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再遭“捧杀”?
兴业银行的股价,又迎来了一轮高涨。
2月21日,兴业银行盘中发力,由开盘时的16.20元一路突破16.70元,最终以2.90%的涨幅收盘于16.73元。
股价上涨固然是好事,但由于两个月前的2023年最后一天,兴业银行经历过了一场尾盘离奇涨停的闹剧,不少股民在开心之余,更多的还是对其后续走势的担忧。
毕竟在此之前的2月18日,证监会网站更新信息称,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因“存贷挂钩”等违规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罚款合计210万元。其中多位地区负责人、经理等中高层管理成员,都遭到程度不同的罚款和警告。
顶着遭受处罚的不利消息,依旧出现了如此大幅度的上涨,终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甚至不少投资者都在讨论,随着兴业银行股价连续上涨,已然超过尾盘涨停风波时的最高价格,会不会重演大涨大跌的荒唐?
兴业银行,是否又遭到了新一轮的“捧杀”?
一、存贷挂钩“潜规则”,暴露兴业银行“捧杀”真相?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场震惊A股的尾盘涨停风波。
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兴业银行的股价走势犹如过山车一般,在临近收盘的那一分钟,股价瞬间涨停,市场的喧哗声此起彼伏。然而,元旦后的首个交易日,即2024年1月2日,兴业银行的股价却像自由落体一样急速下滑,市值蒸发高达280亿元。
作为国内知名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的这一波股价异动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上交所对此也极为重视,事发仅仅不到一周,就查出了谋划出这场闹剧的“罪魁祸首”——福建港口集团及旗下4家子公司。
上交所在通报中声称:“福建港口集团名下证券账户在交易兴业银行过程中,以明显偏离股票最新成交价的价格大笔申报成交,构成收盘集合竞价阶段拉抬股价的异常交易行为。”
随着更多细节的曝光,我们发现福建港口集团及其子公司为了这一轮异常交易,铺垫了一年多的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福建港口集团及其子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累计增持了约5.59亿股。为了这一增持计划的推进,整体资金投入大约超过了90亿元。
可以说,兴业银行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而且还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捧杀”。
尽管我们很希望兴业银行能尽快从受害者的身份中走出来,恢复到正常的经营节奏当中。但是站在兴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之所以会被选为“捧杀”对象,其实是有原因的。
就例如在这笔以“存贷挂钩”为由的210万元罚单背后,银箭财观看到的,兴业银行储蓄业务增量难寻的尴尬。
所谓的存贷挂钩,是银行采取措施,通过设定强制性条款或与企业协商一致,将部分贷款转为存款。严格来讲,这一做法也算得上是银行业内长期存在的“行业潜规则”。
存贷挂钩的影响下,将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可以有效提高客户黏性,同时有助于减轻银行在吸纳存款方面的压力。
只是看似双赢的“潜规则”,实际上是在侵犯客户的自由选择权,增加贷款客户的资金成本,进一步加重小微企业的贷款负担。因此,也遭到监管部门的明令禁止。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的明知故犯,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进入2023年后,兴业银行的三份财报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该行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均出现了下滑。
在2023年第一季度,兴业银行的营收同比下滑6.72%,净利润的下滑幅度更是高达8.93%。这一数字直接反映着,兴业银行在业务开展和市场占有率上面临的困境,以及其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上面临的挑战。
进入2023年半年报时期,虽然市场对银行的业绩恢复抱有期待,但兴业银行仍然未能扭转颓势。
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的营收同比下滑4.15%,净利润同比下滑4.92%。尽管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但兴业银行应对市场的变化,并没有展露出相应的业务调整和适应能力。
就这样到了第三季度,兴业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下滑趋势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59%,净利润同比下滑更是高达9.53%。
如果第四季度无法实现业绩反弹,兴业银行2023年全年业绩将远低于2022年,出现近四年来的首次年度业绩下降。
其中,储蓄相关常规业务的下滑趋势尤为引人关注。在2023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0.79%,虽然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收窄,但仍未能摆脱下降的困境。
这无疑指向了一个兴业银行暴露许久的短板——零售个人客户群体的数量与粘性不足、储户存款欲望低迷。
长期以来,兴业银行都在努力将非利息收入打造为核心营收板块,零售个人客户也随之成为核心用户群体。在零售金融的资金高频流动特性影响下,大部分客户的存款意愿相对较弱。
面对2023年营收全面下滑的局面,兴业银行非息收入承压,北京分行的负责人为了平衡存贷资金、补足KPI要求等原因,启动存贷挂钩的“潜规则”,也算是“顺理成章”。
更何况,兴业银行2023年至今,始终面对着高层人事变动带来的内控管理混乱风险之中。
2023年7月18日,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收到董事、行长陶以平先生的辞职申请。直至近期,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1月31日核准陈躬仙先生担任本公司董事,兴业银行此次人事调整方才告一段落。
不断走低的业绩,再加上人事变动的内部困扰,“疲于应对”的兴业银行,或许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应对投资市场的明枪暗箭。在个别人和机构眼中,兴业银行可能已经被视作“任人揉捏”的存在。
去年年底的尾盘涨停风波,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于后续过程中,是否还会有福建港口集团这样,通过“捧杀”兴业银行来获利的野心人士。我们只能期待,兴业银行能够亮出足够强壮的手腕。
二、短期顶部风险难避,兴业银行破局机会在催收?
手腕是否强硬,最好的验金石莫过于股市。
虽然现阶段沪指重回3000点后,银行板块一片大好,但不少业内人士已经在提醒投资者,警惕银行股面临着短期顶部的风险。
广大投资者与股民应当警觉,指数回升至3000点之后,多数板块仍存在短期波动风险。从投资角度考虑,若触及顶部不可避免,后续的下跌风险亦不容忽视。
例如,尽管银行板块呈现明显上涨趋势,但仍有预测表明,银行股在短期见顶后,可能面临20%的涨跌幅限制。
考虑到兴业银行在银行股中颇具特殊地位,以及2023年底令人瞠目结舌的涨停表现,给所有投资者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已经有大胆的预测者,说出兴业银行将跌至13元以下的惊人言论。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银箭财观认为,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并非只能被动等待,适时主动出击反而更有利于稳定股价。
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确保业务稳健,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的财务问题。其次,可以积极调整策略,寻求多元化的业务发展,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降低风险。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和公司的发展动态,增强投资者信心。
投资者和股民群体中,盲目跟风是常态氛围。银行需要做的除了平息利空舆论外,更多的还是展现出充足的长期价值,拉高股民和投资者的信任阈值,摆脱短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兴业银行而言,近期就有一个绝佳的机会。
2024年2月末,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组织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这两个文件明确了金融黑灰产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为银行机构识别和打击黑灰产提供了有力武器。对现阶段与催收相关的信用卡业务 而言,这无疑会对行业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兴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有希望借此机会得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天眼查的数据库中可以发现,兴业银行涉及的司法纠纷中,信用卡纠纷占比60.18%高居首位。
根据新华财经的统计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在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兴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相关投诉数量上排名第三,具体投诉数量为2246件,仅次于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的信用卡相关投诉在总投诉中占据了80.6%的比重,这一比例在12家城商行中居于首位。而且,兴业银行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信用卡投诉排名同样是第一。
进一步追溯到2021年,兴业银行的信用卡投诉在上海地区也位居首位。透过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兴业银行在信用卡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鉴于兴业银行在过去数年里,针对信用卡催收领域的“反催收”问题,已实施多次针对性措施。在我国金融体系对金融灰产进行正式认定并作出打击决策的背景下,兴业银行能否把握此次契机,对催收业务进行新一轮整顿,将对未来股价走势产生一定影响。
希望兴业银行也能借此机会,杜绝被那些恶意的眼光盯上,再度遭到“捧杀”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