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冰桶挑战是道德绑架?

举报 2014-08-27


来源:小道消息


在正文前,小编要先简单讲解一个概念,刻奇(Kitsch)。

Kitsch这个词,80年代末,中国读者在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已经遇到过。但是这本书中文译者将它的意思译反了,译成了“媚俗”,即讨好别人的意思,而这个词更准确的意思是“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一般现在学界译为“刻奇”,这个音译出于无奈,但是总比译反掉了好一些。该文原标题叫“刻奇,网络传播的诡异钥匙”,被小编改成ALS相关,一方面是借着事件凑把热闹。另外这个标题也算是一种刻奇?和道德绑架的关联在哪?请看正文。


刻奇,可能是网络传播的一把钥匙。理解了什么是刻奇,就能明白怎么做网络传播了,尤其是在当下的环境中。


先从两个网络传播事件说起吧。第一个是美国社交媒体中正在流行的「冰桶挑战」,参加者先用一大桶冷水往头上淋,并点名其他人接受挑战,被点名者如果不接受挑战则要捐 100 美元给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ALS,俗称渐冻人症) 协会,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都参加了,我估计国内社交网络马上也要搞一轮了。因为这个活动涉及到医疗,有朋友来问我,在国内也搞一下,我直接就拒绝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慈善啊,为什么不参加呢? 原因也简单,这是不折不扣的刻奇。另一件事情是昨天开始在朋友圈刷屏的「拯救天才设计师」的传播活动,没错,前腾讯设计师,现在在阿里工作,在国外遇到车祸,据说手术费用昂贵,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发起活动,号召网友捐款。两家之所以能够「首次联手」倒也不是各自没有目的,最起码是一个宣传自己业务的机会。两家公司其实就在内部组织一下,也完全能够搞定这个钱,为什么要通电全国? 我在私下里说了几句感想,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过了 30 岁肯定要考虑各种意外风险,否则就是对自己家庭和亲人的不负责。但这次留了个心眼儿,没敢到微博上去说,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捐款不做声甚至假装没看见也就罢了,如果你去公开的质疑类似的活动,会被网友骂死,诸如「没爱心」「刻薄」「冷漠」之类的指责都可能是最轻的了。



以上两件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正能量」,但这样的正能量如果太多,总会引起一些反感,其共性就是情感绑架令人非常不舒服。参与的成本虽说可能不高,可参加者又很容易自我感动,道德制高点一下子就占上了,如果有人不参加或是反对,很容易就被指责。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集权主义。这样的活动就是「刻奇」,有人说「刻奇是一定程度上的伪善」,没错。


刻奇( kitsch )这个词据说起源于欧洲,按照学者朱大可的说法,最初是通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以「媚俗」的译法进入中国的。但这个词本身并不够准确,台湾地区的「刻奇」其实也不够信达雅,但也将就用吧。有一部分学者说这个词应该翻译做「自媚」。讨好自己,迎合自己,所谓「追随自己的内心」…


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刻奇是什么呢?


刻奇是那些你到旅游景点买纪念品,或去春节庙会、旧货市场看到的遍地都是的廉价小玩意。
刻奇者每天都在过节,疯狂地庆贺美、爱和崇高。
刻奇是所有政客的美学理想。这不难解释为什么全国各地有如此众多诡异难看的雕塑、书法题词、山寨建筑,有那么多整齐划一的团体仪式表演。
刻奇是戏剧化的、夸张的、激情的自我演绎。比如,无数人反复的重复回味大话西游的台词,这个夏天则是用各种形式演绎韩寒电影的台词。
刻奇是过分崇拜大自然和原生态。
刻奇是生活在别处,是在路上…刻奇是总以为有一个比这个地方更好的地方。一种廉价的奢侈感。
刻奇是崇尚复古,刻奇是一种仪式感。
刻奇是自我沉醉、自我迷恋。是 45 度角仰望星空,泪流满面。
刻奇是给你一个廉价的参与感。
刻奇是每天在网络上喊着要改变世界。
刻奇是商业世界「市侩」得最有艺术感的部分。
当然,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形式。


上面这部分内容摘录自《新周刊》专题的《刻奇词典》一文,实际上我也正是因为这一期的内容而开始注意到这个现象的。因为在社交网络上,很多形式我非常反感,比如「点蜡烛」「不转不是中国人」… 其本质的共同点无法归纳,无法形容。一直到看到这个词。



崔卫平曾在评论电影《集结号》的时候提到:


「这个词大约有这样几个意思:一、自我感动及感伤;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三、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五、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六、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八、这是最主要的,Kitsch是一种自我愚弄。」


而梁文道则这样说「刻奇」:「无非就是一种情绪的专制。这种专制的重点不在于控制人民的行为,也不在于控制每个人的思想,而在于控制他们的情绪。」

读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本文的标题了吧? 没错,作为文化意义的「刻奇」其实学者们已经讲了太多了,具体到微博和朋友圈,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个玩意儿的威力。


我给团队同事提醒了好几次,我说你们至少要去看看这个话题,了解一下其背后代表了哪些东西,这样你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垃圾内容能够在微信里面「转疯了」。我当然不是说我们也去照搬这些刻奇,要使用的话,一两次就行了,如果长期使用,无疑是自甘下流。


如果去看一下微博上的所谓「营销大号」,其实大多数用的就是这个讨论。以前我给某些团队做分享的时候我说,如果你要真的那样做并不难,只要你摸清脉络,贩卖相应的「情感」给你的受众就行了,找个工具分析即时热点内容,这样复杂的社会里,各种事件层出不穷,还怕抓不到一个人的眼球,弄不出他的眼泪吗? 随时跟进,用不了多久肯定能火起来。当然,火起来之后跟你的品牌形象是否匹配,那就不好说了。刻奇可能会是你的网络传播手段,但这个手段不要当成目的。否则的话,跟公知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刻奇玩法。比如《乔布斯秘密日记》一书中讽刺的那样,「非洲。这片土地就像是一个工作圣地,它充满了仁慈和宽恕。到了这里,你便会得救。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如何贪婪和腐化,只要你在非洲做了好事,人们便会对你竖起大拇指。当然,这并不是博诺的独创,他借鉴了戴安娜王妃的做法。现在,比尔·盖茨也在赶这个时髦,还有麦当娜。」在中国,一些名流心目中的这块圣地则是「慈善」和「环保」。这些最能抓住庸众的情感。没错,不是大众,是庸众。



不要忽视贩卖情感的意义,因为情感最容易做公关危机。举个例子,前几天夜读金庸新版天龙八部,文中讲到,西夏小报传出星宿派掌门人丁春秋曾远赴西域,斥重金购买西域女奴若干,饮处子之血以增长功力,中原武林人士闻之声讨,星宿弟子辩曰:「我家师傅是为了武林和平才这样做。」自是无法平息质疑,未几,丁春秋手书公开信示众弟子并传遍江湖,信中讲到:「那次在西域的经历并不快乐,除了体会到我们祖先茹毛饮血的艰辛之外,喝血的感觉并不好。」风波遂平。


这篇文章的本身也是刻奇。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