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永债”密集赎回期,兴业银行陷信誉“华容道”?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4-04-28

自从3月下旬,2024年首批银行永续债券完成发行之后,“二永债”已然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由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合称的“二永债”,长期以来都是银行补充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以及过去一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内,“二永债”的数量更是加速积累。

不少从业人士预计,2024年三季度,将出现“二永债”集中到期的情况。而在此之前,银行“二永债”的发行量还会再创新高。

仿佛在验证这些预测一样,今年首批发行永续债的农行和邮储银行,分别完成400亿元、300亿元的债券发行后,4月17日,兴业银行宣布发行期限为5+N,发行额为200亿元的永续债。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中行、建行、农行三家国有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规模,也在4月份达到了2400亿元。

资本补充的高需求下,银行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发债容易赎债难,银行资本充足率为“王”?

银行发行“二永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补充资本和改善资本架构。

在融资环境不乐观、盈利放缓、金融市场变革、监管政策调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无论是银行的内源性资本,还是外部募集资金的渠道,都很难满足银行下阶段发展的需要。

除了充当资本“补血”的主要手段外,“二永债”的发行,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业务和资产结构,加快轻资本业务拓展,推动部分银行的轻量化转型。

毕竟在重资本运营模式盈利压力不断增强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将营收重心,放在不会消耗大量资本,也能规避大部分风险的表外业务。其中,轻资本运营的个人金融消费业务,更是能够通过管理费、手续费等风险可控的量化指标,为银行带来更高的盈利转化。

不过好处虽然明显,但“二永债”也并非绝对完美。

纵观近两个月面世的“二永债”,无不是由大型银行发行,中小银行“心动”者不少,但有能力发行的并不算多。之所以如此,还是源于不低的发行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间,城商行、农商行等发行的“二永债”,其票面利率大概维持在4.4%至6%。而国有大行所发行的票面利率,整体不高于3.6%。

既然是债券,总是有要赎回的期限。高昂的发行成本下,银行是否具备如期赎回债券的实力,也成为一种难以回避的风险。

就像在2023年下半年,由于大部分“二永债”集中到达赎回期。面对负债端的赎回压力激增,一些银行由于资金运转等问题,不得不对期限较长的“二永债”进行低价抛售。

尽管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一级市场,有能力内部消化这些债务,但如此一来,向二级市场分摊压力的初衷已难以成立,“二永债”的补血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无法准时履行赎回责任的债务产品,也会导致银行丢失信任。后续再发行“二永债”的时候,只能拉高利率来吸引投资者,进而再度抬高发行成本,导致恶性循环。

同时,无论永续债还是二级资本债,因为有着硬性的赎回期限规定,流动性都很差。再加上利息支付的不确定,投资者的收益波动较大,且取决于发行方的“职业道德”。

就像2023年下半年爆火的城投“364境外债”,由于钻了监管政策的空子,可以绕开前置审批,受到很多投资者的关注。只是半年不到,这个二级资本债就被监管部门叫停,银行在今年3月中旬就不再对该产品进行发行和定价。

当然,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门面,自然是很少发生这种情况。银箭财经团队认为,需要投资者关注的,还是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表现,为债券赎回扩充“信誉底气”。

这不由得令人联想到,4月17日发行5+N永续债的兴业银行。

永续债券又称无期债券,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的“无固定期限、内含发行人赎回权”债券。“5+N”的期限,是指发行人每隔5年行使一次赎回权,在5年之后给持有人还本付息。

根据兴业银行的募集说明书,这一总额200亿元的永续债,最小认购金额为1000万元,而且必须是500万元的整数倍。

看起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以兴业银行的体量,相信完成发行的难度不算太高。只是尴尬的是,在永续债发行之前,兴业银行刚刚交出一份称得上“糟糕”的财报。

兴业银行前不久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去年实现总营收2108.31亿元,同比下降5.19%;实现归母净利润771.16亿元,同比下降15.61%。

这不仅是兴业银行时隔6年后,再度出现营收负增长。同时也是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降的情况。

除此之外,兴业银行2023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3.81%,同比下降0.32%,降至3年来最低水平。

这样的业绩和资本充足率,实在是令人对兴业银行的永续债,捏上一把汗。

二、尾盘涨停余波仍在,兴业银行“外力”吃紧?

除了业绩之外,兴业银行在投资市场的形象,也同样令人担忧。

就像是2024年开年的第一周,曾有不少投资者要求“彻查”兴业银行。

起因,是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临近收盘的最后一分钟,兴业银行毫无理由地直线涨停。而且在下一个交易日,2024年1月2日年初开盘时,兴业银行又大幅下跌,单日蒸发市值高达280亿元。

事后虽然及时找出了在最后时刻,斥资2.156亿元买入兴业银行13.3万股的幕后黑手,是福建港口集团及旗下4家子公司。但即便上交所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也依旧难以打消投资市场对兴业银行的“偏见”。

尾盘涨停事件中,兴业银行股价涨停于16.21元。而在随后的两个月中,虽然其逐渐走出14元的低谷,但在2月23日短暂触及16.99元后,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至今仍维持在16元上下浮动。

综合股票交流平台的股民信息,银箭财经发现,为了规避尾盘涨停事件的风险再度发生,当前大部分投资者对兴业银行的心理价位上限,都停留在16元左右。一旦高于或低于这个标准,就可能会导致换手率的快速升高。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类似于福建港口集团那样,针对兴业银行有预谋的“捧杀”行为,或许并未终结。

要知道,福建港口集团及其子公司在尾盘涨停事件发生前,从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了90亿元,用一年多的时间增持约5.59亿股。

谁又能保证,那些表面看好兴业银行的股东们,是否也抱着同样的心态,将兴业银行的股票视作“消耗品”?

不仅如此,兴业银行本身,似乎也并没有把挽回投资者信任这件事,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例如随着2023年财报一同发布的利润分配预案公告中,兴业银行明确表示,2023年度每股拟派发现金红利为1.04元,合计拟派发现金股息216.05亿元,分红比例为28.02%。

而2022年,兴业银行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188元,派发红利共计246.798亿元,分红比例为28.31%。相比之下,兴业银行分红总额同比减少超过30亿元,分红比例不仅继续低于30%,同比还有所下降。

虽然去年业绩表现不佳已是事实,但顶着超2000亿元的营收,以及超770亿元的净利润,不少投资者都认为兴业银行“格局太小”。

以至于3月28日公布财报和分红预告当天,在大盘出现大幅上涨的环境下,兴业银行出现了2.05%的下跌。后一个交易日中,更是将跌幅扩大至2.89%。

再加上兴业银行因“存贷挂钩”等问题,近年来多次遭受处罚。此前也曾被曝光过,旗下理财、信托公司出现了不小的内控问题。

“内忧外患”之下,融资能力下滑、内源性资金收紧等风险,也在给兴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压力。

写在最后:

希望4月底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能够为兴业银行永续债券,增添一些底气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