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小米汽车登上高中地理试卷
万万没想到,现在连试卷都可以有具体的品牌信息了吗。。
事情是这样子的:
6月5日,小米高管晒出了一张试卷,小米汽车相关的选择题清晰地出现在广西某高中的地理科试卷中。
这种题目有点夹带私货那味了。
可以看到第一句话是科普了小米的背景:2021年3月,国内智能手机巨头小米集团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尤其是“国内智能手机巨头”这几个字,并不是说话术不对,而是作为试卷不应该有类似的商业信息。
然后下面的3个小问题也有点小心思的。在广告圈有个专业话术叫——心智植入。这不就是绝佳的心智植入的场景吗?
来细看一下,三个小选择题都是关于小米汽车的。分别是:“小米汽车首批交付中心的分布特征”、小米汽车采用直营模式的主要目的“、”小米汽车三年量产上市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用户进行心智渗透最好的方式了,有点像“从娃娃抓起”的味道了。
实际上这种商业信息不应该出现,在方式上只要把“小米”的品牌隐去用“XX”或“某某”代替,一点儿都不影响对这道题的解答。
当然,高考的试卷肯定不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也大概率是一张小众学校的业余试卷。而这种现象其实也出现过先例。
小米SU7之前也出现在高三数学试卷。
图源:微博用户
还有在某个地理试卷中。
也有咸阳的文综模拟试卷。
还有某校的期中卷子,是这样的形式:
对于品牌来说,下意识的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就好比小米高管会转发这张试卷一样。出题人也可能是一个小米粉丝。但这种“自传播”并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
比如认为是植入的。
也有明事理的道出只是出题人的个人行为。
也有反应题出的太尬的。
这种现象其实大概率不是品牌行为,更多可能是具体到个人的自发行为,这对于品牌并不一定有利,相反还有可能会降低大众对于品牌的好感度。
不只是小米,华为的其实也有。
比如这里问到的华为的国际通行证是什么:
也有问界M9开进小学校园,网友们反应也褒贬不一,有说营销没底线、过分了,有觉得没啥问题。
图源:微博用户
也有网友晒出一张高三的日语试卷中,还有原神的相关信息。。。这句话的翻译是“因为痴迷于叫做原神的游戏我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图源:小红书用户
商业品牌融入教育内容的双刃剑
教育内容中融入商业信息,这个问题其实可大可小,这就好比很多地铁口不让售卖东西,以及地铁内不让推销发广告一样。
地铁作为一个天然具有庞大流量的场所,卖什么东西都吃香,至少比人流量少的地方吃香很多,但这里也就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秩序混乱下的难以管理。
教育内容也是如此,倘若试卷可以用来植入广告,相信那些苦苦刷题的同学们更是雪上加霜,不仅要承受难题的洗礼,还得逼着看广告。。。而对于品牌来说就变成受益良多,广告从娃娃抓起,低成本的心智培养场所。。。
回到此次小米汽车登上高中地理试卷事件,背后是商业品牌融入教育内容的双刃剑。
积极的一面上,这种更贴近生活,增强学习兴趣。将学生们熟悉的品牌融入教学内容中,可以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另外是案例教学,加深理解。通过分析具体企业的案例,如小米汽车的创新技术、问界的市场定位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经济学、地理学概念,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其次是培养商业意识。在适当的教育阶段引入商业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同时,这也会带来负面。
一个是商业化过重。如果教育内容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干扰教育的公益性和中立性,使学校成为企业宣传的平台,影响教育的纯洁性。
一个是信息偏颇。使用特定品牌作为教学案例时,很容易变为单一品牌的宣传,毕竟出题人的主观性在那,忽略了其他同类品牌或更广泛的知识点,影响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
就比如问界走进小学,有网友表示从小种草问界。。。
还有一个是公平竞争问题。频繁提及特定品牌可能无意中给予这些品牌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建立品牌偏好,这对其他未被提及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
商业品牌融入教育内容是一个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教育机构和内容设计者应当谨慎选择案例,确保其教育价值大于商业影响,同时保持内容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指导原则,比如限制商业品牌出现的频率和方式,以及增加多品牌或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作者 | 张小虎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