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技术鬼才和艺术牛人

举报 2014-07-29

作者:稻本零, CCO/VP, AKQA
经AKQA授权刊登此文,转载请注明来自@数英网DIGITALING



“对你所做的事情毫无愧疚。”

这段话是出自钛狮及综合评审团 (Titanium & Integrated Jury) 主席 Prasoon Joshi(第一位担任该评审团主席的亚洲人)在戛纳国际创意节最后一晚的演讲。

本届创意节设置了诸多类别,数不胜数。虽然新类别不怎么具有“广告”特质——不过创意节上得到认可的作品却前所未有地具有“广告”范。 各类别之间也愈发重叠。 我认为今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令人困惑。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讲故事”或“内容”成为不时引用的泛滥热门词汇。品牌内容及娱乐或影片摄复印件应是最能体现讲故事及内容之优势的两个类别,但无一获得全场大奖。另一方面,仅电脑一个类别就包揽三项全场大奖,每个得奖的项目精彩绝伦,只不过或许更多地是重复五年前的老路,并未指出我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有些类别的全场大奖令人颇费脑筋,而无法一目了然。

此外,在一个宣扬 “Big Idea” 重要性的行业,对于如何运用令人叫绝的 Big Idea策划出色的综合广告活动,以及什么能够让有关元素出彩的,业界所知并不多,或许连评审团也不例外。 哈维•尼克斯百货公司的“对不起,我把钱都花自己身上了”(Sorry, I Spent It On Myself) 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获得报刊与电影类别全场大奖是否实至名归?或者说它就像在综合类别中被大加赞誉的那样当之无愧?

沃尔沃卡车的“现场测试”(Live Tests Series) 系列获颁电脑单元综合类别全场大奖。 依笔者挚友 Iain Tait 先生之高见,他是这样评价该公司今年年初的另一支广告: “要不是有 Van Damme 和 Enya,谁会提到沃尔沃卡车。” 

透过这次的混乱、困惑和矛盾,我慢慢意识到: 未来是属于技术鬼才和艺术牛人的。

是技术鬼才与 艺术牛人,不是技术鬼才或 艺术牛人。

首先,为什么是技术鬼才?



在广告界以外,技术鬼才备受欢迎,令人敬仰。 毋庸置疑,数十年来,技术鬼才一直在创造未来。 然而放眼业界,在大多数公司中,技术鬼才总是被推到一旁,只有在最后阶段才受到重用。

除此之外,数据这一词也遭遇着两极分化的待遇: 营销人士推崇至极, 创意人员深恶痛绝。 

数据承载着事实或资讯。营销人士尤其对关于我们生活上的数据情有独钟,从事实反映着真相。 

但数据却与奇幻和灵感背道而驰, 被视作创意杀手。 我曾与一些不同国家的创意总监把酒闲话。 有一位总监笑称“戛纳还能增加多少个类别? 明年还会设数据类别。 实在是荒唐透顶。” 此外,业界对于数据及技术的批评相当直言不讳,掷地有声 - 如同 John Hegarty 爵士在创意节中的发言一样。

在这一周里,我发现大肆运用数据及技术的获奖作品并不多见。 

直到最后一晚,“本田之声”(Sound of Honda)拿下钛狮全场大奖。



该广告由 Dentsu 及 Rhizomatiks 于东京制作,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原了因比赛事故而身故的巴西 F-1 传奇车手 Ayrton Senna 二十年前的最快单圈。

这一创意起源于数据。 该团队几乎都是由一群技术鬼才组成,因搜集二十年前的声音数据而产生这一创意。 重现 Senna 曾经创造过历史最佳单圈成绩的赛道,犹如一张立体乐谱,该团队巧妙而诗意地将数据转换为现实世界中的乐章,并将它记录下来。

 “本田之声”的重要意义不止是最终的成果, 更在于它的内涵: 以数据为起点,彰显数据科学家与创意和技术人才的协作。 

数据确实只是一堆数字——这或许就是它恶名昭著的原因。 然而通过数据,你能从我们所处的无形世界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真相与本真。 它能发现我们忽略掉的人类行为, 再结合人类的创意与想象,便能创造出神奇而感人的实物——“本田之声”便是典范。 

相比今年的电脑类别作品,它或许更加“电脑”,思想更为前卫。

其次,为什么是艺术牛人?



凡涉及美学的行业,似乎总是不乏特立独行之辈。 无论是音乐、电影、艺术还是设计领域,我们都是教室里坐在一边的人(不是后排,因为我们还没那么酷)。 我们的笔记本上满是信笔涂鸦,蹩脚诗词。 我们常常考试不及格,中途退学。

所幸的是,随着我们走过青春期,如果我们遇到合适的环境,付出足够的努力,也能获得些许尊重。 

然而技术鬼才和商界人士对艺术奇人并非青眼有加。 技术鬼才在学习上往往比我们这些附庸风雅的艺术人更加聪明。 他们甚至多半不喜欢与我们共事——谷歌在美国的主要招聘阵地是斯坦福大学及麻省理工大学。 如果你不是全 A 生,就注定与它无缘。

还有一个例子是: Airbnb 创办者从事的是设计行业,初期曾一度遭遇融资困境,原因就是他们是设计师而非程序员。 简直就是职业歧视。

如果告诉技术鬼才及商务人士: 让过气的动作明星 Jean-Claude Van Damme 在另一位过气歌手 Enya 的歌声中,跨越两辆卡车上演他的著名劈腿动作, 他们可能会作出前面那位创意总监对数据的相同反应: “实在是荒唐透顶。”

顺带说一下,能够将这些平淡无奇、不合逻辑的元素融合在美丽的夕阳之下,加上缓慢移动的镜头,男主角亲自配音的绝美脚本,新时代曲风的音乐——对我而言,这绝对是我今年看到过的最佳影片摄影。

近年来,机器取代人类的势头愈发明显。 2012 年,IBM 出品的 Watson 在"危险边缘" (Jeopardy) 中打败之前的两位人类冠军选手,赢得百万美元奖金。 

但是 Watson 能想到将卡车、Van Damme 和 Enya 混搭在一起吗? 很可能不会(至少目前如此)。

事实上,技术正在取代人类。 但是技术不应该取代人类。 技术鬼才往往为了技术而创造技术。 

而艺术牛人可以提醒他们,技术应该为人类服务。

著名的技术专家及未来学家 Alan Kay 曾说过: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如果技术鬼才和艺术奇人彼此之间可以多些尊重,在真实的我们和我们所做的事情上少些遗憾,彼此可以促膝而谈、求同存异,及全身心地接纳Art & Code的理念去解决商业和人类本身的问题,那么我们不但能够携手创造未来,更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时势造英雄,倘若技术鬼才和艺术牛人能够成为21世纪的商业领袖。

那时的我们必将势不可挡。

编者注: 本文原载于《Fast Company》 2014 年 7 月 1 日网络版。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