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观察:春天里,语音社交真香
作者:铁林,来源:刺猬公社
95后与陌生人社交两个词组合在一起,酝酿出了年度第一低调风口——语音社交。第一高调风口是电子烟。
在语音社交领域,2019年第一个闯出来的是音遇,上线两个月后,音遇超越微信、抖音,在1月份登顶App Store榜首。在随后的一个月,主打声音交友的吱呀再次闯入App Store排行榜,进入前五。
刺猬公社搜索后发现,目前市场上主打语音社交的陌生人交友产品数量不低于30款,这些产品以声音为媒介切入陌生人社交,并迅速进入95后的世界。
95后也被称作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群体,严格意义上说,指的是1996年到2010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几乎所有新出现的社交产品,都会在宣推时强调自己在95后群体中的影响力。原因不言自明,这群和手机同时成长起来的用户,对新产品的接纳度更高,也代表着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方向。
但在和Z世代用户以及创业者们聊完以后,我却发现,95后并没有那么神秘,人和人之间的共性大于差异,这一点是超越年龄层和国籍的,语音社交也不是陌生人交友市场上唯一的赢家。
一、95后的孤独感不比80后来得多
所有的机构在推出最新的年度报告时,都会特意为95后留出篇幅。这群年龄在24岁以下的年轻用户,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想法爆棚,也以神秘的面容,成为了内容行业的重点关注对象。
“老人们”总是为看不懂年轻人的交流话语而头痛,二次元、游戏、线上交友......每一个圈子都可能诞生“行业黑话”,留给“老人们”的是无数个数据分析和行为报告。从兴趣上来看,代际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子女和父母常常诞生错位的微信聊天截图,并在社交媒体上成为新的传播点。但从情感上来看,每一代人都会有类似的需求。
“我们很早之前做的一个社交尝试,就是用兴趣去分类,当时就是让大家去填表单,选自己的兴趣爱好,试图把三个或者五个相同兴趣的人配在一起,我们觉得他应该蛮契合,”出生于1996年的概率论创始人秦昱莹发现,在产品早期,做兴趣社交分类的尝试是无效的。
“后来大概有一百多个人填了(问卷)之后,收上来发现将近70%的人填的(答案)是一样的,都是电影、旅游、阅读,然后就是音乐,一些很泛的兴趣分类。”秦昱莹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他们跑去问了一些受访者,受访者反而质问他们:有一些选项他们本来就没有兴趣,为什么选?
后来秦昱莹明白了,他们给受访者提供的兴趣选项,不过是他们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老人们”做年轻人的社交很容易弄混重点,兴趣常常放在了第一位。但对于社交产品来说,兴趣是变化的,依托于兴趣做某一领域的垂直社交软件合情合理,最典型的是游戏,依托于游戏诞生的语音社交产品,通常都能有不错的数据成绩,不信你看yy语音。
但如果是做更大涵义的陌生人交友软件,只看兴趣是不够的,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兴趣。在与不同的95后以及00后交流后我发现,他们非常在意一件事情:在社交媒体里可以什么都说,更自在。兴趣并不是一个会被提及的需求,情感上的痛点更明确,他们希望获得熟人社交场域以外的东西。
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Z世代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形态,喜欢尝试各类小众的新潮社交,在传统社交软件的使用上,Z时代与总体网民没有明显差异,相对于微信,他们更爱QQ。
数据确实会给产品人更多的信心,但也更可能是暗示了危机。
95后愿意尝试一款新潮的社交产品,但也容易在短时间里抛弃它。从春节到现在,不断崛起的语音社交软件在玩法上并没有重大突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可能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玩法,倘若要持续保持产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难度非常大,除非进一步转向成为内容消费软件。目前来看,吱呀、音遇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就是观看一部分人提供的语音聊天直播,一部分人负责收听和打赏。
在兴趣面前,孤独感才是更大的驱动力。不管是谁,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交平台时,都可以暂时性地获得新人设。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人员不流动的圈子中,很容易感到绝望,因为社会身份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认知,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一个人在小学时可能会维持稳定的性格,但当这个人跨入中学、高中、大学以后,有很大的机会获得一次改变自己性格的机会。地点的更换,相处人群的变化,可以让那个人的过去被暂时放下。
秦昱莹分享了一个看法,网络社会只是某种现实世界的缩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没有网络的时期,人们会通过去小酒馆,茶馆,饭店,来聊天,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进行泛陌生人社交,他会可能会跟老板聊聊天,或者跟旁边的陌生人聊聊天。
“线上的话,其实只是把门槛降低,你不必要刻意让你的身体跑到某个地方去,你可以在线上产生这样的一些连接。”她说。
这也意味着,社交需求或者说陌生人交友需求,不会因为代际和空间发生太大变化。95后没有比80后更孤独。王维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柳宗元也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是诗人的缪斯,孤独感推动了各类陌生人交友软件的诞生。
二、语音不重要,社交的目的才重要
提到国内外的社交软件时,有一个东西很容易被提及——美国的date文化。
通常来说,date是两个人在确定男女朋友关系以前长久的接触,包括不断的约会、牵手等等私人行为。但在国内,双方关系未确定以前,频繁的接触并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婚恋逻辑。
国内没有date的传统,但配对是刚需。所有陌生人交友软件最后都逃不过配对的命运,一部分人想找对象,一部分人试图解决生理需求。我在做访谈时发现,95后或者00后也并不回避“性”这个话题,甚至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个高中生,告诉我,他的困惑可能是,一部分特殊的爱好,无法和更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交流,只能通过社交平台来表达,或者寻找同类。有一些隐形的需求,无法通过大数据获得的。
对于他来说,通过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成本,远低于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人倾诉内心想法的成本,不仅仅是找到合适的人,还可以规避一些无法预料的风险。
在陌陌的背后,有各类受荷尔蒙驱动而产生的社交需求。探探则是更直接的配对软件,男性右划表示喜欢的频率远高于女性,这和国外的tinder是一样的。我曾见过一张很有意思的动图,那张图显示,由机器操控的模拟手指在不停的点击喜欢,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男性提高匹配几率,而被喜欢的人对此并不知晓。
后来,在市场上反馈比较好的soul、吱呀等社交产品,借助文字、图片或者声音,努力完成的工作仍然是配对。配对和交友是不一样的,当强烈的配对需求超过交友需求时,平台没办法更好地兼顾所有人的兴趣需求或者交友需求,只能增加其他玩法吸引用户,对模糊化的需求进行筛选,可以理解为“需求归类”。
陌陌的解决办法是:在社交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直播、语音聊天等等功能,打赏无处不在,这个社交平台更像一个秀场,用户的社交成为了平台的内容资源。
专注于解决30岁上下脱单问题的某社交产品创始人Bert认为,“所有的社交产品,都很容易去‘走约’,或者兴趣两个大方向。我们觉得中间市场没有人去坚持它,没有人去把它做好。陌陌和探探,如果从我的用户的需求来出发的话,他们不是一个合适的场景。如果你要脱单,其实就像你谈恋爱一样,你可能会去了解她更深入的一些信息,更真实的一些东西,但是在陌陌和探探上的信息层次是非常的浅的。”
其实,Bert的看法本质上是双方匹配的效率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有了陌陌、探探,后起的陌生人交友产品还是层出不穷,谁能最好地解决匹配以及营造社区氛围,都就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的社交需求。
但不论是配对还是交友,匹配效率都是陌生人社交产品面对一个大难题。
秦昱莹自己作为95后,本身不太喜欢一个“约氛围”太重的社交平台,她的产品更专注于交友。
“我们不把线下见面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也不希望它变成一个用户的目标,你如果追求线下的话,意味着它会更靠近荷尔蒙,它会更靠近你的一个延展(空间),相当于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载体。”秦昱莹说,“你会发现大部分异性恋的恋爱都是用手机谈的,他们见面的次数其实也没有这么多。现在的网络太发达了,导致于你把很大一部分交流(时间)放到了手机端,放到了你的另外一个器官上,我觉得线上和线下,它的区间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你会发现线上的一些组织团体,甚至比线下的很多组织团体还要稳定和永续。”
三、玩法不能替代需求
和熟人社交产品相比,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用户迁移成本并不高。平台可以通过新的玩法(比如音遇),或者提高匹配的效率(比如一罐),来获得稳定的用户。
吱呀的设计更多地借鉴了探探,只是图片变成了声音,同时借鉴了声音直播的秀场模式,普通用户可以通过打赏激励。音遇同样,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观看”。
从这点上来看,吱呀真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产品。结合了陌陌和探探的长处,同时保持了界面的简洁。从一个全新的纬度,打造了一款上手速度快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对图片交友已经失去信任度的用户们,可能会在语音社交上找到新的窗口。
其实这也反过来说明的一个事情,不论是视频还是声音,社交的门槛都比想象中大。吱呀在用户注册时,会强迫用户进行声音收集,可以唱歌,也可以念出一段话,然后再根据声音来做推荐。
秦昱莹不认为声音是门槛更低的媒介形式,虽然她自己也曾是某声音类产品的用户。“我觉得在陌生人社交领域,你说声音是不是一个最好的载体?本身来讲声音类产品形态其实延展性是受限的,因为它受限在我在这个场景当中,我必须得要用声音去跟你们保持交流。”
她认为,声音类社交产品一定有特定的用户群,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
Bert认为,声音和视频类似,基尼系数比较高(也就是极少的头部内容吸引了大部分的流量,剩余大部分的内容只获得了极少的流量),“声音它的浏览效率是很低的,因为它还占用你的时间,你没有办法在一个屏幕上同时浏览很多的声音。”
但吱呀并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声音结合左右滑动的设计,不单单只是玩法的创新,他对一部分青睐于声音,并且明确希望实现配对目的的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大把空闲无聊的事件,可以随时匀到这样一款交友软件上。
数据显示,95后对社交产品抱持着开放态度。也就是什么都愿意尝试。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一款真正能够持续留住用户的产品出现,以至于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天花板来得很快。
据陌陌财报,从2016年上线直播业务以后,陌陌的直播收入就在持续增长,一直到2018年Q4,陌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直播服务、增值服务、移动营销服务和移动游戏营收。
以Tinder为代表产品的Match Group ,其收入主要来源是按月付费的会员收入,拿到这个权利后,可查看对方更多的资料。
引入直播功能的社交产品,虽然仍然具有社交属性,但是其娱乐属性也会增强,对有强社交需求的用户来说,这类产品没有解决最根本的“交流”问题。不过,对于市场上的多数社交产品而言,“消遣为主、交流为辅”也是另一种市场定位模式。
结语:95后真的不神秘
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Z世代已经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群体,人数达19亿,占全球人口的25%,目前中国Z世代有约2.65亿人。
熟人社交的大饼绕来绕去离不开QQ和微信。但陌生人社交的想象空间却仍然存在。对于社交,95后的需求并没有超出太多人的想象,千百年来,所有人面对的困难无非就那么几个,95后的荷尔蒙也只是荷尔蒙。
在与秦昱莹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作为95后,她反而在比较自然地处理关于“需求”的产品问题,并且也不把用户局限在95后群体身上,他们的产品已经可以辐射到30岁上下人群。
Z世代的年轻用户,是比较好伺候的一个群体。他们对线上交友的接纳度和信任度远高于其他的群体。把握需求,区分需求,促成用户的匹配与交流,是产品的核心魅力,突然蹿红的吱呀,也吸引了一部分80后群体的注意。
但语音不是风口,95后的陌生人交友市场才是。市场仍然在等待一款更优质的陌生人交友软件。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