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想象当代年轻人有多害怕接电话?
最近新名词“联系方式恐惧链”,
真的是很好的反映了年轻人的现状。
按照我个人的性格特点,
视频通话的的确确是一级警报,
根本不想接到视频通话,
甚至想当场去世。
视频通话可怕的不仅仅是通话本身,
而是手机前置摄像头里的自己(也没有美颜功能),
还有你身处的环境,和谁一起,在干嘛,
都会一目了然得呈现在和你对话的那个人眼中。
我猜想肯定很多女孩子用这个,
来检测男朋友在哪里在干嘛。
现在的人对于接电话这件事,
似乎也越来越不喜欢了。
语音通话至少我有你的微信,
我知道你是谁。
而现在的电话,
99%都是垃圾电话,
不是骚扰就是推销,
不是推销就是诈骗。
剩下的1%是叫你取外卖和快递。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手机来电铃声响起,
就会让人感受到莫名的恐惧感——
究竟什么事,
居然严重到了要打电话的地步?
逼着很多人一下班就把手机设置成了勿扰。
更有人觉得相比起电话,
更讨厌那些发超过30s的微信语音的。
短的勉强听一下也就算了,
超过30s,有些甚至60s的,
转文字么各种不通顺。
中间有听不清的地方,
也不能暂停,
只能从头开始。
心态崩了,
还不如打电话呢!
邮件/短信/微信文字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压力,
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害怕呢?
因为电话跟文字性的联系方式比起来,
它具有更高的强制性。
铃声一响,我们需要即刻回应。
虽然我们大可以装作没听见,
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这只会让下一次铃声响起的时候,
你的压力更加大而已。
相反,
短信、邮件、微信文字就有很大宽容度,
我既可以马上就做出回复,
也可以花一两分钟时间慢慢措辞,
不着急的话甚至半天再回也没事。
毕竟文字可以反复斟酌修改,
而语音、电话的表达就需要一步到位。
令人庆幸的是,
微信暂时还没有推出已读功能。
当TA的微信怎么这么久没回,
你还可以安慰自己说,
是因为TA还没有看到吧。
虽然事实是,
TA可能发了朋友圈,
TA只是单纯不想再理你了呢!
但是这边的建议是,亲!
希望你可以继续欺骗自己呢!
当然了,
比发文字更好的社交模式肯定是发表情了,
对于表情包一直处于满库存状态的人来说,
不管聊什么,
我都可以用表情回复你。
对于还有一些多年不联系的,
一联系不是找你喝喜酒,
就是找你借钱的,
我们还是漂流瓶联系吧!
果壳有篇文章跟我写的这个基本一致,阐述得比我好,
可以见:我们为什么害怕打电话?
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简单解释一下。
题主说自己:
“短信、微信、QQ、邮件甚至面谈等方式交流时,
都能够及时回复他人,且十分健谈”,
面谈既然没问题,
那么性格内向、社交焦虑等障碍基本可以排除。
对电话恐惧包含两个方面:
1、抗拒打电话。
2、对电话铃声感到神经紧张及焦虑。
一、为什么会抗拒打电话?
习得性无助的深层心理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1、控制感被剥夺。
人在失败后,都会主动去寻找失败的原因,
进行总结,避免下一次失败。
但是,当人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并且一次又一次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
就相当于对这件事失去了控制感。
而电话沟通本身,
由于对方来电时间的不确定性、
自己需要即时回复而反应时间短暂、
不能通过表情等方式揣测
对方心理状态等等方面,
充满了更多不能控制的因素,
人对其控制感本身就要弱于邮件、
面谈等其余沟通方式。
控制感被剥夺,
人就很容易产生无力感,
焦虑等情绪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
2、间歇性强化。
焦虑等情绪的出现跟厌恶事件(打电话)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
打电话→沟通失败(相当于惩罚)→焦虑
几次强化以后,就形成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让人一提起电话,
就会感到焦虑(潜意识的认知已经默认为沟通将失败)。
而微信、短信、邮件等替代电话的方式,
由于其很容易得到控制感(可以细细斟酌清楚字词,不必即时作反应),
并且实质上也获得了不少成功的话,那就如下:
微信(短信邮件等)→沟通成功(相当于奖励)→心情愉悦
于是,打电话不断受到惩罚性的负面强化,
同时可替代电话的微信等沟通方式
不断得到正面性的强化,
人自然趋利避害会越来越不喜欢打电话
而越来越喜欢替代沟通方式了。
二、为什么对电话铃声感到神经紧张及焦虑?
上面说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比这种反射更基础,
更让人无需思索的是经典条件反射。
相信每个对巴甫洛夫略有了解的人对那个狗
听见食物铃声响就流口水的实验都不陌生:
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
,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
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
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人也遵从这简单的法则:
本来电话铃声是个不至于引起
人情绪强烈变化的中性刺激,
但是当电话沟通多次失败后,
这个中性刺激就与沟通失败(条件刺激)形成了
联结(老是接到加班电话什么的
也难免让人下班后对电话铃音焦虑)。
本来是:条件刺激(沟通失败)→焦虑
多次强化后则变成了:中性刺激(电话铃)→焦虑
大致机理就是这样。
那么,该如何解决。
其实没必要想很复杂,两个方面来解决:
1、从一些没有任务负担的简单沟通开始,
多尝试着用电话去沟通,
此后的工作电话,提前做好沟通计划
(甚至可以把要点先在笔记本上、电脑上列出),
有条不紊地表达清楚。慢慢形成正强化,
逐渐消除此前因为失败而产生的焦虑感。
2、降低对电话沟通效果的期许:
电话沟通做得不好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
事实上电话沟通虽然有其跨空间即时性的优点,
但及时效果不如面谈,针对性不如短信言简意赅,
全面性不如邮件图文并茂。
所以,电话本身虽然有其优势,
但非要达到跟别的沟通手段一样的效果是不合理的。
关键是要在长期沟通中找准电话沟通的定位,
即跟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境下讨论什么样的事
最适合用电话,
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清楚。
就是这样。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