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地标建筑被嘲像旋风土豆,古天乐看了直呼内行
魔都上海又添一座地标建筑,由意大利“色彩大师”乔瓦尼·普拉泽(Giovanni Polazzi)设计,据说耗资超过10亿元。
这栋在五一假期之前正式启用,独特的外观引发网络热议。
网友的脑洞真的很大,有说像旋风土豆的,也有说像烤面筋的,还有说像蚊香的(还是回南天受潮的那种),像弹簧的……
真的,这个造型恐怕古天乐看了都要点赞吧。
前情提要:
2017年,古天乐因为签名上了热搜,当时黄晓明找古天乐求签名,然后镜头就拍到古天乐不停地在纸上画圈圈,画圈圈,画圈圈……
成品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像极了一串旋风土豆。
不过呢,这个“巨型旋风土豆”并不是建筑的全貌,而是一个几十米高、15层楼的螺旋坡道,围绕着它的混凝土建筑,才是办公区域。
它的每一层,都有门廊与大楼相连,里面的工作人员上班累了,可以走出来稍作休息,眺望风景。
我们看到它外表包被着斑驳的铁锈,是因为这个坡道采用耐候钢建造,这种材料在室外环境下暴露一段时间后,表面会自然形成一层致密的锈皮。
而这个螺旋型的造型上,似乎致敬了经典的变压器样式「特斯拉线圈」(尽管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普通的螺旋型线圈),这也对应了大楼的身份——华东电力设计院。
这座建筑通体采用白色的清水混凝土为主体,外表覆盖着间距大小不一的格栅,有种颓败、工业做旧的风土风氛围。
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作品完成以后,作者的声音在文本中消失,成为读者解读的客体。
那些引人瞩目的“异形”建筑,在诞生之初总包容着作者别具一格的设计思考,但作品自公布以后,观众的意见可能与设计初衷大相径庭。
2021年,成都熊猫基地矗立起了一座69.8米高的观光瞭望塔,以720块形状各异的钢解构弧形构件编织而成。
这座塔以“春笋破土,芙蓉花开”为设计理念,远远看去就像一颗巨型竹笋。
从另一面看则像竹笋被斜切了一刀,但或许是由于它的色泽质感和建筑骨架的排列方式,很多网友表示从上面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尤其是当塔顶的装饰也展开的时候,感觉灵魂也随着一起升天了。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瑞秋就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单从建筑的外观与环境的统一性来看,这座熊猫塔和周围的自然景观是相对和谐的,至于具象化外观引发的联想,则是见仁见智了。
广西广电投资建设的广西新媒体中心,将桂林山水和龙脊梯田等广西特色意象融入建筑外观。
尽管寓意美好,可以说将民族特色和现代化建筑风貌融为一体,但观众也许并不能理解这种文化语境,而是只能凭借第一印象去作出判断,基于它独特的造型,网友们又叫它“巨阳楼”“屌炸天”。
甚至还有人专门制作了一段“广西新媒体中心放烟花”的特效视频,夜幕下矗立的大楼直通云霄,一束束烟花冲天而起,在空中绽放。
这实在是太难评价了。。。
广东航空轮胎大学中心项目大楼的设计理念与文中所提到的华东电力设计院,在设计出发点上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模拟一立一卧的轮胎,显然也是呼应了大楼的业主身份。
上个月南京高铁北站动工建设,设计图曝光以后却在网上引发争议,整个北站矩形搭配羽翼形状的设计,网友看了直呼像“卫生巾”。
官方资料显示,此次南京北站预投200亿,形似“扬子江头,金陵花开”,外观像是一朵盛开的梅花。
可以看到,这些建筑都有一个共性,它们的建筑形态总是与具体的物体、形象或者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
往坏处看,正是因为它们具象化的外观,能够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身边熟悉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审美观念,对建筑产生不同的联想,解读出的涵义可能与设计者的意图南辕北辙。
甚至说,从概念到设计图再到落地的效果,建筑本身就已经一步步偏离最初的创意。
往好处看,这种设计让观看者一目了然,能够迅速抓取人们的眼球,成为易于辨识和记忆的城市地标,可以说具备了“出圈”的潜质。
作者 | 瑞秋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