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密集下调,江西银行步入业绩迷局
4月还未过半,全国范围内多家银行,纷纷宣布了下调定期存款利率的决定。
尽管从去年开始,部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已经连续经历了三轮定期存款利率的下调,定下利率调整的大基调。但这一轮密集的降利率公告,还是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金融行业的变革浪潮中,留给中小银行的“喘息”空间,为何会这么短?
一、利率下调吸储压力飙升,江西银行将“渡劫”?
为了国民经济复苏进程的提速,银行降利率早已是必行之事。
在“调节经济”的基本职能要求下,银行肩负着通过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短缺的职责。同时在经济结构、消费比例、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面对疫情因素对经济环境造成的破坏,在复苏阶段,宏观层面需要银行履行调节经济的职能,将更多存款转变为消费,刺激市场活力的同时,让财富流通恢复到“活水”的状态。
尤其是经过2023年一整年的经济复苏,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恢复,政策上的经济扶持和宏观调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的经济发展,已经可以交给市场自行调整。
直白点说,市场恢复得很好,金融调控方面用不着那么多钱了。是时候降低利率,让存款回归消费,顺便也让银行想一些新的“赚钱门路”。
与此同时,在自律机制的影响下,顺应市场变化调节利率,也成了银行躲不开的考试。
早在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推出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放开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到了2023年,还专门发布了《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对银行进行评分考核。
无论是自愿也好,被推着走也罢,银行降低定期存款利率,对国民经济的复苏都是极大的好事。但在银箭财经团队看来,也为银行经营带来了更高的挑战。
其中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存款吸收难度的直线上升。
吸储难的问题,早已是银行业的集体共识。尤其是各个中小银行,面对存款利率下调、客户储蓄意愿低迷的现状,为了完成财务指标,要么调高银行员工的存款业绩考核指标,要么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
此前曾有传闻称,部分银行给员工定下的存款指标,甚至高达每天50万元至1000万元。以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逼迫员工为了逃避罚款,只能自己花钱去“买存款”,缓解银行的吸储压力。
尽管经过专项整顿后,这些现象有所收敛,但存款指标压力下,银行向员工转嫁压力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而且在今年4月中,有消息称,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文件,对高息揽储的种种手段进行了明令禁止。只能说,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银行吸储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尽管如今大部分银行的核心营收都在非息收入这一块,但存款的减少,无疑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
特别是业绩表现不佳的银行,更可谓是雪上加霜。
就像前不久公布2023年财报的江西银行。
财报显示,江西银行去年实现总营收112.97亿元,同比下降11.15%;实现净利润10.36亿元,同比下降33.13%。在港股上市的15家城商行中,江西银行这两项数据都位于倒数第二。
这也是江西银行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净利润下降超过30%,同时营收下降幅度,也是多年来第二高。几乎可以说,江西银行交出了上市以来,最糟糕的一份答卷。
仔细探究财报内容,我们发现,过去一年里,江西银行虽然吸收存款总额人民币3812.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8%,但利息收入却同比下降了5.26%。
与此同时,江西银行2023年的非息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业务中,金融投资所得收益净额15.17亿元,同比下降28.7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22亿元,同比下降18.76%;交易净收益1.03亿元,同比下降15.25%。
非息收入陷入低迷,存款利率下调的当下,江西银行该如何保障盈利能力的稳定?
像江西银行所说的那样,继续推行降本增效?
财报显示,江西银行2023年的营收支出为36.31亿元,同比下降0.36%。而作为成本大头的员工成本,总额约为21.06亿元,同比增长只有0.01%。
老实说,相比效果不明显的“节流”,银箭财经觉得江西银行更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开源”。
二、腐败遗留问题持续发酵,江西银行“仙股”帽子何时摘?
想要“开源”,尽快扭转业绩颓势,江西银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阻力。
一方面,是贪腐问题的长周期影响,导致的内控管理缺失。
综合江西银行上市以来的财报信息,2018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增幅,分别为-4.6%、-24.98%、-9.33%、11.36%、-25.15%、-33.13%。明显能看到,除了2021年外,净利润下滑才是江西银行的主基调。
但是同时期中,江西银行营收增长幅度分别为20.08%、14.12%、-20.59%、8.35%、14.08%、-11.15%。盈利能力最低迷的2022年和2023年,其实江西银行的业务能力并不算差。
这足以说明,江西银行业绩不理想的背后,更多是业务之外的因素干扰。也是江西银行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内控管理问题,以及高层腐败造成的长期影响。
从2023年下半年至今,江西银行及各个分行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累计收到了约10张行政处罚罚单,总金额约1180万元。
仅是2024年开年两个月,江西银行就连收3张罚单,累计处罚了110万元。
而综合一系列的处罚缘由,“发放虚假商业用房按揭贷款”“员工个人消费类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等等,大都与内控管理脱不开干系。
内部管理的失控,与2022年江西银行的贪腐案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彼时,江西银行原董事长,也是创立后第一位董事长陈晓明,在2022年3月被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其后,随着犯罪事实的不断确认,与2022年底被双开。
与此同时,在陈晓明被查的2022年间,还牵连出江西银行副行长徐继红、萍乡分行原行长冯亮、副行长黄文杰三位高管。甚至直到2023年,腐败案的后续调查,还导致江西银行被查出19项违规,被处以810万元的巨额罚款。
新任董事长曾晖,以及新任行长骆小林组建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这个“烂摊子”面前似乎也无能为力,只能在上任后第一个完整财年,交出如此糟糕的答卷。
攘外必先安内,江西银行还是尽快梳理好管理组织架构,早日剔除腐败案的历史遗留问题吧。
至于影响江西银行业绩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则是已经戴了快两年的“仙股”帽子。
自2022年5月30日跌至0.83港元/股,继中原银行、哈尔滨银行之后加入“仙股”阵营后,江西银行至今仍没有走出仙股困境。
从天眼查可以看到,截至4月12日,江西银行股价收盘于0.77港元/股。昔日的“江西第一大上市城商行股票”,至今总市值只有46.3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42.84亿元,换手率更是长期徘徊于0.01%-0.05%之间。
当然,这也算是港股上市银行的常态。
在港股,由于散户较少,交易过程中以大型机构和专业投资者为主导,基本面不行的上市企业很容易遭到边缘化,进而导致大量仙股出现。
而且港股没有针对仙股的退市机制,仙股自身也可以很从容地躺平摆烂,在行业集中度较高的港股里安心摸鱼。
只是常态如此,并不代表就理当如此。很多储户和金融消费者,在选择银行的时候,股价的走势也会被纳入参考标准之中。
如今正值江西银行增强盈利稳定性、提高客户信心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摘掉“仙股”帽子,哪怕只是维持“准仙股”的定位,也足以为江西银行带来更多的业务量提升。
以江西银行目前的股价表现,或许一个利好消息,就够了?
写在最后:
无论如何,我们对这位曾经辉煌过的城商行,依旧报以充足的信心。希望江西银行能够洗掉腐败的黑点,早日回归正轨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