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有点长。 本次的专访对象们几乎没有读者会认识。这群人既谈不上资深,更没有拿到过一个广告奖,甚至在你看到这则采访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也许正在进行着与论文及答辩的搏斗。他们在各家公司的正式称谓是“实习生”,也就是intern。 但是我们相信工作之中大家还是习惯叫他们“小朋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采访“小朋友呢”?
采访:Wayne Tai/London H
编辑、撰文:Wayne Tai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自数英网)
一个月以前在为其他专题取材时,我们与一家广告公司中的实习生群体聊了很久,并发现除了专题所得之外,他们也实在有好多故事可以说——多到足够让这次专访呈现在你眼前的程度。
“小朋友”们在高速运转的广告公司中并不显眼,每年那么几个时间点他们陆陆续续的报到,几个月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许大半都不会留下来。多少年后你会回忆起当初提携你的老板、某某tough到不行的客户、甚至抛下工作跑去西藏的前同事,你未必会记得那些帮你翻译抠图预定会议室的“小朋友”。但是没有“小朋友”是万万不行的,因为多少年后你在回忆的时候,总还是要有人把事儿干了,并且出于善良的愿望,你我应该都希望这一行的未来蒸蒸日上。
对于这一行来说,“小朋友”正在变得无比重要,毕竟这年头除了翻译修图打杂叫外卖,“小朋友”也是可以帮公司拿戛纳平面类全场大奖的。而诸如“LaunchPad”、“新兵计划”、“群邑学徒”等等招新项目,乃至于在乙方非常稀见的管培计划都摆上了各家agency的行动日程。
备受重视的“小朋友”们其实也不轻松,初入行的他们会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办事,难免要走弯路;他们的工作也不见得比全职广告人少,我们采访的实习生们都曾经在早上四点多走出公司迎接新一天的日出;他们也会抱怨薪水不够、对项目参与度不高、学校公司两头忙不清……可以预料的是如果他们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下去,将会遇到比薪水问题大得多的烦恼;不可预料的是十年后,本土版,甚至升级版的大卫奥格威会否出现在他们之中。
这篇采访没有高瞻远瞩的行业瞭望;没有高深莫测的生涯箴言;“小朋友”们也没有“黄金年华”可供追忆,因为他们正处在自身的“黄金年华”之中,他们的未来比当下美好,实在无需五里一徘徊。但是对于“当初为什么选择做广告?”这种采访用滥了的问题;对于“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人才跳槽频率越来越高”这种众口一辞的问题;关于“传统与数字”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答案——希望和你想的会不一样,也希望和你当年想的会一样。
为什么我们在每个“小朋友”上都加了双引号?一则这其实是大家对实习生的爱称;另外你也可以和身边的实习生聊聊天,很可能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并不“小”。
你我曾经都是“小朋友”。
来认识一下我们的采访对象,四位来自海内外的“小朋友”们:
陈丹妮(Danny),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数字媒体专业,DDB上海制片人实习生。 “如果不做广告的话,我可能会去做一个网页设计师,那应该不完全算广告吧?(笑)”
数英网:做Producer其实非常辛苦,作为一个女生你hold得住吗? 陈丹妮:我的规划是想更多跟一些现场的东西,因为就像你说的,女生做后期什么的的确非常辛苦。但是作为producer你会接触非常多公司内外的人,我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张丹妮(Danny),悉尼大学实践传媒专业, DDB上海品牌娱乐创意部文案实习生。 “如果不做广告的话我应该会去做时尚或者旅游杂志的编辑。”
数英网:Branded Entertainment在中国广告行业还是比较新的东西,你觉得它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张丹妮:其实之前(代理商)在这一块业务中是被边缘化的。很多电影公司会直接找到厂商,直接忽略我们,好像代理商是中介一样。我们希望以一种全新的东西出来。
项城(Hanson),上海大学设计专业,DDB上海平面设计实习生,服务DDB某关键汽车品牌,也是本次受访的“小朋友”们中唯一的男生。 “如果不做广告的话,我会去开咖啡馆。之前一直在咖啡馆兼职。”
数英网:你是从数字部门转到传统部门的,你对这两个广告的分野是怎么看的呢? 项城:其实我刚进广告部门就想做传统广告,我不太喜欢做Digital。但是我现在觉得传统是基础,多学点东西,以后再去做Digital会更有利一点。
Alexandra Burke,美国范德堡大学营销传播专业,DDB上海企业传播与知识管理部门实习生。
她将在实习期完毕后回到美国继续攻读学业。
数英网:如今互联网时代,技术飞速发展,你怎么看待传统、数字和社交时代的广告? Alex:我觉得这几类广告的界限都变模糊了,就像广告公司内部的各部门的界限也有模糊了一样。有人认为广告之间的关联变少了,我倒是觉得变多了,因为现在正因为表达形式多了,广告公司要了解什么样的表达形式能更打动到目标群体,要结合很多手段。
(Q=数英网 由于DDB方面的要求,本文所有品牌均作匿名处理。)
Q:为什么选择做广告?
陈丹妮:我目前还没有毕业,就专业上来说我也想做有关数字的内容。而正好在大二时,我们学校请来一个4A的CD来给我们讲座,说了一些4A的内容,我觉得十分感兴趣。我希望自己第一份经历能呆在一个比较有国际标准的地方学习,感觉在起点的时候都很得到锻炼,然后这里环境有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和事情,创意上也擦出很多不一样的火花。我没有进来之前以为会做Digital,但是进来之后阴错阳差做了Producer,总体还是偏传统,对自己来说,不管是观点上还是知识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张丹妮:我之前也没有工作经验,在比较迷茫的状态下投简历,然后也就正好来到了DDB。我觉得找工作好像是找男朋友,DDB可能就是我第一个男友,要交往一段时间,而DDB就像高富帅,男朋友就要看他性格合不合适,他的缺点你能不能忍受,那广告业的优点可能都看得到,比我想象中更有趣。但是缺点可能是加班有点超过我想象,每天可能都会加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班。
项城:我学习的专业是平面设计,出路感觉很一般,然后加上我平时喜欢看一些有创意的、平面设计类的广告,如果我能参与其中做广告,在Creative的过程中享受,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想一个东西能打动人,然后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内心,广告就能做到这一点。
Q:广告是你们的第一选择吗?你们在大学时是如何想象广告行业的?
陈丹妮:我在学校学习,然后选择实习,我都一直只盯着广告行业,然后我收到DDB的实习邀请,超级开心,像梦想照进现实。我之前没进来前就知道广告业要吃苦,也有前辈说过多苦多苦,但是我还是要来看看,真的体验一下。而且我在这里实习会学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不是说只学习本岗位的技能。我能学到整个流程的许多。从创意开始,到执行,到展示给大家,这个过程都很棒。
张丹妮:我还在大学的时候,想象这个行业可能是奇装异服的感觉,就是很多创意人是不是很疯狂的,来了之后发现还好,没有想象中不正常,而且硬件比我想象中要好,很现代化。我之前也会上网查每个广告公司的样子,也会关注一些4A广告人的微博和动态,觉得他们每天都很好玩,吃好喝好。
项城:其实我之前想去做纯设计,因为限制比较少,商业化的气味少一点。
Alex:我来之前也很热衷于了解广告和营销方面的东西,这两方面的东西让我看到很多好创意,也让我感受创意。而且我也一直很想做广告,因为这样就有机会和一群极具创意的人共事,每天都有新的挑战。
Q:离开学校到这里一段时间后,觉得广告行业还像你们想象中那样吗?
陈丹妮:我第一次面试的时候,老板就跟我说,你来这边要记住,第一是忘掉你在学校学到的一切,你要重新开始。我觉得我可以理解这个要求,在大学学到的还是以课本为主,然后带我的Mentor看了我的简历说学生气还是很重,你在公司做的工作要更商业化,你不能只考虑自己,要考虑客户,要考虑很多方面,这样作品的出发点会很不一样。以前学生时候就是自娱自乐的心情,自己高兴就好。但是现在我看了很多商业作品,发现真的很不一样。就是不能抱有一个学生的心态去看待现在的工作,要转变心态和出发点。但同时我现在每天做的后期的东西,也都是我在学校学到的技能。
张丹妮:在学校我第一是很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这一点很有用。第二点,我在国外学会了不要害羞,做创意的时候我觉得最怕害羞,你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不敢去表达,这是蛮忌讳的一件事情。但我去锻炼过了,我就很敢于说自己的想法。 项城:之前想象中的,可能广告行业工作比较自由吧,上班躺在沙发上都可以。现实来了,觉得和之前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很多不一样,真正实践中,可能得到很多学校里得不到的经验。
Alex:我感觉在广告公司里自己更喜欢做创意,胜过做市场营销。因为当我看到我们的团队为某国际连锁快餐集团服务,并且达到一个目标或者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情,全办公室的人都很开心,感觉很鼓舞人心。
Q:如何看待广告行业跳槽频繁这个问题的?
陈丹妮:对我个人来说可以接受,其实我的很多在广告圈的朋友都已经跳槽了。但是一个公司如果一两年内人员流动太剧烈的话,其实挺不好的。一个广告的流程很长,一个负责的广告人至少应该把自己的活干完了再跳。那些做到一半就说“我不干了”的人,其实对自己、公司和客户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张丹妮:我觉得是一把双刃剑。跳槽会增加你的阅历——当然也会涨工资。但是人心不稳的话对公司会有影响。身边认识的人都走了的话我会觉得很孤独。 项城:我觉得这是一个蛮好的现象。我不会在一家公司待二十、三十年,整天面对一样的事情。
Alex: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广告业,就我这一代人而言,所有事情都在快速的变化着。传统的时代是你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也一直做同一件事情。而现在是你不会一定要困在哪一个行业或者哪一个地方,你面对现在的世界也需要更有弹性,更灵活。
Q:除了自己的主业,还有其他兴趣爱好吗?
陈丹妮:我比较喜欢看杂志,也有做过杂志。我以前做过关于妈妈的电子杂志,出了好几期,前两期主题都是我妈,之后我让所有的朋友,给他们问题让他们采访各自的妈妈,做成对话这样。
张丹妮:我平时爱好是旅行,没有上班之前这件事好重要,因为上班后可能就没时间旅行了。我去过好多地方,我看到的不仅是风景、不仅是人,而是文化;你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话,对于你整个人会产生变化。旅行是帮助人开拓思路的最好的方法,也有助于工作。
项城:我爱好极限运动,之前在学校是玩滑板。我觉得这还蛮激起你的创意思维的,当你挑战一个极致的运动,你失败了没有关系可以再来,这是一种精神。
Alex:学中文吧(笑),然后我很热爱音乐,还有弹钢琴。
Q:作为广告公司实习生的日常的工作是怎样的?
陈丹妮:每天打开三台电脑看brief,有brief就去相关团队咨询详情。刚进来的时候就剪片子、上字幕、转格式、找音乐配音乐,最近都在帮助一个项目选一些相关产品的导演的片子,帮忙联系一些制作公司,协调流程上的东西,还是比较零碎的。我所在的部门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不会制作一个品牌,看到学到的东西比较多。
张丹妮:我在新设立的Branded Entertainment(笔者:一般翻译为品牌娱乐)部门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翻译电影脚本。从电影公司拿来即将拍摄的电影脚本,翻译成双语,看里面的明星都有谁,这些明星都代言哪些产品,我们就可以放广告产品;或者哪些艺人要开演唱会,我们去找赞助商;也可能我们服务的有些品牌需要找代言人,我们帮忙找。
项城:早上没事的话我也会看一些广告网站,有事就一起做brain storming,接了brief找图PS图这样。
ALEX:我每天要学一些内部的知识,更新并学习一些案例,研究消费者的趋势。我觉得这些工作很有趣,我对中国的消费者还不了解,所以这是个很好的了解的机会。就好像在中国线上购物飞速发展,变得很普遍,淘宝的发展很惊人,但是在美国很多地方并不是这样。
Q:在实习期间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
陈丹妮:在执行一个案例的时候怎样做得更加标准化。我之前会用自己以为很聪明的方法去做东西、去待人接物。但是我的supervisor会告诉我:“你在4A,你做的视频、待人接物的方式就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做做事不严谨其实分分秒秒都在损失公司的颜面。”
张丹妮: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做广告就真的要爱广告。因为你每天对会同时做两到三个不同的项目,如果只是把广告当工作的话就会觉得非常非常累。你要把它当作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生活中随时都留心是否有idea能够帮助到这份工作,所以真的要爱这一行。
项城:最学到的一点是如何去想问题。Brain storming是非常有趣的,你需要去想东西。以前想也是乱想,现在教给你一种科学的方法,这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Alex:我觉得DDB这个品牌带给我很多,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代表着这家公司,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努力完善自己,将自己当做一个品牌不断变好,才能为公司拿到更多的客户。
Q:请评价LaunchPad计划
张丹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像我这样之前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不通过实习我想应该进不了4A。
陈丹妮:平台比较大。然后教的东西很具体。会有很高级别的人和你分享很多你从来没看到过的作品,把我们的创意拔高到一个高度去。之前学习到“How To Present”,那个超实用。我毕业答辩就准备用那一套(笑)。还有就是会让每个人去做不同的东西,从调研、设计、执行都可以接触到。
项城:一般公司招实习生就是补缺,然后分散到各个部门。这个计划像一个班级,能够有好的老师教你一些东西和想法,不是单纯的当人力资源用,还是会用心的培育你。
Alex:我们可以真的接触到一个正在做的许多品牌和案子,就比如我们正在做一个某国际酒精饮料品牌,这其中很多过程很酷,而且你从别人身上能迅速学到东西,实战的经验等。
*本次专访的对象全部为DDB上海“LaunchPad”人才培育计划的一员(详情见:互动中国观察: 一间创意代理商投资未来人才的尝试),DDB把他们称为“Future Bernbach” ,起码在称谓上就寄予了他们极大的期许——William Bernbach是这间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创意大师。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