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经典文案鉴赏
《舌尖上的中国2》文案的语言技巧以及文化表现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漏洞,也可以说是完美。每一集都讲述一个故事,普通农家那种朴实、率真深深打动每一个人。其次在描述食物的时候,也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说:“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等等这类的语言,让人透过这些唯美的文字感受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这部纪录片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语言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尤其是饮食文化。它并不是单纯的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而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找到与媒介相关、能够让大家热情讨论的东西,那就是美食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整个记录片表现最多的是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以及美食背后的人与事,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区的人吃不同的食物,这里面蕴藏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文化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舌尖上的中国2》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总之这不仅仅是一部美食记录片,而是让人们深入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善待植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哲学对美是兼容并收的。这部纪录片不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宣扬什么精英生活,而是“接地气”,与平凡人的生活和劳动紧密相联系在一起,在客观记录这种平凡和生活的同时,也对劳动进行尊重和赞美,对大自然给予钦佩和敬畏。片子对整体进行把握,结构明了,宣传了美食,也向世界正面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宣传片,既是“内宣”也是“外宣”。
《舌尖上的中国2》也在引导当下人们应该采取更为健康的饮食理念。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揭示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要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让那些美好的东西就那样消无声息的消失,否则将是人类一大损失。下面我一起欣赏回味一下片中那些让人温暖的文案吧。
1、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3、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4、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5、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6、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7、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8、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9、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10、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1、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12、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13、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14、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关注微信“环太咨询-大海 旅游 人”
15、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16、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