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第三空间”故事续写:乡村美学,社区联结,人文精神
我们参与了星巴克的特别企划!也因此看见品牌与社区联结的更多可能。
撰文丨锐裘
编辑丨丁猫
过去的一周,相信大家都注意到星巴克咖啡杯“换装”了,很美,很春日。
这是星巴克的春日特别企划“咖啡杯里的美术馆”,邀请四位来自云南的农民画家创作了四组以春日为主题的画作,将生机盎然的云南春日带入咖啡杯里。
不仅如此,星巴克还将这些画作植入上海的城市空间里,分别展出于星巴克武康路店、星巴克幸福里店、星巴克上生·新所店,以及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形成四场个展,以串联成一条上海梧桐区内3公里长的艺术漫步路线,目前展览已经持续了一周,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大量的打卡与好评。
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次“参与感极强”的企划。RQ旗下的泛文化频道「城市有意思」有幸参与了线下展陈部分的策划和落地。这也是我们首次与消费品牌的联合共创,角色更是从观察者,转变为共创者。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有机会,更近距离地感受企划的整个过程。
可以说,“咖啡杯里的美术馆”是一次在地文化与商业创新的大胆尝试,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刷新了我们对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的重新理解。
深度理解“第三空间”
在上海,咖啡馆已宛如城市基建一般无处不在,哪怕外卖电商盛行,舒适的咖啡馆依然是大家来到线下的理由之一,在这里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第三空间”,这是星巴克早期对咖啡空间的定义。得知星巴克要将农民画作带到线下门店时,我们都非常兴奋,这个概念在如今的城市中,能有更深层次的延展。
“咖啡杯里的美术馆”企划的灵魂,在于农民画家。
这四位生活在云南乡野的普通人,对春日里自然、乡村、农耕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变成具象的画作里,形成春日的生机与乡村生活的美学。
农民画是写实的,以大地为画布,是创作者对劳作的感悟和回馈。放在与社区相邻的咖啡馆,而非正规美术馆,这本身就拉近了市民与艺术画作的距离,让观展这件事变得生活化,变得触手可及。
只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以咖啡馆为主要功能的空间,化身为“限时展厅”?
在讨论布展方案时,星巴克一直强调,“务必考虑顾客点餐和观看画作的动线”,这确实是此次布展最重要的参考值之一。
每家店的空间格局都不同,各有特色 :上生新所店,空间设计简洁,色调清新;幸福里空间比较沉稳温馨;武康路店的历史和文化属性更突出,有古建筑的原始痕迹和现代的墙面。
每家店都是“非标”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在观察星巴克门店时,发现了空间的内在特质:
大部分门店都是敞亮的,大块的落地玻璃窗很容易让店内外的人产生联结;桌椅的配置是在模块化管理下,根据每家店情况作出恰当的解决方案;灯光总是会在不同时间段有最为恰当的呈现;当然,还有门店营运同事的专业服务……
所以,“星巴克要做城市的第三空间”,并非只是口号,背后实在隐藏了太多细节,而这些细节,为展陈提供非常扎实的支撑。
空间再编辑:
让画作在咖啡馆里“鲜活”起来
“杯子”是“咖啡杯里的美术馆”的核心,自然需要与每一幅画作进行联结;它也是展示构架的基础,所以布展的材质选择了“瓦楞纸”这一接近的方式组合,材料是可持续再生的,用法更轻巧、更自然,质感上与星巴克的品牌门店也很匹配。
再到具体每个空间的布展,每一幅画提取一个核心元素放大到空间里,作为该空间的布展主题,将画家们对春天和生活的理念植入店内,让路过的都市人直观地看到这些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例如,在上生·新所星巴克店展出的是罗丽珍老师的画作。罗老师是滇池渔民,她的画作里“鱼”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她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时候我也想做一条在滇池里的鱼,每天都能自由自在的。”
这家店的主题被定为“自由”,罗老师的鱼儿们从画作里“跳”出来,游向了店里的木桌上,游向了地面,也跳进了透明的玻璃窗里。
又例如星巴克武康路店,这家毗邻武康大楼的门店,每天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空间本身是一个历史保护建筑,既有空间叙事已十分完整,避免了元素相冲,最终选择了利用商品架和柱体,功能性区域作为展示的基础。
武康路店展示的是傈僳族熊亮蔡的画作个展,他所画的是傈僳族人民们一起拔秧苗的画面。所以,“秧苗”变成了提取的元素,被整体赋予在武康路门店的窗贴上,希望让每个进店的客人,能感受到这份春意。
跳出品牌阵地,与社区联结
这次企划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画展不仅只在自己的门店展出——这也是星巴克最初找到「城市有意思」的缘由,期望能把画作展出的其中一个站点,选在社区空间里。
经过多番讨论,最终找到了RQ的好伙伴,位于新华街道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
巧合的是,社造中心并非只是一个单体空间,它还拥有一个由居民参与筹划,运营的小社区菜园——这恰好和春日农耕的主题契合。
于是,郗发显老师的《傣族妇女采蕨图》画作被放在了这里,个展被布置成了一个立体的盒子,嵌入式地放置于社造中心空间内,既保持了观展路线的独立性,也激发了社造空间在做展上的空间可能性;户外菜园摆上了真实的蕨菜,让观展的朋友们能对自然的农作物有进一步感知。
而社造中心,也成为了近日公众打卡时十分惊喜的一站。
最后将四个空间,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以春日为主题,4位艺术家,16幅画作,4种空间元素提取的艺术漫游体验。
这是乡村美学与城市生活的组合,是文化与商业消费的组合,也是品牌与社区空间的组合。
当3月1日“艺术漫游”正式开始后,很多朋友都向我们表达了对本次企划的喜欢,讨教经验,此篇文章作为项目的整体复盘,分享给大家。
但实则,正因为深入其中,我们才更了解了企划的难能可贵、不可复制性。哪怕没有深入其中,我们都会认为“咖啡杯里的美术馆”足以称为星巴克里程碑式的企划。
星巴克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普通人的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现代的展示平台;它体现了品牌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融合。而线下城市艺术漫游部分,则更强调星巴克以自身为媒介,将“乡村与城市”进行联结。
所有的实践与结果都归因于最初的立场与初衷:
愿意重新思考品牌的先前优势并作出突破;
愿意走进社区,与更多社会组织、普通人对话;
愿意在原来的空间逻辑上叠加新叙事,提升商业可能。
在这点上,星巴克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
最后,对于一个观察者,深度参与星巴克的企划,是怎么样一个体验?
过去几年,RQ一直在观察商业空间,表达空间需要与在地性与品牌定位产生更多关联,今天“咖啡杯里的美术馆”企划的出现已经证明了这点的重要性:大品牌一直知道空间的无限力量。
而有幸参与其中,让我们理解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真正含义,更从实践中体悟“空间编辑的know how”:商业空间是与人更近的形态,只有更看到人,用心对待每一件事,才是每个创意企划能顺利落地的本质因素。
当然,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开始,期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品牌,找到更多兼具社会意义和商业增长的营销落脚点,看见与社区联结的可能性。
#商业地产系列解读新天地 | 万科商置 | 大悦城 | 太古 | 凯德 | 华润 | 复星丨印力丨华贸丨华侨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领地 | 源点LiveLab | Kaledo | NOYA
#城市更新 鸿寿坊 | 太古香港 | 中环街市 | 南阳共享际 | 南湖天地 | Convet Garden
#内容营销/文化叙事品牌杂志丨印唰厂有意思报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产社媒 | 「疗愈」之书丨 新天地燃冉艺术季
#品牌/门店多抓鱼丨麦当劳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泽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开心麻花丨始祖鸟丨teamLab丨茑屋书店丨永璞咖啡
#主编专栏上海餐饮观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观察丨露营行业观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园式商业
#专题系列
商务合作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