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和Apple谁更开放
作者: 思践,来源: CDChina
分享和开放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关键词,而基本上在业界的普遍认知中Google被认为是这 两个关键词最典型的体现者,无论是gmail、googledoc、googlemap这些核心的应用的免费和开放接口,还是adsence和seo开放 标准,处处都彰显了Google的大气和心胸。而另一IT巨头Apple则代表了另外一种个性,尽管Apple在市值上已经超越了微软,其品牌影响力也达 到了巅峰,但是无论从对Appstore近乎苛刻的审核机制,还是对于消费者应用体验极差的iTunes,以及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绝对不兼容其他系统, 这些现象让Apple几乎与互联网的分享开放精神背道而驰,只是人们认为它的产品太潮太个性太有品质,所以觉得那些不兼容、不开放都是可以忍受的。然而在 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领域,Google和Apple两大巨头的斗法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有意思的景象。
iPhone和Android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打法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策略。iPhone 从1代到4代基本上是控制硬件开放软件的策略;而Android的策略则刚好相反,从1.5、1.6到现在的2.1和2.2,它是控制软件而开放硬件。
硬件
Apple是一家以硬件起家的公司,并且从iPod开始到touch到iPhone到 iPad,Apple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一直是业界的领导者。从Apple的财报上也可以看出,硬件销售仍然占据了它的绝大部分利润来源。而Google从 G1到G7,只有Nexus one是唯一Google官方的硬件产品,在硬件方面,Google并不控制,所以,同样是Android手机,硬件性能的差异非常大,无论从CPU、内 存还是屏幕分辨率,Google手机可以多种不同形态的组合。作为一个手机领域的后入者,Google的这个策略是容易让人理解的,通过支持多种不同的硬 件形态,可以迅速增加其市场占有份额,事实上,Android手机的市场份额的增长也证实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然而对硬件的开放却带来了性能表现上的差 异,一方面使得Gphone的性能表现难以形成统一的用户体验,另外一方面,也为应用开发者带来了多种机型适配的难度,比如分辨率,比如不同机型按键的交 互控制。
软件
Google手机采用的是linux操作系统,它的开源性和开放性使得大量开发者可以非常容 易上手,并且Google向开发者开放了大量Google的核心应用,比如搜索、邮件、文档、地图等,这看上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为开发者可以在熟悉 的开发系统上开发,并且可以利用Google的服务来为自己开发的应用增加有价值的功能。然而,硬件标准上的不统一,linux系统的过度开放 性,Android不同版本的不兼容,却又增加了开发者的开发成本。所以,相比iPhone,Android平台上的优秀应用总量相对还是要少很多。
而Apple无论是iPhone还是iPad,其应用软件的体验都做到了极致,乔布斯曾经说 过,苹果其实是一家软件公司,他曾夸口苹果在软件上的水平要领先业界5年。
开发者社区
讲到软件,就不得不提开发者社区,Appstore模式是由苹果首创 的,Androidmarket是Google手机的Appstore,然而从优秀应用的数量和质量上比较,Androidmarket和 Appstore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从每年WWDC大会上乔布斯的演示过程中,我们能够摸到一些苹果的规律。每次发布新产品,无 论是iPad还是iPone4,乔布斯基本上都是先介绍新产品的优秀性能,然后演示几个苹果自己在该产品上的优秀应用,然后让其他开发者演示他们在该硬件 上的优秀应用。苹果在对开发者的支持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苹果每次在演示自己开发的应用,其实都是在树立一个标杆——看,这个应用很炫吧,然后告诉开发 者,你们想要做这样炫的应用吗?很简单,只要用我们提供的SDK,你也可以很轻松地作出这么炫的应用来。
相比之下,Google在Android的SDK上要比苹果弱很多。尽管Android的进 入门槛很低,但是由于其SDK开发环境的薄弱,使得要做出非常炫的应用需要开发者付出更大的精力。
另外,苹果对于Appstore的应用程序审核非常严格,达不到苹果认为的品质标准的就无法 通过审核,正是由于这样的严格审核机制,保障了Appstore里面应用的整体水平。而Androidmarket则显得要宽松很多,这种宽松看上去是一 种开放,但是也导致了消费者对于应用程序品质的认同,付费应用的销售直接受到影响。很多开发Android程序的开发者已经开始逐步转向开发iPhone 应用,原因很简单,iPhone应用更容易赚到钱。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iPhone来说,消费者除了认同苹果的硬件性能外,更看重 其丰富多彩的不同应用,这些应用来自不同的开发者,而对于Gphone来说,消费者更加依赖的是里面的Google应用。其实Google更看重的是通过 移动终端,让更多用户更加依赖Google的云端服务,而Apple则更看重通过它的硬件渠道和开发者平台,让更多的优秀开发者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 优秀应用体验。
开放的阴谋和封闭的阳谋
Plink是Android视觉识别应用PlinkArt的开发者,外界对该公司的了解不 多。PlinkArt能够通过分析图片来识别艺术品和绘画。通过PlinkArt,用户可以与好友分享照片以及购买招贴画。2009年12月,Plink 成为第二届Android开发者挑战赛教育和参考类应用的优胜者。这一竞赛获胜为该公司带来了10万美元的奖金。今年4月份,Plink宣布被谷歌收购。 这件事情在业界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然而对于同样开放视觉识别系统的Android的开发者来说,却是一个重大打击,此前和PlinkArt同类的视觉识 别应用开发者已经放弃了Android系统,转向了iPhone,因为Google的开发者社区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因为一个受欢迎的应用,只要 Google觉得足够好,就会采取收购的方式,把这个应用变成免费的,并且纳入到它的云端服务中去。Google这样的做法就像是“吸星大法”,每年悬赏 1000万美元吸引Android开发者来开放好的应用,然而,无论在对应用的规范性,还是SDK开发环境的支持,硬件及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优秀应用的推 广和销售支持方面,Google看重的通过更多的占领终端,来收集用户数据,并且让用户更加依赖Google的云端服务。因此,“开放”只是Google 的阴谋。
我们再看几个Google今年的收购案,今年5月Google宣布收购了一家新兴的公司 SimplifyMedia──他们提供的软件可以让你跨平台、跨网络的分享iTunes音乐。就像使用iTunes、iPhoto、 WindowsMediaPlayer那样去分享你的图片和音乐,你不必专门去做同步或上传的工作,一切都可在云里完成,包括音乐流的传输。
同样在5月Google已经收购了加拿大的BumpTop公司。BumpTop的主业就是 3D桌面界面,并在一年前推出过概念产品,最近还增加了对多点触摸的支持,支持各种各样的多指触摸手势,来实现各种功能。目前业界的猜测是,Google 收购的目地是把更出色的多点触摸和3D界面带到Android设备和ChromeOS上网本中去。
而更大一个收购案是7.5亿美金收购移动广告商Admob,然而,在今年,Google声 明,并不会向开发者分享APP应用上的广告分成。
再来看Apple,它很封闭,它很严格,他不兼容其他设备,不提供通用接口。但是,它把 Appstore的收益大部分给了开发者,它的严格的品质控制和优秀的硬件销售,保障了应用开发者可以赚到钱。当Appstore模式开始风行引来纷纷效 仿者的时候,它又适时推出了Iad广告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优秀的应用程序开发者分享大部分的广告收益,当越来越多的Android开发者还在等待 Android终端进一步普及,好抬高付费应用程序的价格以获得更大收益的时候,Apple却鼓励它的开发者们——你们可以考虑让你们的优秀应用向用户免 费了,因为免费可以让更多用户使用你们的应用,而用户就是钱,因为你可以通过IAD赚到比付费应用下载更多的钱。
从Apple和Google在移动互联网的不同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商业竞争中,不仅 仅是企业自身能力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产业资源整合的竞争,你的模式能否让合作伙伴和你长期共赢?你的优势是让合作者依附于你为你持续做贡献,还是你的优 势是能够更好地为合作者提供支持?
我想说,Google的“不作恶”原则并没有那么高尚,因为对于核心业务是搜索的轻应用, “公平性”是其业务得到市场认可的核心,所以“不作恶”更多的是业务需求,因为失去了“公平性”,就失去了一切。然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Google的做 法虽然称不上大恶,但是显然并不能算做善举。而相反,Apple的个性、不开放、严苛、甚至乔布斯的傲慢,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布局中,却显得更加的有眼 光、有责任、有胸怀。
开放和分享,有时候并不是简单的产品层面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对整个产业共赢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