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海飞丝×意类:还原刘德华《最佳代言人》幕后

举报 2024-06-04

700x700.jpg

采访:倩倩、七七
撰文:倩倩

海飞丝想拍个“更不一样的明星广告”。

他们又找到意类——半年前,海飞丝品牌升级后第一波代言人campaign,二者合作推出的《新人刘德华》,曾收获不少好评。

佳作在前,第二部想“更不一样”已经很难了,这次的传播任务还很重:

一、继续“用好”刘德华;

二、进一步明确海飞丝“头皮护理专家”的新定位。


难上加难,在刘德华与头皮之间挣扎了许久许久,三个月后,一个真·不一样的新作出炉——

《最佳代言人》

该项目获2023数英奖金奖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盘点近两年的明星广告,《最佳代言人》都称得上优秀。

在广告拍摄现场,当刘德华化身消费者嘴替,向品牌发出连环拷问,各种品牌信息密集输出,居然不让人讨厌?甚至那句“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还以一种狡猾的方式刻进了脑子?

怎么做到的啊?

数英替大家问过了主创。


| 采访嘉宾 |
海飞丝品牌总监 陈日彤
海飞丝品牌经理 王越
意类联合创始人 孙杰
意类联合创始人 钱佳乙


一、从“头”说起,一场关于头皮的品牌升级

要对《最佳代言人》溯源,就得谈谈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

海飞丝 头皮护理.png

这是海飞丝中国去年启用的新品牌slogan。在此之前,这个国民品牌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的,还是那句“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

改了前半句的slogan,背后是整个品牌战略层面的定位升级——2022年底,海飞丝决定将品牌定位升级为“头皮护理专家”。

用王越的话说,这是一次“回应消费者需求”的选择。

“近三年的消费者观察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去屑依然是洗发水品类下关注度第一的关键词;同时,头皮护理、控油、蓬松这些关键词,增速非常快。

我们就思考,是不是用户的需求发生了一些调整?以前大家会觉得我有头屑,那我就去屑、洗掉头屑就是了。现在可能又多一步关心,我的头皮是不是健康,还是有一些更根源的问题?”


当更理性、更精细化的用户需求出现,在“去屑”的基础上加入“头皮护理”的想法,在海飞丝内部逐渐明确。

一来,是跟随用户需求,“把品类做大,把蛋糕做大”。

二来,从“去屑”,到“去屑+头皮护理”,于海飞丝而言,也是沟通层面品牌心智的更进一步。

其实去屑本来就和头皮护理有关,它(后者)是个更深入、更底层逻辑的概念。

这么多年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本质上也是根植于头皮的去屑。针对控油、头痒、头干等的细分产品也都在做。只是因为去屑的需求更大,我们就以去屑立住了整个品牌。

现在我们讲头皮护理,也是告诉大家头皮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海飞丝能解决的也不只去屑。

——陈日彤


定位升级的方向清晰了,品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沟通层面怎么把海飞丝新定位,在消费者心中明确下来。讲究“step by step”的海飞丝,先问了三个题:

  • 首先,用什么方式?

海飞丝选择代言人营销。虽然传统,却无疑是品牌有明确信息要告知时最有效的手段。

  • 其次,选谁做代言人?

刘德华,是海飞丝“没有第二人选”的首选。

海飞丝 刘德华.jpg

因为有30%市场渗透率的国民品牌海飞丝,自然要同样有国民度的明星才适配。
更因为刘德华与海飞丝的形神合一:二者既是同龄人,同时也“都在某个领域深耕,做到比较天花板(的位置),还会拓展自己的领域。”

还有,“大家也看到了,华哥的头皮确实很健康!”

  • 最后,怎么借刘德华,树起“头皮护理专家”的新定位?

这又是个“一步步”的过程。从打出新定位、到明确新定位、再到新定位下品牌心智的渗透、落地……一个成熟的品牌,当然不会觉得这是一波campaign就能达成的事。

广触达的硬广要长期铺设,social化的、内容化沟通也要同步进行。

海飞丝把后面这部分工作,交给了意类。


二、从「新人」到「最佳代言人」,在沟通中逐步明确新定位

  • 第一步:用“新人精神”开头,快速打出新定位

《最佳代言人》之前,意类收到海飞丝第一个brief,是“官宣”。

直白说,就是把刘德华这个人,和海飞丝这个品牌链接起来,并将海飞丝“头皮护理专家”这个新定位,输出给用户。

如前文提到的,海飞丝与刘德华这对“天作之合”,共同点不要太多。但怎么结合双方特质、搭上品牌定位,同时又稳妥(毕竟是首次官宣)又兼而有话题性呢?

大量翻看刘德华的访谈资料后,意类找到了答案——讲“新人”。

孙杰说,创意灵感起于华哥给迷弟魏晨写过的一句话:“做天王要从做新人开始。”

《新人刘德华》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文案

或许你要问
出道40几年了,怎么还叫自己新人
这么说,不是因为我谦虚
而是我真的真的,享受当一个新人的感觉

新人的心总是热的
无论什么事
别人做到100分,我就要做到120分

还有,新人的头总是硬的
不管怎么难
别人停下来,我却还要往前冲一下

有些难题,碰上我这种问到底的新人
总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在我看来,新人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状态
正是因为这一种状态,让我一直走到今天

每个人都曾经是新人
而我会一直是个新人

试试看,和我和海飞丝一起
从头开始,从新人做起
为我们2023年开个好头


以“新人精神”为切口,意类将刘德华的新人精神、海飞丝求新突破的品牌精神,和节日下的公众情绪一一串联。《新人刘德华》让大家认识一个出道40多年的“新人”刘德华,“求新”的精气神鼓舞下,“新”海飞丝和新定位也被记住。


  • 第二步:让一位问题很多的代言人,问出明确的品牌认知

一段“新人精神”演说,为新年、也为海飞丝的品牌升级沟通开了个好头。4亿+的品牌曝光,没有让团队双方头脑发热,因为新的沟通任务已在眼前:

新定位输出后,下一步和用户说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又有一连串的新问题产生:

“为什么去屑专家要变成头皮护理专家?”

“头屑和头皮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海飞丝能说自己是头皮护理专家?”

……

双方的聊天记录,关于头皮和头屑的讨论实在有太多

海飞丝.jpg

前前后后对了两三个月,双方好一番“十万个为什么”的问与答,总算弄清楚了里里外外的逻辑关系,也明确了这次沟通的重点在于:既不抛开海飞丝“去屑”这个,同时也要说明白海飞丝“头皮护理专家”的新定位从何而来。

但是——自己内部都一脑门的问题,这些复杂的、又全都是重点的信息,怎么抛给用户呢?

答案还是从代言人身上找到的。

在《新人刘德华》,有这么一句话:“有些难题,碰上我这种问到底的新人,总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刘德华.jpg

其实第一波合作下来,真正与传说中的刘天王接触过后,大家就发现:刘德华本人确实“问题很多”。虽然不会在自己非专业的领域质疑或干涉创意团队的工作,但这位却会不时发问: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想象着刘德华提问的“认真脸”,思路有了!

“既然我们有这么多问题,又有一位爱问的新人,这次的故事不如就从天王真实的工作状态切入,把我们想告诉大家的信息,让对工作格外严谨的刘天王去提问、去寻找答案,让他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嘴替。


真实、直给,意类与客户一拍即合。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么硬给的内容刘先生愿意这么玩吗?”

一直不畏突破的“新人”,却是欣然同意。

数英:你们好像特别会抓这种反套路的视角,让从业40年的大咖又是当“新人”、又是做“嘴替”。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意类:我觉得大家做创意,应该都有想反套路的。但要说我们有什么方法、经验,其实很难讲。(此处两人沉默/思索一分钟)

如果真要总结,可能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吧。

拿《新人》来说。打个比方,刘先生跟海飞丝可能有 100 种结合方式。但是如果再加上新年节点,可能就 20 种了。然后再看里面的结合度、话题性,可能又会少。就这么一步步筛选缩小范围,一直到最后选一个看着稳妥的,大家还都比较认可的一个方式。就是讲新人了。

另外,既然说反套路,那就先看目前有什么套路,再推翻

对比刘德华之前的代言广告,怎么拍出不一样?基于刘德华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怎么去反抗?基于商业广告的常规操作,怎么反套路?每个层面都去思考怎么反着来。

这不能说是方法,只能说是一种基本的常识,也是我们的作业习惯。



三、细节里填满有趣,硬广也可以让人看得下去

意类和海飞丝的言谈中,关于《最佳代言人》,双方都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个“硬广”。

像前面说的,明确阐释品牌新定位,或者说让消费者记住那句“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是项目核心的传播目的。但这又是个被期许“不一样”的硬广。在海飞丝的预期里,与传播铺量的产品向TVC不同,这波品牌向沟通应该更social、更有talkability,也更能“让消费者看的开心”。

既要又要,就需从创意到执行,反复推敲。

 

1、确立框架:一种视角,三个问题

数英:以幕后视角拍代言人广告,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意类:一个是为了打破代言广告雷同的形式。另外就是还原大家更感兴趣,也更真实的视角,把品牌想要传达的信息,更加平易近人、饶有趣味的讲出来。

数英:整体的内容框架怎么确定的?

意类:“海飞丝不是去屑的吗?”

“到底是先去屑,还是先护理头皮?”

“为什么能说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

这三个问题,刚好是这次品牌想说的信息。我们再把这些问题,都放到广告拍摄的情景里。从ppm(摄制前会议)、到拍摄现场、再到后期剪辑,内容分为三集,整体就是一个广告片的制作周期。在这三集里面,你会看到刘德华的人设是一致的,他一直在研究、提问,品牌信息的重复好像也因此变得很合理了。

热心课代表总结

海飞丝 刘德华.jpg

数英:但最后呈现出来,其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广告的作业流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拍摄现场。

意类:其实拍摄时候,是按常规流程来的。但后面我们把现场这块,放到了第一集。因为这些流程,说起来更多是广告人熟悉的。那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大家的认知逻辑是怎样的呢?肯定是从海飞丝“去屑”这个大家最熟悉的点开始,然后再说去屑和头皮的关系,再说为什么海飞丝可以“去屑护头皮”。

而且这么反过来一看,剧情回溯,反而更有意思了。

海飞丝 刘德华.png


2、填补细节:两位配角,亿点有趣

数英:视频脚本有哪些部分是花了很多心思打磨的吗?

意类:其实就是每一句话、每一个梗,都推敲,再推敲。看怎么把故事打磨的有趣一点,尽量多地让人喜欢看,觉得好笑、有意思。

数英:为什么“有趣”、“有意思”是重要的?

意类:我们得先保证大家都能看得下去吧。

这个项目,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是一个硬广。事实就是,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关心头皮专家是干嘛的、头皮和头屑的关系是什么。但这是品牌一定要说的事情,那我们就要想想,在有这么一个大牌明星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吸引大家听完我们这些很干、很硬的信息。

所以我们会考虑,怎么让这些话刘先生说出来像他自己的话,和他本人的形象统一,但是同时又有一些反差,让大家觉得不那么套路。

另外就是会不断加一些有趣的角色,埋很多很多梗。这样品牌信息穿插着输出,也更容易被记住。

数英:有趣的角色,比如那位可爱的茶水阿姨,还有卑微的剪辑师?

意类:阿姨其实有点像所谓的弹幕。把她加进来,就会觉得好像有个人跟你同频在一起看这个视频,她会把你想吐的槽、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海飞丝.gif

另外有个比较深的点,粉丝会知道。有位得过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的茶水阿姨,刘先生和她之间有不少暖心的故事。我们当时也专门去请了这位阿姨,后来是没请到,所以就另外找了一位阿姨来演阿姨。

阿姨确实是一位阿姨演的

海飞丝.png

剪辑师的话,像Logo放大、放小这种梗,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其实演员本人是演舞台剧的,但我们选角的时候,就觉得他就很合适。整个形象一看嘛,就是班味很重的那种。

传说中“班味儿”的具象化

海飞丝 班味.gif

数英:还有个细节,就华哥时不时捋下头发的镜头,不知道为啥特别有印象。

意类:其实也是为了让硬广不那么硬。你知道洗发水广告,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镜头,展现洗头效果的。我们就故意让他没来由地撩一下头发,放在“花絮”里面,有点自嘲和调侃,也更有意思。

海飞丝.gif


  • 还多亏了一位真·最佳代言人

数英:和刘德华一起拍片,是种什么体验?

海飞丝:最大的感受,刘德华真的就是那个刘德华。还有就是不知道说刘先生是一个平常人他会不会开心,但确实拍摄的间隙,他会跟我们一起聊天,聊他最近的片子、最近的生活,让人觉得跟他合作特别放松。另外也放心。因为确实敬业、专业。通告上面说要 10 点到,他是一定会提前五分钟等着,甚至会配合我们赶进度。

意类:真的巨敬业、巨认真,而且完全没有偶像包袱。像前面拍《新人刘德华》的时候,我们只有2.5h死亡时间的拍摄。当时他是在片场角落里默背好几遍才开拍。拍摄时全程不看提词器,最后提前半小时收工。

《新人刘德华》拍摄时“默背”名场面

 刘德华.png

《最佳代言人》拍摄期间也是。我们换灯光、调设备的时候,他都一直在现场等着,没有说就回休息室了,而是坐在那里熟悉台词,或者就一些问题会不断和大家讨论。真的,提问的架势几乎一比一还原广告片。

《最佳代言人》拍摄的“挠头”名场面

刘德华.png

对了,他还有教我们那位茶水阿姨普通话,虽然自己也差点被带偏(笑)。

合照的时候也是亲切。老实说我们之前拍明星都不太合照,因为会觉得“我们要专业”,但这可是刘德华诶!所以就很多人求合照,他也一直等大家一个个来,没有不耐烦、也会把口罩拿下来。

还有一张大合照
(华哥真的好靓仔!)

刘德华 海飞丝 明星广告.jpg

数英:短片中有刘德华指导海报设计的情节,比较好奇,拍摄执行中确实存在“天王指导”的情况吗?

意类:没有。剧情上这样设定,是为了多一些话题性。刘先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很专业,但完全不会对别人专业的事情指指点点。从ppm、到拍摄、成片,整个创意部分,他和团队都没太大异议,非常配合。

他只是会问一些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微调一些台词,是为了看怎么更好演绎。


四、品牌沟通,是个不断丰满、不断拉长的过程

  • 一次campaign的出圈,前提要有尽量铺满的机会点

在数英评论区,关于《最佳代言人》的好评很多。各种角度都很有理。

有人说项目“打破了代言人的使用方式”;

海飞丝 意类.png

有人称赞,“创意别出心裁”:

代言人.png

还有人评价,“代言人选的好,就成功了一半。”

 代言人.png

在海飞丝的自我总结里,反套路的创意内核、有趣有料的内容、精准的传播策略、“200分”的品牌代言人……没有哪一点可以单独成立,主导这波campaign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传播环境是复杂而难预料的,人群分流、情绪波动、注意分散……即便再专业的传播公司,也很难100%判断下一波流量入口在哪里。但哪怕没有十分的把握,我们还可以尽量把“八分”的确信铺满。

有专业技能傍身,品牌和代理商能够确定的是,什么样的创意是好的。再之后,围绕这个内核,用意类的话说,

“把所有该做的、该讲的做到位,机会点都抓住了,赌中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刘德华的疑问脸也好、把logo放大的行业梗也好、茶水阿姨的吐槽弹幕也好,当这些拉满内容触点分别找到“就好这口”的人,短片的出圈就有了。

甚至还有意外收获——片中刘德华“亲自指导”的海报,真正落地后意外出圈。全屏重点的“反向设计”,吸引了很多设计类KOL的自传播;

广州线下投放的户外广告

户外广告.jpeg

系列海报投放到朋友圈广告,也收到了一个“远超大盘的溢出率”。

朋友圈投放的动态广告

刘德华 海飞丝.jpg


  • 出圈是结果不是目的,代言人营销也需要长期经营

出圈是结果,但对出圈这件事,意类和海飞丝都很坦然。

“现在的传播环境,其实大家都有流量焦虑、出圈焦虑。但出圈不应该是唯一目的。很多节点性、热点类的项目可能很火,但我们还是会问,怎么能让每一波内容传播都有叠加有积累?”


对近一年的代言人传播项目整体复盘后会发现,海飞丝更强调一种策略的延展性。

《新人刘德华》,引出“新海飞丝”,重在打出品牌定位;

《最佳代言人》,进一步梳理品牌定位,更强调品牌认知的打透。

今年年初,基于海飞丝发起的《头皮健康中国行》公益项目,“海飞丝×刘德华系列”又更新一则《无实物表演》。用无实物表演,传达“头皮健康”的重要性——到此,这位“头皮护理专家”,已经将品牌定位践行于社会责任之中。

《无实物表演》

三波品牌沟通,策略层层递进,创意“稳中带皮”,每一次传递的信息都有轻重缓急,每一次传播任务都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更重要的是,“出圈”之外的传播价值,也得到验证。向来注重“回归消费者”的海飞丝,复盘发现,无论品牌各平台的进店,还是海飞丝关联头皮护理的消费者认知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据此,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意类口中“不只有代、也有言”的明星营销思路。

当明星不只是作为明星出现,而是作为一个角色出现,一个“话题”故事里的角色,一个去撬动流量杠杆的角色……他是他本人,他也可以是他代表的某一个平台/行业/圈层/话题内容的符号,化身为IP,如果这么去想,那么明星的营销玩法就可以打破原来的思维。

——意类



最后,一些花絮放送~~

无数次的视频会议共进晚餐

海飞丝 意类.png

有些时候品牌团队自己也满脸问号

海飞丝.png

跟头皮打交道久了,大家的发色也越来越离谱

意类 海飞丝.png

无数次的视频会议甲乙方逐渐长得一样

1717146456478828.png

愉快收工(某个凌晨4点)~

海飞丝 意类.png

海飞丝说,

“同一个代言人,要一直做下去还要一直做好,确实不容易。”

“我们就尽量每次想多一些,不管是策略上还是创意上,把消费者沟通做好。”

意类说,

“我们希望还是都能做到真诚且有趣,真诚是爱自己,有趣是爱受众。”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