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联想做了什么?
事到如今,当我们谈论AIGC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AI海报不再成为提案中的卖点,而是默默铺满了618前的地铁站;
黏土滤镜不会永远流行,而AI特效永远在待爆的路上;
虽然仍未可知仿生人是否会梦见电子羊,但人类已经和DAN谈起了恋爱;
虚拟主播24小时直播常态化、“采销东哥”下场带货斩获千万观看、已逝的商汤科技创始人“复活”演讲……
起初,AI大模型为我们制造了一位万事通网友,现在,AI数字人已经让赛博肉身的可视化成为现实。然而伴随着这种魔法般的创造力而来的,是人类对“另一个自己”的担忧:数字人形象的滥用会侵犯真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创建数字人需要采集大量个人数据,有隐私泄露的风险……
对品牌来说,AI数字人的应用极具前瞻性,用户对AI数字人的抵触却成为了横亘在研发与应用之间的鸿沟。
如何跨越这道情感鸿沟?“Work for Humankind(科技以人为本)”,既是今天想要分享的一个可持续发展项目,也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过,“以人为本”只能说是答案的原点,由此出发,我们抵达这个来自联想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今年的主题是Meet Your Digital Self(遇见你的数字分身)。尽管AI数字人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显得有些功利,但在解决社会议题方面,联想却让它成为了一条精彩的捷径。
有一个段子几乎已经成为了当代网友的共识——现实中的我vs朋友圈的我vs社交媒体的我,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不相干。
现实中的我:上班恶心穿搭;
朋友圈的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社交媒体的我:发疯文学。
我们习惯了在线上和线下表现出不同的自己,这既是一种顺应世俗的需要,也是一种当代人特有的解压方式。那么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互联网上的自己居然能走入现实?
联想的这支短片,便呈现了这样一个观感新奇有趣、又能留下共情与思考的社会实验。
实验聚焦两位Z世代女孩,她们在现实和互联网呈现出迥异的形象:
Oscar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非二元性别者,并因此遭遇非议乃至于霸凌,但在社交媒体上,她凭借跳脱张扬的y2k风格已经拥有了15.4k的粉丝量。
女孩知夏在现实中羞涩而保守,但事实上,她已经瞒着所有人在网上做了7年的大码模特。
在线下与线上的两幅面孔,很能体现当下Z世代的心理矛盾,那就是新锐先锋的精神自我与传统保守的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
而联想的解法是:创建一个逼真的AI数字分身,在现实中还原自己的互联网形象,借此把互联网上那个真实的自我具象化地显现出来。而相对于表我和真我这一相对存在哲学的命题,联想选择从现实问题着手。
联想洞察到现实中的我们很难在亲人面前表达真实的自我,这其中掺杂了太多情绪、语言和时机等不稳定因素,而科技恰巧可以成为那个过滤掉一切“杂质”、留给沟通一个纯净空间的手段。
联想让那个纯粹的真我去与亲人进行对话,以此能够让他们了解到我真实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本人就通过联想的设备进行观看,从而以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去审视真我、亲人的想法以及双方的碰撞,不论对真我还是对亲人以及代际关系,都会产生全新的感受。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新奇、直观、发人深思的角度,而只有科技才能实现这样的切入点。这个实验打破了我们过往对科技的一些刻板印象:沉溺线上生活,忽略真实的感情交流。事实上,科技并非全然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遥远冷淡,它也可以成为人们绕开心理阻碍、建立对话沟通的奇招。
提到科技品牌,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觉得,技术才是硬实力。科技品牌当然要秀肌肉,不过,听取“哇”声一片的即时满足过后,科技终究是要让人们觉得“与我有关”的。联想这次campaign的价值也正在此处。
2009年,中国进入3G时代,几乎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我们现在看来老掉牙、但却非常能够反映Z世代生活状态的一个流行词进入了大众视野,那就是“宅”。作为在手机和平板中度过青春期的一代人,Z世代以“宅”为代表的精神状态,颠覆了人们过往对年轻一代的认知,随之而来的则是Z世代自身对线上与线下生活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老一代与Z世代之间难以跨越的理解障碍。
时至今日,Z世代的线上生活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消遣层面,就像实验中的两名主人公,他们可以是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也可以是小众赛道的掘金者,互联网成为了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
这场社会实验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陈,更全面地让大众理解Z世代的行为逻辑,Z世代的心理问题也得以被正视,因此为缓解当代人的焦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相关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范例。
对联想而言,这既是一场科技品牌对科技自身的反思,凸显出品牌的伦理道德水平,让人们看到AI在提供社会议题解决方案时的妙用,为品牌发展AI增添了人文温度,在大众对AI仍然持有一定警惕心的大背景下,提升社会对品牌与AI的信任度;又是一次品牌年轻化的新尝试,打破代际沟通壁垒,当然不仅仅是老一代的需求,Z世代同样渴望得到生活环境的理解,联想找到了一个真正戳中Z世代痛点的洞察,也就抵达了品牌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如果说对典型性Z世代的描画是充盈内容的肌理,那么毫无疑问,联想为整场实验的落地提供技术支持,才是制造深刻观感的基底。
前期的数字分身创建上,联想与技术合作伙伴Kaleida合作,在参与者的许可下,通过扫描并安全地从他们的社交媒体、论坛和博客中提取训练数据,以此创建每个参与者的数字个人特征,所得数据都是在联想的Dropbox云存储私密存储,并保证使用时匿名化、使用后被销毁,以确保每位参与者的隐私。每位参与者的模型都需要长达14天的训练过程,具体而言:
在ElevenLabs上测试的语音克隆技术,让AI数字分身的声音足够仿真,与此同时,使用超高清3D身体扫描和运动传感器技术来捕捉参与者的外貌、动作和面部表情。所有这些随后被联想的设备、服务器、服务、软件和云解决方案集合起来,进行设计和工程化。
在这个过程中,联想采用了语音转文本 > GPT响应 > 文本转语音 > 实时语音克隆 > 视觉AI/AI配音 > 人工智能情感分析 > 全身照片级逼真化身响应的组合,而后期的社会实验中,主人公们则同步通过联想设备观看了数字分身与亲人的互动。
事实上,在一个多月前的联想2024创新科技大会前,CEO杨元庆的数字分身就已经崭露头角。在短片中,杨元庆向它问了3个问题:你和我之间能有多像?AI如何普惠大众?我们会被AI取代吗?
既问出了当下全人类面对AI时的心声,也得到了AI数字分身版杨元庆的解答。彼时,短片中的回答高度凝练,联想在大会上展开了具体的解读,这一次的社会实验也成为了鲜活的案例。就像短片中所说,“你把我创造出来,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数字分身的尽头是自己,科技的终点是人性。
就campaign而言,「遇见你的数字分身」社会实验的可行性,不是高悬于现实的假想,而是经过了详实的全球性Z世代调研。项目开启之初,针对Z世代的网络与现实身份认知,以及他们对于代际沟通的看法,联想便发起了全球调研。调研发现,全球三分之二(67%)的Z世代年轻人认为自己在网络和现实中的自我之间存在脱节,这也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同时,有近一半(49%)的Z世代表示与在现实中相比,他们在网上能更轻易地表达自我,但他们中有60%表示希望有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与家人和爱人进行艰难的沟通和对话。年轻一代的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由此加深。
而除了通过社会实验建立对数字分身辅助代际沟通的创想,联想还借此机会向当下的Z世代提供切实的援助——联想与三个非政府营利组织Shout、Crisis、Anata no Ibasho合作,凭借实验短片的影响力,以尽可能广泛地呼吁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Z世代与这些公益组织联系,而后者将提供7x24小时的热线,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如此,就企业内部而言,作为负责任的雇主品牌,联想也时刻关注自身员工心理健康。联想是国内首家正式开展完整员工援助计划(EAP)的企业,员工可以拨打7x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询问关于压力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以维护心理健康,达成work life balance的良性关系。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到哪儿去”的哲学终极问题也被抛给了所有科研人与科技品牌——科技向善越来越成为社会在关注、品牌也需要驱动的议题,而「遇见你的数字分身」正是联想今年交出的答卷。看完这篇分享,你会给它打几分?
最后,还是让我们以整个「Work for Humankind」为支点,来思考何谓科技向善。
过去的几年里,联想基于独特的marketing策略(Global Might, Local Fight),深入中国乡村和印度农田、横跨北美,用智能技术的力量在不同地区的市场建立影响力、构建品牌全球资产,也为生态保护和人类文明创造一种又一种的可能,而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莫过于2022年,联想带领全球16个志愿者去到偏远的鲁滨逊克鲁索岛,与Island Conservation岛屿保护组织和当地社区合作,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仅提高了岛上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岛屿的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从偏远的南太平洋小岛到占全球人口25.2%的Z世代,种种跨地区、跨文化活动的实现,彰显着联想的全球化印记,也凸显出了联想对社会发展与大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呈现出品牌视野的广度与人文探索的深度,当然最重要的是,科技的使用释放出的却是人性的温情,这可能才是科技向善最好的样子。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