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天地、天目里、麓湖CPI是如何看待「社区·在地·可持续」的?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4-06-18


一场发生于莫干山「瓶行宇宙」上的深刻讨论。


撰文丨锐裘



究竟该怎么理解「社区」?


让我们抛开所谓“行话”,回到城市生活,也许每个人对「社区」的理解都不一样。


90年代初,大部分上海人的社区就是弄堂,工作生活半径都没有那么大;但仅仅30年过去,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从8m²扩展到37m²。大都市空间面积正在不断蔓延,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延展,条件变好了,可能市区一套房,郊区一套房。


选择在哪个地方居住,背后的动因是人们期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市中心喧嚣方便热闹,近郊安静贴近自然。


一旦人群发生了在某个地点聚合,并产生交集,时间一长,就会形成「社区」。人们对社区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就在6月初,在莫干山举行的「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我带着对社区的理解,和一群朋友完成了一场高密度的讨论。


在展开关于这场高质量的对话前,我想先为大家介绍「瓶行宇宙」是什么,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千余人为何相聚在莫干山。


每一个时代都由当代最具创新变革精神的青年人引领。


由BottleDream发起的「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正是这样一群关心公共议题,有善意又有创造力的青年人和组织的聚会。


在今年 6 月 1 日 - 6 月 2 日的两天一夜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变青年一同跳脱了过往的身份和角色,扎入这个共同进行向善创造的世界,在 17 个「瓶行对话」中吸收分享者们带来的洞察和灵感,在几十个「宇宙CAMP」里探索对不同议题的行动潜力。‍


作为这场名为「社区·在地·可持续经营」瓶行对话的召集人,RQ邀请了4个地缘属性、消费人群结构、空间业态分布、经营逻辑,开业时长都不一样的空间产品:蟠龙天地(开业1年)、天目里(开业3年+)、麓湖CPI(刚开业)、莫干·庾街(一期刚竣工)。



这几个项目,恰好都在房地产大变革与中国社区营造热这两个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且都由一个专业的商业操盘公司来经营管理。如果从产品属性上看,地缘位置、客群吸引、商业模型、运营模式,商业体量……几乎完全不一样。


但我们抛开这些所谓行业术语看,这四个产品竟无一例外地都在谈论 —— 社区。





天目里

社区年龄:3岁+

距离杭州西湖市区:10km

正成为一部分人去杭州的理由


△ 天目里运营总经理 王阳


从Renzo Piano“一颗苹果想法”的设计图,茑屋书店全国首店,到B1OCK成为全国知名的买手店之一,将近4岁的天目里正在成为新一代商业园区icon般的存在。


天目里的起点,正如皮亚诺所描绘的那样:天目里就像一座小城,有上千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从商业到艺术、设计、时尚,文化,各种各样的事件在这里发生。



以独特性、趣味性、艺术性作为基本导向,邀请来自世界各地不被大众熟知,却充满意趣的商家、设计师、买手店和独立品牌等,这里的随便一家店、咖啡馆、餐厅、书店,都会像艺术家投入创作一样投身到商业活动中。


不设限的可能性下,天目里以“内容发生器”的理念,通过引入多元文化艺术内容,尝试重建一个精神与物质兼容并蓄的公共社区,将理想的生活方式注入城市场所。



在构建了以文化艺术为原点的逻辑之下,茑屋书店的中国首店及一系列新锐品牌的首个城市落脚点,都顺其自然地选择在了这里,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这里是一个有美术馆的开放园区;也因这样的生活打造,更多创意型的机构愿意把办公室设在这里,更多有个性的品牌店铺选择来这里开店。


就是这样不断生长的、未被定义的物理空间,逐渐成为了一处独特的,吸引一群人长期驻足的生活所在地和内容发生器。



“在构建建筑与商业功能之前,

先构筑生活与内容。”


探索4年中,天目里的文化商业逻辑,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深邃。




蟠龙天地

社区年龄:1岁+

距离上海市区:20km

在地的、真实的 Urban Retreat


△ 瑞安新天地商业总监 陈纯


很多人也许已经忘记,蟠龙天地前身的蟠龙镇,并不是一个知名的古镇景区。


在行政属性上,它都不能算历史保护单位,而是属于“城中村”改造项目,这里历经时代风霜,呈现的只有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从开发商瑞安拿地,经过多年的整体修复、改造,再到地产与商业内容的注入,在今天重现新生。



这个周期,又历经了十年。


当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再试图去理解“Urban Retreat”这一定位时,方才体会概念背后的深意,试图在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角落焕活新生,重建一个新社区。



今天,这个全上海首个亮相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已经是另一派景象。在业内,蟠龙天地还有一个“公园里的新天地”的称谓,但抛开定义看内里,市区的新天地,与非市中心的蟠龙天地,实则全然不同。


古镇的文化基因与天然的生态资源是它的底色,用商业把传统空间焕新,挖掘与传承历史文化,注入时代新内涵:露营、骑行、游船、赏花、夜游江南、公园野餐、各式户外运动、艺术文化内容…生活方式先行,然后再是商业。



在运营里,埋藏的支线有两条:


一条支线是城市微度假。短短一年里,它从客流、业界口碑、到社交媒体等各方面都获得了不俗的反馈。哪怕是知名的古镇景区,在今天同样面临迭代问题,倒是蟠龙天地的无心插柳,给了我们一个古镇焕新的新样板。而从客源画像来看,它的覆盖面已经突破了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另一条支线则是一部分的社区。其所在的青浦大虹桥板块,目前已经拥有30万的居住人口,一部分人是近几年刚刚购置房产入住,这个地域正形成不一样的社区氛围。而蟠龙天地23万方大的绿地公园,以及园区内的不少业态都在满足这方面人群的生活诉求。


如今,加速了瑞安将Urban Retreat当做全新的产品线,在上海另一端,同样是城中村改造的项目,也在同步进行中。


“建筑,

是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


以蟠龙天地为着眼点的Urban Retreat,让我们看到了微度假目的地的另一种可能。不同空间点位之间,因其不同的品牌表达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互动关系,进而让每一个到访者产生了深浅不一的记忆,最终成为口口相传的「分享涟漪」之中,色彩迥异的浪花。




麓湖CPI

社区年龄:2个月

距离成都市区:25km

大社区里生长出的小社区


△ 麓湖CPI项目负责人,战略研策总监 刘小晖


从开发到被誉为“神盘”的今天,麓湖已经走过了10年+的时间。这里已经拥有了上万户居民。最近这个超过32亩大的社区,长出了一座开业即火的小岛:CPI。


这块高低错落的小岛,最早是麓湖的别墅样板间集合岛,样板间功能结束后曾用于一小段时间的民宿,所以,CPI最早的全称为Chinoiserie Party Inn,意为「有中国艺术特色的民宿」


这样尺度宜人的岛屿竟并非永久存在,而是一个限时慢闪岛屿,慢闪的时间,是十年。



如何理解CPI建立的社区?


如果从开业时间来看,它与消费者、客群的关系还很浅层,毕竟仅仅开放几个月。但另一种社区关系,从这里有商业规划时就已经开始构建了:项目方与商户品牌之间的关系,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在独特的地势之上,品牌们「住」进了一座座各有特色却调性一致的独栋建筑里,建筑们彼此之间距离相近,无形中让这些本身很可能就相识的商户们成为了物理距离上的「邻居」。


大家相互串门,帮衬照应,共同建立新社区,人的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



“在有归属感的社区里,

找到美好的‘实感’”。


如果一切都以十年为期限的话,

那就意味着这座岛屿发生的一切都可以更具实验性、开放性和自由流动性。


而当下,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莫干·庾

社区年龄:一期刚竣工

距离上海:200km

正努力揭掉“单一度假消费”标签


△ urbaneer 都市工作群合伙人,莫干·庾街业态策划负责人 周正


本届瓶行字宙的主办地选择在德清县的莫干山。这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四个社区案例里,离城市最远的地方。


在听分享时,我才了解到,莫干山和上海的“度假关系”原来在100年前就已经建立了。近十几年,从第一代精品民宿开始至今,这里迎接的绝大多数都是从江浙沪其他城市来的短途旅客,来这里放松休憩,亲近自然。



但这些年来,整个莫干山一直有一个痛点:业态过于单一,只有精品民宿业,而这无法支撑整个莫干山更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有个有趣却现实的数据,莫干山能吸引住得起 3000元/晚的精品民宿的度假消费者,除了住宿外,他们却在莫干山其他地方花不掉300块。



近年,德清文旅决定启动新一轮莫干山发展计划,并着手打造包括「莫干·庾街」在内的全新一批公共与商业项目,期望以此项目为切入点,慢慢长出独属于在地的社区氛围。


当然,商业内容植入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要打造可持续的在地社区,上层建筑的设计更为重要,例如:可以吸引人才与机构的政策,更为系统的生活空间打造。



一个综合商业街区的力量怎么可能撑起整个镇的迭代?对于一个需要破茧而出的新社区来说,商业仅仅只是一部分而已。


它需要产业植入,需要良好的政策扶持去吸引大家来到这里,需要坚定未来要做怎样的社区,吸引什么样的人,如何让新移民和原住民融合而非各自为阵。



对于莫干山和莫干·庾街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践行,但我们还是看到了积极的一面。


目前,莫干·庾街一期已经完成,商业引入还在进行中,但已经落地了诸如瓶行宇宙这样的大型活动,让一部分人通过活动而来,并有机会看到这片与城市全然不同的新社区景象。



后记


在做这篇文章时,我向AI提出了一个一直让我困惑于心的问题:社区与社群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ta告诉我:


社区和社群都是人们基于某种共同点形成的社会群体,但它们在形成基础、交流方式、成员的联系紧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社群更多指的是基于共同兴趣、目标或活动而形成的群体,成员可能分散在各地,通过某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如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等)保持联系。


与之相比,社区的关系更为紧密,它依靠地域性,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一群人,他们共享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或利益,并经常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今天,对每个个体来说,购置一套房已然不是必要条件,社区已不存在独一性,但已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理想社区,也因此,共同经营社区,参与社区变得尤为重要。所以:


只要社区存在,就一定与在地有关,跟其能否有一定的可持续有关;一旦可持续的模式破灭,消亡的也许是与一群人的关系,以及与在地的关系。


最终,当每个空间(无论其是商业操盘还是自生长)都在强调自身在地性和内生性,我们就会不由想到一种在地身份认同,主动构建自己的社区,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丰富联结。


社区天然拥有在地性,

是因为我们共同建设了它;


而社区需要可持续,

因为这会是我们找到彼此情感联结的根源。





#商业地产系列解读

新天地 | 万科商置 | 大悦城 | 太古 | 凯德 | 华润 | 复星印力华贸华侨城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微领地 | 源点LiveLab | Kaledo | NOYA | 东原致新


#城市更新 

鸿寿坊 | 太古香港 | 中环街市 南阳共享际南湖天地Convet GardenHudson Yards


#内容营销/文化叙事

线下商业刊物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术馆品牌杂志印唰厂有意思报路易威登城市指南地产社媒 | 「疗愈」之书丨 新天地燃冉艺术季


#品牌/门店

素然Apple静安多抓鱼麦当劳Snow PeakShardaa大小咖啡宜家Aesop伊索泽田本家Alimentari瑞幸咖啡开心麻花始祖鸟teamLab茑屋书店永璞咖啡


#主编专栏

上海餐饮观察社商+社造市集观察露营行业观察「小生意」的故事公园式商业


#专题系列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