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广告,不要再给妈妈加滤镜了!

举报 2024-05-11

这几天,母亲节的广告挺多的,但一连看了很多个都想摇头。

最近被吐槽很多的蓝月亮,大家应该都听说了,在此不做赘评。

但稍微提一下蓝月亮重新换的一张海报,从文案表述来看,品牌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

1715422575935548.png

皱着眉头看的:

  • 上来就“我为妈妈洗衣服”,所以是默认衣服就该妈妈洗? 破折号后面的“网友作品”更有甩锅之嫌。

  • “切磋洗衣技巧”?消费者需要的是方便省事的产品,用得着向你展示洗衣技巧?洗个衣服还要技巧,是产品不够好……

蓝月亮这波营销,是糊得比较明显的,但还有更多是乍一看没问题,但回过味来会发现不对劲的。

给妈妈的隐性滤镜,是在很多母亲节广告里都能看见的。看起来是对妈妈的赞颂,实则背后是可怕的刻板印象和道德绑架。广告中所呈现的并非妈妈,而是被想象和被塑造的社会角色,充斥着规训和理所当然。

不过,如今的消费者已经对这一类广告不买单了。


几个雷区

1、绕不开母亲和孩子的绑定关系

想不通,为什么讲母亲就必提孩子,这两者放一块本来倒也没什么,只是模版化的故事越来越多。

“妈妈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孩子,所有的好都给孩子,离开孩子就变得苦哈哈”这样的剧情究竟是理解妈妈、爱妈妈,还是对妈妈和孩子双方的情感绑架呢?

近日台湾必胜客推出一则母亲节广告,从评论区看来,大多数人都对这种绑定感到不舒适。

短片,先是展现了孩子离家时妈妈的三餐,粗茶淡饭,随便吃吃,然后孩子回来了妈妈各种忙碌给孩子准备好吃的,最后文案:“你回家的那一天,就是母亲节。”

把妈妈塑造成“离了孩子就不能活”的形象,然后进行“愧疚式教育”,这种老套的剧情可以停一停了。也许有人会说现实里就是有很多这样的妈妈啊,对,没错。但有没有人想过:妈妈为什么会围绕着孩子转?孩子为什么会常年不能回家?为什么一提到做家务就是妈妈?如果说“母亲和孩子的不健康绑定模式”是一个客观事实,那具有传播属性的广告要做的不是歌颂这样的不良模式,不是明知这是一种自我扼杀式的“牺牲”却将其美化成爱,而是让这一类妈妈们看见更多其他的生活方式,明白自己的生活可以有其他选择,妈妈的自由也是对孩子的解放。

爱不是沉重的相互牵绊,而是可以因为看见家人都过得很好而更有力量面对外在的磕碰。


2、讲奉献讲付出,制造误会,强行反转

很理解,品牌在做母亲节广告时的思路是:妈妈很很辛苦,让大家看见妈妈的不容易,妈妈很爱你很伟大。初衷是好的,可呈现出来,却变味了。有一种小时候写作文,瞎编“下雨天妈妈送发高烧的我去医院”的模版感。

比如这支片子,前面妈妈对孩子各种管束,孩子讨厌妈妈,后来孩子意识到妈妈是“为我好”(好熟悉的味道),然后感动落泪、和解。

观感是家庭内务、孩子教育全丢给了妈妈,并且把妈妈的教育模式刻画得非常传统和刻板,站在孩子角度,如果是一直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现实里也不太会有后半部分的反转。

与其强行反转,不如正视问题,发出新的声音。


3、尴尬的温情,脱离大众的家庭模式

说到家人,就讲关爱和温情,是又一种定式。同上,家、爱、温情没错,但很多广告里的家是“飘在上空”的,把大众最熟悉的东西写成最陌生的样子。

这支广告,主题是“给她最好的礼物,就是好好休息”,然后却处处带娃、各种付出都是妈妈来,其他人买个舒服的床、椅子给她就像恩惠一样,然后取名《多个角度多份爱》,附上表演感满满的海报。且不说产品和主题的关联牵强,那些产品,其他家人难道不用吗?没有看见家和爱,只看见了满屏消费主义。

1715423159494940.png


先忘掉妈妈的身份吧,她和你一样,首先是“自己”

对妈妈的赞美太多了,无疑,妈妈值得,但多数人赞美的是“妈妈”这一社会角色,少有人看见作为个体的妈妈。

近年来,也有一些品牌将目光投向妈妈更接近自己的一面,输出很多母亲节好评广告。

大润发上线的一组海报,便进行了“去身份化”洞察。

1715423388421394.png
点击查看完整项目

去年美团外卖的《妈妈爱花,我们爱她》,没有将“花”局限在鲜花,而是从妈妈喜欢的饰品、马桶垫、床单等物件的花样等生活化的小洞察入手,不加滤镜,只是客观捕捉妈妈的爱好,反倒让人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的亲切感,并且和美团外卖的“鲜花业务”也联系紧密。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再如京东曾推出的《看不见的买家秀》母亲节短片,角度很讨巧,虽然片中“妈妈们花式比儿女”是平时总被孩子们吐槽的事情,但这就是真实的妈妈的一面,反而让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毕竟,孩子也更乐意看见妈妈们大方表示对礼物的喜欢。

出圈的广告有个共性,就是“事实大于意义”,并非价值高度不重要,而是“意义”不能是空中楼阁。先有连接感,才会产生共鸣。

做母亲节营销时,很容易掉入“妈妈是怎样的形象-我要突出妈妈什么特征-产品/品牌要怎么关联妈妈”的惯性怪圈,但其实可以简单点,然后把这个逻辑换一换,先忘记“妈妈”这一重身份,和面对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一样,按照“洞察需求-关联产品-妈妈形象”的顺序也许反而能收获新思路。

总之,母亲节营销,没有必要总是那么“重”。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