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营销进入下半场了,90%的人还没搞懂是什么
“DTC是当下趋势”“DTC不行了”
最近持两种观点的人,要是坐在一个桌上大概会很精彩。
正方:lululemon、安踏都借DTC快速增长,DTC是大势所趋。
反方:DTC鼻主裁员了,新消费品牌们也在保命,快歇了吧。
DTC最火的那一两年,感觉谁都在说,谁都在用,它就是像一个压缩包,可以从中拆出一整个广告营销专业课来。
随着大环境变化热度稍退,才发现说得明白的很少,反倒是翻车的到处都是。
热闹不能瞎看,今天就研究了一下到底啥是DTC。
1、啥是DTC?
难以达成统一的概念
DTC全称Direct to Consumer,指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可以直接理解为“直达消费者”。
图源:罗兰贝格DTC研究报告
概念提出者对DTC的初始化定义比较存粹,是指在社交媒体进行投放,并建“独立站”完成交易,有点类似品牌官网/APP、直营店等。
但在后来的过程中,品牌们逐渐延伸出了自己的理解,大家DTC的认知并不一致:
一种来自于电商从业者,他们认为只要品牌与顾客直接进行沟通与交易,就算是DTC。依照这种逻辑,只要能开个淘宝店就行了。
这种理解实在是太过粗糙,于是又有了细化版:将“人、货、场”打通,让货物分配、渠道运营、营销沟通以更有效的方式协同。这种理解加重了电商平台在品牌落地DTC过程中的分量。
一种经营向的理解,比较严格的,要求从研发、生产、营销、销售等全链条直接都面向消费者,即绕开所有中间环节,在营销、销售环节与消费者深度交互,并以此来优化产品和服务。这种理解非常一体,贯穿了产品-市场-品牌各个层面,但是也因此更难落地。
于是,又诞生了一种更品牌向的解释,即更好地了解、服务消费者,与消费者形成长久的陪伴关系就是DTC。这种诠释更适配当下品牌建设的大趋势,将DTC视为了一种高级版的熟人营销,是服务于消费者关系建设的方式之一。
尽管有各种版本,但是还是能找到一些共性:
1、产品:贴合消费者需求,这在哪个时代都不会变。
2、渠道:去掉分销商等中间环节,因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3、营销:直接对话消费者,掌握一手的消费信息和反馈,因此品牌自带亲切感,营销也更有效率。
结合这三大特性,当下常见的DTC打法都以这个基础模式展开、升级:
品类创新并打造爆款
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体验
通过社交媒体的进行传播
多么熟悉的公式,在消费升级中已经随着一个个品牌的腾起和倒下演绎了无数遍。
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品牌们,根据自己面对的课题自己选择重点,把这套公式进行优化。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DTC打法类型。
2、不同版本的DTC打法
版本一:产品/品类创新版
借着消费升级、体验式消费的东风,这个版本重点在一个“快”字诀。品牌通过重新挖掘消费需求,开创一个新品类或品牌,并成为该品类的代表。
传统模式是由品牌决策产品服务,然后提供给消费者。虽然也会重视用户反馈,但反馈在决策之后;而DTC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决策,消费者的意向在决策之前。
基于这种属性,品类创新/产品升级方向可以持续从需消费者反馈中挖掘,通过持续的更新迭代保持增长势头。
例如三顿半,在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之间找到了萃取咖啡,并由此开发出萃取咖啡家族。以及茶饮品牌、香氛品牌、潮玩品牌们月月上新、层出不穷的“限定”。产品即品牌,产品即传播。产品迭代得越快,更新的版本越多,消费者尝试的次数、购买的频次越高。
版本二:渠道投放版
这个版本重点在一个“量”字。
在渠道等于媒介的时代,这个版本重点在用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种草广告、用直播带货让产品在短时间内成为爆款。产品的更新迭代没有那么重要,“直接面对”更多目标消费者更重要。
采用这个版本的品牌可就太多了,除了我们熟知的,还有一些网生品牌,为了专注于把资源投向渠道,缩短品牌诞生和成长路径,采用贴牌、代工厂方式把研发、生产独立出去是常见操作。组织架构往往也很简单,需要最核心的小单元:产品部(和代工厂对接)、电商部(和TP对接)、市场部(和媒介对接)。
版本三:用户运营版
随着流量成本越来越贵,第二种版本的一次性买卖逻辑不是长久之计。
品牌期望通过利用好现有流量,获得独立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的力量,用户开始被引流到私域进行管理促活。DTC的直接对话、深度交互,开始以私域运营、CRM客户管理、会员机制等形式大规模出现,品牌线下主题活动也开始举办得频繁起来。
例如lululemon每一家线下店都会定期举办社区活动,以此努力加强消费者关系,吸引更广泛的目标受众。同时,在加拿大,lululemon还推出付费会员计划,128 美元的年费包括一条瑜伽裤、健身课和线上购物免费加急服务等权益,SCMR客户管理、精密的用户画像和用户行为分析等更是常规操作。
版本四:品牌沟通版
品牌走向线下开主题店、参加市集,直接与消费者交互,成为消费者的熟人。
这种模式相对更慢,但熟人关系的基本逻辑是凭借信赖度,降低决策成本。品牌们通过在核心场景开主题店、参加市集等建立起品牌、服务模版,利用人际关系网络让消费者成为品牌信息的传播者,既为线上导流又服务品牌建设,一举双得。
这些精简版的DTC,通过抓大放小、局部控制整体的方式“快速”发展。按理说,这种是一种反应快、灵活性高的模式,非常适合营销提速、社会节奏提速的时代。
但是,当下大多数所谓的DTC品牌呈现出的并不是这样子:
要么,并不具备太多价格优势,相较于同类型品牌售价高出很多。
要么,营销上也没有太多创新,效率随重复度递减。
要么,“限定”单品层出不穷,但距离爆款越来越远。
要么,品牌建设初期迅猛,但是瓶颈期也来得很快。
于是,又有人发声了:DTC是种伪趋势。
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大致如下:
1、DTC并不是新鲜,可以追溯到品牌直营和代理兴起时期;
2、DTC被泛化,本身只是一个市场、渠道方面的零售策略,成熟的品牌依旧采用的是DTC+传统模式的组合打法。
3、近年来,风光无限的海外DTC品牌纷纷陷入困境,国内采用DTC模式的新消费品牌也开始从追求高速增长,到努力求生存。
3、DTC是不是伪趋势?
未来的消费者关系维护都需要“精心时刻”
如果有人说DTC是伪概念,那我支持。
尽管更体系化,也更有落地指导性,但是,说一千道一万,“DTC”只是包装,拿掉帽子之后,依旧是“以消费为导向,从消费全流程服务好每一位消费者”的朴素逻辑。
但说DTC是伪趋势,我却不怎么认同。
如果从渠道角度去看DTC。
DTC刚崛起时,对传统模式造成了重创,但在竞争愈来愈激烈,更多品牌的选择还是1+1的融合打法。
例如安踏,即便早已经转型DTC模式,但是传统渠道依旧在发力。
一位从业20多年的职业经理人分享,品牌的目标是高效率地增长,小规模地用DTC做品牌效应完全没问题,但随着增长目标不断提升,还是需要回归的传统模式。
“品牌总有鞭长莫及的时候,品牌自己两三年的DTC建设,怎么会比得过渠道伙伴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呢?更别说渠道开拓、经营压力、运营成本等。如果品牌想快速做大规模,只依靠DTC是行不通的。”
这位前辈提到一个重点“DTC的品牌效应”,如果从品牌角度再看。
面对嘈杂的传播环境和饱受诱惑的注意力,今天的消费者关系越来越需要精心维系。
在恋爱关系中,有一个术语叫“精心时刻”,指创造一个完全属于两人的时间,专注地陪着对方。
品牌根据用户需求创造产品、打造社交沟通、推出专题活动等,都可视为在营造“精心时刻”,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情绪、行动、共鸣、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例如,伊索、观夏等,他们的每一家店铺都各具特色,每一款产品都具备沟通属性,详尽地告知如何挖掘需求、如何创作的过程,不厌其烦地诉说品牌是如何全身心地为消费者着想。
很显然,相较于零售语境,DTC更适应品牌语境。
如果“未来的商业竞争是品牌之争”是确定性的,那么DTC就会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种。而且,据CMO Club和Epsilon-Conversant的报告显示,82%的传统模式品牌在担心DTC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消费者中更受欢迎。嗅觉灵敏的,已经开始转型DTC模式。
所以上面几种DTC定义,哪种更贴合未来,挺明显的。以及几种打法的优先级,也应该是这样:品牌沟通版>=用户运营版>=产品/品类创新版>渠道投放版.
然后,可能又有人要反驳了:DTC品牌们的现状就摆在眼前,这怎么解释?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重点了:DTC是种慢策略。
4、长线经营的慢策略
客单价不高的没必要玩,资金不够的玩不起
尽管很多DTC品牌发展迅猛,它们可能在当下遇到了危机,也可能依旧活得很好。
但是,存粹的DTC并非是个可以短期爆发的捷径,反而是一种长线的慢策略,前期特别烧钱,但随着时间的沉淀会越来越好。
首先,烧钱不是指投放。
DTC是一个整体,触达消费者只是DTC的第一步,目标是后面的转化、圈粉、复购,基于全用户生命周期去兑现“精心时刻”。
这意味着,品牌基建要足够强大高效,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运营成本,以及从供应链、数字化、CRM系统等获得支持,从需求挖掘、产品设计、营销沟通、购买体验等每一个环节都统筹好,并全公司共同落地。
而很多“DTC”只停留在了烧钱阶段,沉淀还没开始。
其次,不接受弱品牌/白牌逻辑。
基于带来有效沉淀的目标,从DTC的第一秒开始就需要非常明确、稳定、经得起推敲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
在用户接触的各个方面,说什么话,传递什么信息,给到什么体验,都要清晰地传达品牌的独特性和差异化。
无论是品牌IP的塑造,还是用户忠诚度的培养,都需要围绕这个“core”去展开内容、互动,才能撬动人际关系网络和口碑,让品牌和消费者建立起长期关系。
最后,需要持续投入。上面这些做完了这些还不能懈怠,还要根据消费者反馈时时优化,不断维护更新。
想要做好DTC,算算这里面的资源成本、时间成本,客单价(利润空间)不高的没必要玩,资金不够的也玩不起。
很多新生品牌的现状多是品牌基建不完善、品牌内涵刚起步,努力拉高盈利空间但消费者不买账,只能精简DTC,落到营销中的某一两个环节。
而他们的打法优先级又是反过来的,即产品/品类创新版>渠道投放版>用户运营版>品牌沟通版。消费转化是第一位,解决生存问题,关系建立和维护只能量力而行,DTC变成了一次性买卖。
正如前面提到的“DTC是一个整体”,如果不以长期关系为目标,如果产品、渠道、营销三环节串联不起来,或者只能关注某一环,自然会很容易遇冷。
甚至可以进一步,也算不得DTC。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