周末永远不知道干什么,除了商场电影院好像别无选择;一年到头戴着口罩,雾霾比房价还坚挺... 郑州是河南省会,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和米字形高铁带给这座城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8年,郑州GDP突破万亿,人口突破1000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在这背后,是1000万郑州人和新郑州人为了梦想日夜打拼。我劝朋友,你选择了郑州,选择了这个高速发展时期的郑州,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就要忍受因为快速发展而暂时无暇顾及的民生问题,就要理解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素质缓慢进步的阶段性矛盾,你选择了这座城,就选择了这种生活。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郑州没有互联网》,很多读者留言说“长沙也没有互联网”、“合肥也没有互联网”、“你写的也是太原”,是啊,除了杭州、南京,大部分二线城市诸如郑州、合肥、长沙、石家庄、沈阳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互联网的造富浪潮让莘莘学子们对互联网公司趋之若鹜,但在大部分二线及以下城市,没有互联网公司的总部,没有快速的生活节奏,媒体们常用“宜居”来形容自己的城市,“好工作”仍然是体制内、是国企、是学校、是银行。没有新的产业和新的工作机会,就意味着千军万马需要竞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而人口结构的相对固定,导致小城市还是以人情社会为主,关系网丛生,托人找关系找工作的事情每天频繁的发生着。大街上奔驰宝马路虎一辆接着一辆,但究竟是靠自己努力还是拆迁款就只有开车的人自己心里清楚了。 因为工作关系,年前接触了大量的头部互联网公司,腾讯、今日头条、网易、爱奇艺等等,邀请他们来郑州谈合作,到公司后第一句话基本都是“这是我第一次来河南”。他们对河南陌生,河南对互联网更陌生,这个拥有1亿人口的大省,至今还扮演者互联网的受众角色。 如果说二线没有互联网,三四线的情况就更有趣了。我的老家洛阳,一个三线城市,截至2018年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互联网大会,但自认为非常关心家乡发展的我,仍然说不出洛阳有什么互联网公司或者产品。在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城市,跨境电商产业园、互联网金融大厦、创客小镇、大学生科技园比比皆是,然而真正的独角兽企业,又有几个是从这些产业园里孵化出来的呢?倒是这些园区“附带”的住宅区售楼部门口,门庭若市。 所以,如果你喜欢互联网,请到一线城市去。 刚毕业头两年,我对北上广嗤之以鼻,听到公司里又在说谁谁谁是从北京回来的就烦,觉得这些人去北京晃一圈,别管干了点啥,顶着北漂的名头,加一个“因为家庭原因所以回来”的理由,回来工资就翻倍。工作了几年,去的地方越来越多,见的人越来越多,到了自己带团队,才发现员工的视野和格局真的很重要。我不鼓吹大城市论,但就自己所在的行业来看,在北上广工作过的人,即使没有在BAT,也多少有自己的人脉,经历过相对较大的项目,思维更开阔,更熟悉互联网的玩法,这些是一直在小城市工作的员工所不具备的,而且很难靠培训体系培养。自己刚入社会的时候,投简历总喜欢把学生时代获的奖和当干部的经历写的满满的,到了自己招人的时候,我真的不在乎候选人有没有拿过奖学金,有没有当过学生干部,学校的评价体系和公司的评价体系截然不同,我要的是适合我团队,适合这个岗位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更在乎候选人有什么样的经历,比如,在北上广工作过,嗯,大型真香现场。 不管在哪个城市,不管你认为城市给你带来的是机会还是限制,抱怨和烦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要么改变它,要么适应它。人这一生,既不像想得那么坏,也不像想的那么好,择一城,倾一生,如此而已。 数英用户原创文章,转载请遵守规范三线城市985大学 VS 一线城市双非大学 你选哪个?
(深圳大学校园一角)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在什么样的城市
作者公众号:认识前(ID:pre-known)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