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做“最小的奔驰”后,smart靠什么在内卷中保持品牌溢价?
作者 | KUMA
新能源时代,汽车行业还存在品牌溢价吗?
大家都知道,国内车圈价格战已“刺刀见红”。2023 年,特斯拉卖出更多,利润却变少了。节后回来,比亚迪更是以 7.98 万的起步价,拉开了新一轮电车普及战。2024 年,汽车价格大概率还会更便宜。诚然短期内,令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但哪天硝烟散去,车企该拿什么当护城河?毕竟短短几年内,大家也亲眼见证过许多行业价格战的结局了。
因此,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汽车品牌—— smart。很多人对 smart 的印象,还停留在标志性的双门双座小车,以及和奔驰的渊源上。在吉利介入之后,电动化的 smart 大幅改变了设计语言,相继推出精灵 #1 和 #3 两款紧凑车型,不再和“两座小车”划等号,也与一度大热的五菱 Mini EV 等“老头乐”车型区隔开。平均 20 万以上的售价,真的没有在向价格战低头,但也在去年扎扎实实卖出近 7 万台,收获了一批品牌拥趸。
smart 是如今难得还明着卖品牌溢价的车企了。其溢价并不像特斯拉那样,来自于尖端科技和极致的供应链管理,也不像蔚来那样出于对高成本、强体验的附加服务,而是类似理想汽车那样对人群特殊需求的洞察。激烈的行业竞争下,一个焕新品牌能有市场一席之地,刀法认为 smart 在养成“独特且难以替代的风格”方面,有一定值得圈点之处。
01
“最小的奔驰”:延续 30 年的品牌借势
如今,汽车品牌的合资身份放到新能源时代,仿佛成了一个减分项。消费者总天然地怀疑“低配高价”,觉得付出的价格大半只是为了“买个标”。但放在 smart 身上,它却更多的是品牌的先天优势。因为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加上奔驰等品牌的加持,smart 能够更容易营造出自己独特的身份认知。
早在电动化之前,smart 其实就以“最小的奔驰”而著称。虽然是只能坐两个人的微型车,但车身的设计语言却维持了许多奔驰元素,早期在销售时也与奔驰共用展厅。因此,smart 从未将自己定位为价格亲民的买菜代步车,像是一辆“大型玩具车”,正像 smart 这个名字一样,带来的是一种有趣、好玩的直观感觉。
事实上,smart 的概念也并非由奔驰提出,而是来自瑞士著名钟表公司斯沃琪(Swatch)集团的前掌门人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 G. Hayek)。斯沃琪以五光十色、玩具感十足的腕表产品著称,海耶克也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爷子。早在 80 年代,他就有造一辆方便又环保的袖珍小车的想法,先与大众集团合作进行了两年尝试,失败后接连遭到多个品牌拒绝,最后才与奔驰进行合作。
尼古拉斯·海耶克
终于在 1994 年,奔驰和 Swatch 集团合资成立奔驰微型汽车公司,奔驰占股 51%,斯沃琪占股 49%。1998 年,smart 品牌诞生,取自 Swatch 和 Mercedes-Benz 的首字母和单词 art,意味着两家公司的合作和品牌“艺术性”定位。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斯沃琪选择退出。当 2008 年 smart fortwo 初次在中国亮相时,它已是奔驰全资子品牌,当时还被人们称为“奔驰 smart”。
2008 年亮相北京车展
尽管奔驰并非 smart 的“亲生父亲”,但也为它带来了更好的资源。2008 年,smart 品牌成立 10 周年时,和爱马仕推出了官方合作的联名款。这是爱马仕在品牌史上为数不多和汽车品牌的官方联名,成为了其出身名门最好的证明。而相比于高端沉稳的奔驰,smart 更像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少年:它曾经推出过一辆电动敞篷跑车,一款小轮摩托车和一款自行车,2012 年则发布了一辆电动城市皮卡概念车。
smart 爱马仕联名款
这些尝试是不是很眼熟?近几年我们看到五菱宏光推出各个版本的 Mini EV,乃至软顶敞篷版,实际上都是沿袭了 smart 曾经的超前营销思路。只可惜, smart 并未能将多数概念车进行量产,同时受限于其相对高端的定位,smart 多年来也一直是全球化的小众品牌。2002 年,smart 全球销量达到 15 万辆,此后并未显著增长。2018 年,smart 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4.6%,跌至 12.88 万辆。同一年,MINI 卖出了 36.15 万辆,为前者的三倍。
能够挽救一个品牌的方法,也许是把它交到另一位“家长”的手中。终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决定将 smart 一半的股份出售给中国的吉利汽车。2019 年 3 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戴姆勒股份公司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 smart 品牌转型,致力于将 smart 打造成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产品阵容扩展到紧凑型细分市场。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 50%。
于是我们如今看到的 smart 精灵系列,实际上是由梅赛德斯-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全球研发中心支持工程研发,基于吉利的 SEA 浩瀚架构打造。生产的合资公司,则是 2020 年在宁波杭州湾注册的“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在国内,smart 的线下展厅最终与奔驰品牌相互独立,尽管在新车 B 柱下方还是打上了奔驰的 logo,不无微妙地注明了“STYLED BY BENZ”,表明了它和奔驰之间,还是存在“道不明却又剪不断”的联系。
02
“豪情精灵”:焕新的利落与争议
先来讲一个冷知识:全球首个从燃油车全面转型纯电的汽车品牌是?不是近两年风生水起的比亚迪,而是 smart。
如今,中国消费者一旦考虑新能源汽车的选购,事实上对传统合资品牌,包括 BBA 在内的豪华品牌都兴致缺缺。而这些品牌对纯电化,也并未像中国品牌那样激进。但作为新一代合资品牌的 smart,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消费者素来偏爱大车,小众微型车更像是一个预算有限、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 smart 摇身一变,推出了主攻年轻家庭、女性市场的紧凑型 SUV,品牌定位则依然沿袭了原本的轻奢属性。
有趣的是,斯沃琪创始人海耶克此前一直想造的就是小型电动车,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奔驰方面的想法,才最后妥协成燃油车。可惜老人家 2010 年仙逝,没有亲眼见证纯电小车的诞生。而如今,smart 已推出两款产品,分别是 2022 年 9 月开始交付的小型纯电 SUV 精灵 #1,和 2023 年 6 月上市的纯电紧凑级轿跑 SUV 精灵 #3。
smart 精灵 #3
主推 smart 品牌焕新的核心管理团队,皆由中国本土的职业经理人组成。现任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EO 佟湘北,1998 年就进入汽车行业,在福特负责了建立多座全球整车装配生产基地。2015 年加入吉利,主导筹建了领克汽车张家口工厂。而 CMO 张明霞来自奔驰,曾任奥迪中国执行副总裁,擅长品牌本地化管理。今年春节前,吉利老将易寒也从小鹏汽车回归,上任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副 CMO 及中国营销公司 CEO。不过奔驰和吉利也都进行了充分放权:在关系上,这些高管都仅隶属于 smart,并非股东方面派驻。
从左到右为佟湘北、张明霞、易寒
这几年在世界范围内“买买买”,吉利对待纳入麾下的海外汽车品牌,方式各不相同。在收购伦敦出租车品牌(LEVC)后,吉利致力的是将其中国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电气化并借助其品牌推出 MPV 车型。拿下沃尔沃汽车后,则是用心学习了瑞典总部的研发,因而有了领克品牌。对于后来的 smart 和路特斯,吉利主推的是老牌复兴的路线,全面推动电动化和智能化,因而这两个品牌的产品形态,与燃油车时代相比已大相径庭。
吉利旗下最新商业版图
对待焕新后的 smart,国内消费者分成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 smart 不再小巧,做了“违背祖宗”的决定,而汽车尾标曾加入了吉利旗下的品牌名“豪情”,变成“豪情精灵”,实在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过新款只保留了品牌中文名“精灵”二字),接着是座椅通风、方向盘加热这些硬件预埋功能居然还得付费解锁,这种商业模式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社交媒体上,新 smart 被许多网友称为“大聪明”,不乏一丝揶揄。
但另一派认为,smart 尽管车型定位所有变化,依然保留了一定小巧灵动的韵味。奔驰团队的原创性设计让它辨识度极高,包括智能香氛系统、动物语音助手等配置,也更符合女性车主审美。虽然难言性价比,但售价并未“超纲”。况且精品电动小车存在市场空白,人们往往拿它比较的也就是同出吉利的极氪 X ,以及即将上市的电动版 MINI,而后者也采用了类似的合资模式,由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一同成立的光束汽车进行生产。
焕新后的 smart,不变的还是它重视品牌的一面。张明霞对媒体强调,smart 并不会去拼价格,而是把重点放在用户运营和品牌建设上。新的运营团队对品牌也有自己的解读和衍生。“不要把 smart 想小了。”张明霞说。因此,才有了一系列诸如品牌粉丝活动 smart times ,生活方式品牌 smartidea 之类的设计,比如 smartidea 就在常规品牌周边的基础上,更多地去联合独立设计师做一些调性升级,营造“潮趣”的品牌文化。
而在推出车型特殊版本上,smart 沿袭和放大了“奔驰标”路子,通过豪华元素的下放打出“轻奢感”。
比如,售价 28.49 万,限量 1999 辆的 #1 BRABUS 性能版是和德国著名汽车改装品牌巴博斯(BRABUS)的联名,“性能小钢炮”定位加上红顶配色,很容易让人想到 MINI 大名鼎鼎的 JCW 系列。#1 铂金版、#3 星空纪念版则更多在外观内饰上下功夫:金光闪现的 #1 铂金版,看起来像是一只大号的奢侈品包包;而“星空顶”曾是劳斯莱斯、迈巴赫等豪车专属,被首次下放到 20 万价位上。
毕竟在购车消费上,价值感也是性价比的一部分,这是多数汽车品牌心照不宣的事实。smart 营造“新奢”定位的出发点,还是想用不算太贵的价格,满足目标年轻用户对设计与豪华等方面的需求。至于说智能?那真得感谢吉利“爸爸”,这两年在极氪等车型上的口碑,让人们对 smart 智能技术的预期有了一些抬升。
03
“中欧双核”:双亲铺路,南拓西进
如果说在产品和品牌的焕新策略上,smart 用了一种相对“讨巧”的方式,那么在商业模式上也同样如此。
不只汽车行业,中国资本介入国际品牌,进而主导其品牌运作,如今已不是新鲜事。一个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国际品牌,如何在研发上更“中国化”,却依然保持在全球市场的活力?这个课题,吉利已经在沃尔沃等品牌身上已经有了一些心得。smart 不仅可以活用前辈们积攒下来的经验,还有着来自吉利和奔驰二位“双亲”的铺路。
如前文提到,smart 由中国总部的团队主导工程研发,梅赛德斯-奔驰全球设计团队负责设计,由此诞生的产品阵容,指向全球更多细分市场。张明霞表示:“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中国的销量占比为 50%-60%,欧洲的销量占比为 40%-50%,其他海外市场更多是战略性布局。这样做的是为了抵抗单一市场的风险。”于是有了一句“中欧双核,全球布局”的战略口号。
如何让产品在海内外都能热销,这是很多汽车品牌都面临的棘手课题。不仅要在产品定义上保持全球视野,还要在渠道规划上因地制宜。在渠道布局上,smart 就采用了两套不同打法:在掌控力较强的市场独立建店,而在相对较弱的市场主要借助奔驰渠道开设“店中店”。
在国内市场,smart 的业态最为丰富,选择了 D2C 直销代理商业模式,打造出“4+1+1”的业态:通过代理商一起构建由旗舰中心、商超展厅、服务站、服务中心构成的多层级销售服务网络,并加上迷你 4S 店和快闪店两种补充模式。
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轻资产和高效率。截止 2023 年 6 月,smart 宣布完成了 164 家线下独立渠道网点建设,覆盖超过 40 座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及三线城市。虽然暂未公布最新的情况,但当时预计 2023 年底全国渠道布局累计将超 200 家,覆盖 60 余座城市。
国际上,smart 的策略是“南拓西进”:目前涵盖 13 个欧洲市场、2 个东南亚市场、香港澳门等地。在欧洲,smart 主要采取前面说的“店中店”模式,利用奔驰的经销网络,让全新设计的 smart 展厅整合到奔驰门店中。通过这种方法,smart 在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近 300 个网点,接下来的目标是爱尔兰、芬兰和卢森堡等新兴市场。
smart 在东南亚的“桥头堡”则是马来西亚。在这里能够得到“同门师兄”宝腾的协助。宝腾作为大马本土汽车品牌,2017 年被吉利收购近一半股份后,也加入了后者的全球化版图。去年 9 月,smart 与宝腾达成合作,将利用宝腾的工厂和经销网络进行生产和销售,采用和中国一样的独立建店方式。同期,smart 也与进口汽车商 Colmobil 集团达成合作,主要通过奔驰“店中店”进入了以色列市场。
2023 年作为全新 smart 的第一个完整销售年,实际成绩如何?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 年 smart 累计销量为 67024 辆,国内销量 42292 辆,占比 63%;出口销量 24732 辆,占比 37%。占比近四成的海外销量,确实是达到了预期。但在国内 4 万辆出头的年销量,还是暂未达成预期目标。要知道,它在电动化以前销量虽然连年下滑,但年均全球销量还是在 10 万辆以上。
当然,2023 年以来,由于价格战频发、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smart 确实面临不小的压力。而国内“电动小车”的市场还是由 10 万级国产车型所支配,10 万级小车中的爆款 —— 比亚迪海鸥和五菱缤果在 2023 年分别卖了 24 万 和 23 万辆。“精品小车”潜力虽大,但需求远未打开。和 smart 同级的极氪 X,全年也只卖出 2 万多辆。
市场的悬念也将留给竞争更白热化的 2024 年。按照 smart 之前提出的规划,今年还将推出一款全新的车型。2023 年 10 月的 smarttimes 发布会上,佟湘北亲口承认 #2 的型号将会留给两座车,并将在 2024 年上市。疑似精灵 #4 的中型 SUV 谍照也在日前曝光。而老对手 MINI 的纯电版,据传也将在年内上市。“小而美”的汽车市场,接下来又会交出怎样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04
分析师点评
对于 smart,许多专业车评人评价时总是有些含糊其辞。因为光从性价比上论,其实还有很多更实在的选择,但产品造型和品牌调性的特殊性,让它依然受到不少欢迎。汽车主播“三刀”这样评价:“smart 这种小车为什么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看也不看。其实不仅是造型和品牌的原因,更多的是人们想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也印证了广告“老师傅”叶明桂说的,品牌溢价源于“偏爱”,而人类天生就拥有偏心。smart 就是一个被部分人所偏爱的品牌,这也允许它有一些小小的溢价。尽管我们也希望中国汽车越来越“便宜好买”,人人都可以负担和享受,但在行业的平均线之外,给用户多一个更个性化的选择,也给品牌多一些存续之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