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描述一座城,我就先讲一道菜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4-08


 

要描述一座城市,你会想到什么?悠闲的、激烈的、冷漠中带一点深情的......

 

有个朋友会吃牛肉,在她眼里,每座城市都可以用一道牛肉菜来形容。

卤味醇厚、水煮热烈、豆豉青椒鲜美.......

但只有一种牛肉最好。

她家湖南妈妈做的广东牛肉。

 

“小时候有一阵嫌家里菜不好吃,妈就学广东人家做牛肉饼,结果根本成不了饼,糊烂成一锅牛肉酱,卖相着实诡异,我小心翼翼拈了一点,之后就大勺拌饭停不下来,吃到长大。”

幼时嘴上是嫌弃的,现在想来,有谁能做得出。

 

就像《料理鼠王》里苛刻的食评家,饱览天下美食,最终却被小小一盘蔬菜杂烩打败。原因如此简单:家乡的妈妈菜。

 

家乡再难回,想起食物也是温柔的。

 

爸爸把罩着扣肉的盖碗轻轻揭开,盐菜肉香就蹭地冒出来,他总是徒手端,好像从来不怕烫。

想起外公茶杯里开水冲开茶叶的水漩;????

想起不用上学的午后,被厨房酥肉下油锅的刺啦声炸醒,翻身继续睡;

想起夏夜用扇子扇凉面,一扇一扇。????

 

下面,是我们向朋友们征集来的舌尖故事:

 

 

 

01


在武汉,一整个城市一起 “过早”


@路瑞塔


热干面、热干粉、煎包、豆皮、炸油条、炸面窝……

武汉的早点小吃有共同点:做起来快,端着跑也不会洒。

 

早上大家都边赶路边吃东西,坐是不可能坐的,也不想坐,比较脏乱差,顶多给你个方凳让你放一下碗。

 

上中学的时候,早上常在公共汽车上吃热干面。

上车发现好多人都在吃……

 

到了长江二桥,看到我们班练长跑的体育生在路上跑步。

下车到学校,发现他长跑路上把热干面都吃完了,跑得真是快。

 

不管你是什么人,蹲在那吃都很正常。

鱼骨熬汤下米粉,放很多胡椒,泡一根油条,吃完以后热腾腾的。

穿高级羊绒大衣,或者开奔驰,大家都蹲在一起,非常平等。

 

早饭对武汉人是神圣的,不管你遇到什么扎心的事情,都能好好吃顿早点。

早饭时一定在聊闲话、抢位置,霍霍地往嘴里吸面,大声说话:

“今天这个面掸得蛮好”

“好辣,辣椒放多了”

“你要不要吃点这个?我再去买个豆浆?婆婆去买了菜没有?”

 

快节奏,火热吵杂,噪音大,这时候不适合任何脑力活动和思考深沉问题。

谈分手也要等一等。

吃完再说。

 


02


在陕西,一大勺猪油淋一碗蜇面

 

@白眼儿杨


小时候镇上每周五集会,都有一对老夫妻支了个摊在卖蜇面。

每周赶集买完东西,奶奶都急急忙忙带着我去来一碗。

一碗只卖几毛钱,奶奶很爱吃。

 

小屁孩不爱吃那种黑黑的面条,我就老要趁奶奶吃面的功夫溜去别的糖果摊。

但大多时候都会被奶奶拉回来摁在长板凳上。

 

镇上人少,大家互相都认识,奶奶和面摊婶婶总聊个没完。

总能从自己的身体聊到粮食收成,又聊到自家的闺女,导致我对蜇面的讨厌程度又加深一层。

 

没几年,我就被爸爸接去外地再没回去。

奶奶每次接我电话都哭,但那时我并没在意。

青少年有自己的矫情作文里写思乡心切,心里挂念的是隔壁班的同学。

 

一直到前年,爸爸一定要我回去一趟,让我看一眼奶奶。

回去以后,得知那对老夫妻的面摊早就不摆了,与奶奶没了联系。

 

那一次,回城的时候,我带着一份礼盒装的蜇面。

 

面是稍宽厚很筋道,没多少根就能装一碗。

猪油一定要多放,再狠狠浇上一大勺辣椒,葱花小酒解腻。

身边的外地的同学尝了一口,喊,这是什么神仙汤面啊!

 

 

 

03


在新疆,寻觅“根”的味道


@大龙


我们家在新疆,家人是从四川过来的。

我们一家三口不做饭,每天都去奶奶家吃饭。

 

奶奶包的肉粽里有绿豆沙,要费很多功夫。

绿豆洗净,烫好,剥豆皮,再把绿豆黄细细磨碎......

一次总要做太多,从端午节吃到六一儿童节。

 

后来奶奶做不了饭了,就再也吃不到那样的粽子了。

我曾跑到四川去找,四川的粽子也不是那个味啊?

 

但她留下了一本手写菜谱。

神奇的是里面还记满了每一天的天气。退休后,她总是早早起来,先是听写下天气,然后是跟着做菜节目做笔记。日复一日。

 

有一天,我爸拿起这本菜谱,要开始学做菜。

 

要说我爸的厨艺基础嘛......

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没人做早饭。

我爸兴致昂扬,说,“看我的!”

走进厨房忙活半天,端出来一个盘子:

两根削皮削得干干净净的黄瓜,和两瓣儿剥好的核桃。


“很营养的!很均衡!”

 

我爸现在每学会一种菜,都要打电话给我讲,

今天我学会做清蒸鱼啦!

今天我学会做糖醋排骨啦!

你什么时候回来吃呢?

 

 

 

04


在上海,一整年的软糯米香

@力子先森

 


又到了吃青团的季节了。

华东地区逢年过节好吃各种糯米点心,清明吃青团、上元吃元宵、过年吃年糕、立夏吃草头塌饼、重阳吃重阳糕、考中了吃定胜糕……

 

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因此吃汤圆不分时节。

 

第一次看爷爷做汤圆,是因为磕破了下巴。

不然平时小孩子根本没耐心看人做饭。

 

当时没有胶布,又不愿意用手托着纱布,就把纱布放在爷爷做汤圆的八仙桌上,然后下巴抵在纱布上面,接着桌子的力气。

一边哭,一边看着爷爷揉面团。

 

哭累了就饿了,那次我吃了十个汤圆(普通大人就能吃五个)。

 

爷爷是个勤奋的老实人,也有幸生在一个老实人会被重用的年代。

勤勤恳恳一生,一直没离开工作岗位。

 

直到后来吃了别的地方的汤圆,我终于吃出爷爷的汤圆的好来——

爷爷揉面从来不知道偷懒,所以他做的汤圆是特别软糯,又不粘牙的。

 

 

 

05


在成都,天寒地冻里闻串串香


@mia

 

我是北京人。

湖北的朋友说,我是她见过的北京人里最能吃辣的。

 

我原来也不会吃辣,都是上学的时候为了跟四川男朋友谈恋爱。

 

那时候每周都雷打不动的要翻墙出去吃串串。

2、3米的高墙,一开始,是他让我踩着他的腿,把我托上去;

到后来,我已经不需要帮忙,变成一个翻墙高手。

 

摊子是露天的,几毛钱一串。

冬天吃串串很幸福,天寒地冻的捧一碗,身上立马暖和起来了。

我喜欢吃肉,每次去都所有的肉都点一遍。

“老板,我要这个,这个,这个,都两份。

也不管他爱不爱吃。

 

我总是辣得一个劲的吸气,说不出话,

他就停下来拍我的背,

“喝水喝水,喝口水就不辣了。”

 

 

  

06


在宁波,看奶奶做笋干菜

 

@溪淘米


每年,宁波绍兴的农村人都会晒笋干菜。

 

虽然江南一直被称之为“鱼米之乡”,但是饥馑的记忆好像刻在所有人的骨子里。

生活再富庶,咸菜还是不能不做的。

 

小时候每次去奶奶那里,都会看到她从放着隔夜饭菜的柜子里,拿出一碗感觉放了很久的黑乎乎的咸菜。


这一幕一直留在我脑海里,导致我以前一直不太喜欢咸菜。

 

我对奶奶的心情其实很复杂,就跟我对腌制的食物一样。

 

在我很小的时候,她有点重男轻女。

后来随着我慢慢长大,上了好学校,每次回家她都会很响亮的叫她奶奶(她耳背),我慢慢成了她最疼的人。

 

到我工作了,她还是会不断地塞红包给我,钱都是她一分分省出来的。

 

奶奶经历过二战和饥荒,反复提起的,是年轻时候一个人挑着担子走了大半个月从这里走到上海去卖东西的经历。奶奶一生独立,即使到了这个岁数,也是坚持自己做饭,自己洗菜。不与子女过分亲近,一直是冷冷清清地生活着。

她还有一颗童心,到86岁还拿着钓竿去钓龙虾。

 

在我眼里,年迈的奶奶,其实就像是那些腌制而成的笋干菜,失去了自然的原汁原味,却在岁月里沉淀出了另一番味道。

 

现在,笋干菜成了我每次离开家都会带的一种食物。

想吃的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滚烫的开水泡一碗笋干菜汤,喝了之后会无比的舒畅。

 

 

07


在广州,汤治百病

@cc

 

在广东妈妈眼里,不听话的你,还不如一块叉烧。

好在,你再差也差不过你爸。

“你看你跟你爸一样”

 

但又没有什么事,不是一碗汤可以解决的。

 “感冒了?流鼻涕不?痛经了?妈妈给你熬个汤。”

在广东,永远不要惊讶汤里出现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有人懂配餐的酒,可我妈还懂得配菜的汤。

吃的辣菜够辣,可接下来一碗莲藕排骨汤入肚,藕汤总能化解掉八分辣味,窜出一丝难以言喻的辛香。不输鹅肝配甜白。

 

记得听人说过,煲汤所用的最珍贵的材料,也许不是任何一种食物,而是时间。

 

对了,我妈不是广东人,是嫁到广东来的。

有一年我要她做个家乡菜给我吃,她笑笑,说早都忘了。

 

 

08


在重庆,“最会做菜的那个人”

@HU

 

 

在重庆,女人常常是家里的灵魂,掌管财政大权的。

男的被我们叫“耙耳朵”。

灶台这样的兵家重地,自然也要把持在我妈手里。

 

小时候,家里过年饭桌旁总是挤得站不下人,单位来拜年的、住在家里两天不走的亲戚、来借个鬼片的邻居.......都能被我妈摁在桌上

 

她总是能一边锅里炒着菜、一边指挥着我爸端茶送水、一边陪客,往来厨房与客厅间,逗得每个人吃得舒服欢甜。

 

她记着每个人的喜好——小侄子喜欢吃海带,一定会有排骨炖海带;大伯喜欢喝酒,就一定要有两道凉;还不忘我爱吃的酸菜鱼.......

 

爸爸做个小清官,却有些老实木讷,我印象里有几次爸妈在屋里低声说话,爸爸低着头犯难,妈妈这时就说,“叫人来家里吃个饭。”

 

好像总是在吃饭间,烦恼都一点点解决掉了。

在外遇到再大的哭啼委屈,都不过回家一句:来,先吃饭。

 

对了,妈妈是摆面摊出身的,学只上到初中。

她从不肯教我做菜,一进厨房就要被赶出来。

 

但她一定没想到我现在有多会做饭。

像是无师自通般,独自生活后,我很快摸熟了我妈的手艺。

来我家吃饭的人越来越多。


我也慢慢成了聚会上最会做菜的那个人。

 

 


不少人尝试着复刻一种家传菜,却总是差一点。

后来才明白,每一样菜,都融着一个人的经历,离了那个人,味道就没有了。

 

但它总有办法以另一种方式传承。

在日本,人们打开便当盒,拿起筷子时说的“itadakimasu”,这句话一般译成“我开动了”,而其原意是“我从您那里领受'生命'了”。


认真做饭的人和认真吃饭的人的真诚与爱,就是启动新的味觉记忆的篇章。

 

2019年可口可乐城市罐, 把各个城市的美食记忆记录了下来。

  

 

“玲珑上海”的薄皮蟹粉小笼,“大气北京”里热腾腾的羊肉涮锅,“绵绵杭州”的桂花糖藕,“火辣长沙”的香辣口味虾......


这些美妙的食物记忆,都被融入了此次可口可乐城市罐的设计之中????。



美国有一句谚语,“穷人喝啤酒,百万富翁喝香槟,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喝汽水。”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乡村还是城市,可口可乐总是那一个冲破差异,在不同文化传统里通用的一种味觉语言。

 

应着这次可口可乐城市罐的主题,“寻味城市,畅爽如一”,手中的那瓶可口可乐,就是走到哪里都不变的味道。

 

你会选择买上一罐家乡的城市罐,还是买一罐现在所在的城市?

 

天气渐暖,出门寻味吧~


微信图片_20190408150228.jpg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