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策略的创意不是好客户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4-07-05

一、大创意还是广告的灵丹妙药吗?

“除非你的广告源自一个大创意,否则将如夜晚航行的船只,无人知晓。”

自大卫·奥格威这句颇为精巧的洞见问世而始,“大创意”的概念一直饱受广告界人士青睐,讨论经久不衰。

在上一个五年,社媒蓬勃发展的时期,行业内的广告公司非常注重提big idea,客户也非常买单。BIG IDEA ,出现在每一次广告公司提案的PPT中,所有的营销项目中,一定要有一个大创意。

创意出来了,项目基本就完成一大半了。剩下的工作充其量是让策略人员倒推策略,让创意逻辑表达更完整。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创意是有效,且极具冲击力的,一个巨大的ICON,能让更多人感到惊喜与新鲜,成为对品牌深刻记忆的重要节点。

不管是Nike还是Apple,亦或者过去的央视标王与现在的刷屏TVC,都能成为广告人明确的“作品”。一个大创意,能带动一个品牌的巨大成功,能让人记住很多年,名垂广告史。

现在,大创意越来越少了,很多极具成功的品牌,非常轰动的营销项目,甚至找不到具体的大创意。

比如最近小米SU7的上市营销,这是大家公认非常成功的营销项目,一场发布会卖掉一年的产能。但这次营销中,什么是大创意?没有记忆深刻的TVC,没有响亮的品牌口号,也没有知名创意大师参与。

有的是传播话题,社交谈资,是整个汽车圈与数码圈达人的争论,以及雷军真诚且轰动的发布会。当然,也有上亿预算的媒介投放,但没有大创意。

iPhone之后的Apple,似乎也没有再出现知名的广告。特斯拉几乎没有做过广告。很多知名品牌,成功的过程中,并没有大创意地参与。

好的创意人员之所以能好,大概率是定性方面没问题,能从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里提炼出沟通的内容物,能说到人心坎儿里的,角度是巧的,文字视觉都是美的。于是“定量”交给了策略,即保证“足够多”的人会喜欢这个创意并买单。

当然正确的顺序一定是策略先行先“定量”及找到这个大趋势洞察,再来输出创意,最后大投媒体。

而随着传播环境的迭代,大策略成为更重要的问题,而大创意则是逐渐内化,内化到产品,内化到品牌价值观,而不是外显在广告创意。

 

二、策略是主食,创意是配菜

很多的营销决策都在创意层面,创意的好坏非常主观,A觉得特别好,B可能觉得很一般,即便在消费者面前一个品牌创意的好坏仍然主观,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从创意的维度决策,很难评判好坏。

抽出两个关键词:创意、好坏。在这个层面就是很主观的决策,容错率很低,有可能做出适得其反的决策。

如果现在换两个关键词:策略、对错。策略与对错就变得相对理性与客观,容错率会更高。

策略的价值在于定方向。在策略的维度看创意,不决策好坏,只决策对错。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对的事情,好一点差一点都是正收益,决策的容错率就会更高。

策略定对错,然后在对的基础上定好坏

相对大型的项目,通常需要3-5家乙方共同完成,有传统广告与公关的部分,也有社交内容,跨界合作,KOL内容生产与传播,还有线下活动等等。

在复杂的协作体系中,如同没有统一的决策标准,你怎么让月薪3000的实习生与CMO的理解是一致的呢?

所以在复杂营销体系下,要靠策略决策,在策略标准内的可以尝试,不符合策略标准的统统不做。

只要策略方向对,创意都不会太差。

曾经经历过和看见的很多营销创意,都过于务虚。片子和品牌的割裂感太强,消费者的感受是广告值90分,产品只是60分,广告很好看,但是和品牌本身没关系。

在这次小米SU7上市传播中,完全没有大创意,先从零星的谍照开始,然后是技术发布会拉高预期,一直强调很贵很贵,让产品一直有话题被谈论。

然后发布会PPT也可以看做一个传播或者说服过程,持续强调物超所值,肯定不便宜,然后给出一个“赔钱”价格,引爆销售。整个过程持续时间长,热搜话题多,深度参与的汽车达人也多,整体传播策略清晰,精准地达到预期,这是典型的大策略引领传播营销,而非big idea引领的营销。

本质上,如今的传播环境已经不适合大创意的传播,没有中心化媒介,没有爆炸性效果,所有平台对商业化内容只开放商业化流量,难以形成广泛的自然传播。

所以,营销思路应该变一变:从大创意一招鲜的思路,迭代到大策略逻辑,定方向、立框架、填创意

即便你无法预测什么内容能火,仍然对即将出街的创意惴惴不安,但策略能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在做正确的事情,先做对,再做好

 

三、真正的大创意,还得是产品

现在做产品的甲方会忽略掉问题,大多数同行业的产品跟风雷同,产品毫无亮点和竞争力,尽管在短期内通过广告包装可以让人觉得有亮点特色,但这是很短期主义的东西。

品牌、营销、广告、传播,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大创意,就是产品

你看iPhone手机,特斯拉,大疆无人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产品上,产品本身具有颠覆性,所有人谈论的只是产品本身。

再看这几年iPhone的广告,至少中国区的广告文案,平平无奇的英文翻译,这样的烂创意也没能影响产品和品牌,说明产品大创意足够强壮。

当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做成颠覆世界的伟大产品,那么创意内化到产品的方法逻辑是什么?

第一,品牌价值观内化到产品。对于很多广告人来说,品牌价值观只存在于TVC里,跟甲方公司,跟产品关系不太大。

品牌价值观是一种品牌共识,但这种共识首先存在于创造品牌的组织共识。从1号位CEO到市场、研发、渠道、运营等所有部门的人,都认同一种品牌价值观,那么他们在创造产品,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功能、场景,都必须践行同样价值观,创造出一以贯之同样价值观的产品,然后吸引同样价值观的消费者。

第二,是产品基本盘要稳。也就是产品品质,使用场景,产品定位这些基础且重要的东西。践行品牌价值观,占领优势生态位,至少在竞争中不会比别人差,营销才可能锦上添花。

第三,是产品化大创意。将传播创意,将BIG IDEA 内置到产品中。不管是视觉、功能、差异化、特色化的东西,最直接地在产品中体现。

大创意内化到产品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更直接的表达,创意即产品,让创意离产品更近,更能带动销售转化;二是传播变得更容易,不必绞尽脑汁想大创意,只需将产品创意传播出去,让品牌被谈论

在品牌动销起量的前期,形成必要的“品牌心智”,做的就是一种最高效的“人”“货”连接效率

至于是拍大片还是赞助综艺抑或是种草直播做私域,都是用来达到这个“确定性”的工具,工具越多虽然使用难度高但给品牌的生长更强的一种韧性,同时“智慧组合不同工具”能实现的效率提升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在碎片化,算法化的社交环境中做大创意,无疑是在汽车时代押注千里马,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极大的运气,可能会成功一次,但做品牌不是买彩票。

我们并不质疑现在的创意水平,仍然有很多很好的内容,很好的创意,但遗憾的是生不逢时,缺乏大创意的传播环境了。大创意极度依赖中心化媒介,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少且集中,创意强悍加上媒介力度,会是很好的结合。现在,那个时代过去了。


当传播已经变得碎片化,话题化之后,产品仍然是集中的,是完整的,所以如果我们将大创意内化到产品中,创意仍然是完整的,所有碎片化的传播,最终还是会回到产品,而所有传播的起点,也将是产品。

以前的营销聚集所有的力量在一支TVC上,一个大创意上。现在,把所有力量都聚集在核心产品上,品牌价值观要内化到产品中,传播大创意要内置在产品上,然后营销的价值是把产品传播出去,体现出来。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