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周,我所经历的 Placemaking
香港的 Placemaking,我们学不会,也暂时不用学。
撰文丨锐裘、丁猫
编辑 | 锐裘
我们总习惯于对眼前事物做出快速推断,但这样的论断可能会丢失背后更重要的信息和本质。
就像很多人去外地做商业考察时,大部分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新”,当发现考察的对象“不新”时,就会立马大大降低对它的兴趣,并做出“没啥可看”的评价,转而去其他地方找寻心中的“新样本”——不少朋友对香港的评价,就是如此。
当然,我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以在上个月组织的香港游学为例,一开始听到当地的朋友在讲述“我们在做的 Placemaking”时,我也不禁在想,这词我熟啊,我在上海的很多客户们总在频繁地提到它,就是场景设计嘛。
但深入一聊,便会发现无论是语境,还是具体案例的描绘,都几乎完全不一样,香港朋友口中的 Placemaking,并非基于物理空间的场景打造,是深耕于一个地方的营造,包括旧空间修复后的使用性,如何梳理出为当下及未来社区可用的新制度,当然还包括更重要的,社区和居民关系的关系重建。
是的,和过去的黄金时代相比,现在的香港人几乎都达成了某种共识:“经济不会再好过以前”,商业增长也确实不及上海这么“卷”,也正因此,让他们更有机会去对每一个物理空间的营造,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做深入探寻。
RQ旗下《城市有意思》已上线了最新一期节目,欢迎移步收听
南丰纱厂,
深入人心的地方商业
过去一年里,南丰纱厂一直是内地商业人去香港考察行程里必打卡的一站,也因为它,此前一直不怎么出现在游客攻略里,离市中心颇有距离的荃湾,终于被更多人看见。
南丰纱厂背后的操盘者南丰集团,在上海地产投资行径是比较低调的,其中较为知名的项目,是位于天山商圈的虹桥南丰城,也是上海最早定位做品质社区的商业项目,到目前为止依然践行着这一路线,例如持续围绕“如何服务周边居民和租户”做内循环的CRM系统。而“服务社区”的理念在香港南丰纱厂身上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关于南丰纱厂的深度解读,业内已经有不少非常优秀的解读,RQ 旗下的播客《城市有意思》也曾有一期节目专门讲述它,可移步这里收听。
• 本已习以为常的“宠物友好”
作为香港首个宠物友好商场,访客走进南丰纱厂的室内就能真切感受到“含宠量”极高,这里设有专门的宠物培训中心,每逢周末会看到很多家长带着毛孩子来上课,也有专门服务于宠物家庭的零售店铺,涵盖了宠物的衣食住行娱等方方面面。
户外街区和商业内部,宠物都能自由下地行走,不需要坐宠物车,不限制宠物肩高,不会对大型犬 say no,对牵引绳长没有苛刻要求。商场内的每家餐厅都允许毛孩子上座,个别餐厅还提供了宠物专属鲜食,构成了人宠共同进食的画面。
从开业至今的 5 年多时间里,南丰纱厂除了在零售和餐饮业态方面强化宠物友好,也在常规的活动中增加了人宠一起参与的互动体验,比如人狗瑜伽工作坊或者运动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亲子感情。香港本地市民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用这些看得见的微小设施和体验,真正营造了爱宠家庭的社群氛围。
当然,真正的宠物友好的前提,还有公民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和相关制度的约束。
在香港,领养一只狗需要通过很多考试和资质认证,所以一个有良好氛围的商业型公共空间,提供宠物友好设施,本身也并非空间方的一方任务,而是多方共同需要维系和共建的过程(关于宠物友好的城市空间,播客亦有相关节目,感兴趣的朋友移步此处收听)
• 另一个习以为常的“自营空间”和“社群”
一个社区商业如何打造自己的“社群”?
南丰纱厂的解决思路是利用公司的文化基因——面纱。这也是南丰纱厂最内核的定位,这不仅是一个服务周边的社区商业,更是一个企业重新焕新发家产业,并以此作为与更年轻群体的对话桥梁。
在南丰纱厂内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自营 IP「CHAT六厂」,它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内容发生器,一方面承担着南丰纱厂文化空间和内容活动的功能,但另一面,它正在通过“面纱”让自己从荃湾的这栋物理空间走出去,来到九龙、港岛,甚至去到深圳,去和更多当代面纱产业链里相关的年轻机构、品牌合作,用平等的姿态,而非开发商、地主的姿态和当下的这些青年机构做连接。
这些南丰纱厂的社区商业打造的路径,形式上看起来并不新,但从表及里,我们能看到的是更深层次的对社区的理解,对社群的理解,更是对“对自己为什么要做宠物友好社区”经过深度剖析和铺排后的全方面运营。
蓝屋,
让古建真正“活”起来
位于湾仔的蓝屋建筑群是最近几年颇受内地游客欢迎的新旅游目的地。它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在于其夺人眼球的外观——全蓝色油漆漆刷的外立面下,保留了香港六十年代唐楼典型的实用主义风格。
在它不远处还有另两座同样用黄色、橙色油漆砌成的“黄屋”、“橙屋”,这三栋建筑及街道部分底商联合在一起,就被称为“蓝屋建筑群”。
而这个新晋地标的另一面,是过去 10 多年更让人感慨的“活化之路”,它并非仅仅是一个景观化的历史活化经典,而是一栋真正由“新居民”共同营造的、具有新生命力的共居空间。
蓝屋建筑群见证了 20 世纪早期的城市发展和居住变迁的模式,它在湾仔已有 100 多年历史,曾经是典型的“香港 72 家房客”写照,后在 2003 年前后计划拆除,但因其过去的邻居故事太过丰富,街坊不舍得这样的标志建筑在社区消失,于是项目背后的运营方圣雅各福群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坊、街头访谈等,为居民争取更多权益,力图将其保留。
幸运的是,经过多方努力,政府在2007 年决定“留屋留人”,蓝屋最终被保留下来并重新进行改造。
随后,「WE 哗蓝屋」计划被推出,并将一个名为「好邻居计划 Good Neighbour Scheme」的 Co-living 共居方式,作为建筑活化工程完毕的后续更可持续的运营方式,招募新的邻居,传承原来旧蓝屋里的共居模式。
关于「好邻居计划」,你可以在官网看到非常详尽的介绍,包括这个计划的信念和目标,好邻居的权责,以及申请方法和资格等等。
在拜访蓝屋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好邻居计划推行的细节。例如租户需要通过严格的面试才能称为“邻居”,并支付与周边同等价位甚至更高一些的租金。而面试考核的重要标准,便是看面试者是否愿意在入住后用自己的技能、能力为蓝屋社区提供营造支持。
所以,蓝屋日常的不少社群活动,一些有意思的空间修复,包括搭建的蓝屋环保生活系统,都是由这些新入住的好邻居们共同协作完成的。
而同时运营方也在保护和支持邻居们的生活,为避免更多游客打卡参观,蓝屋二楼以上的居住空间谢绝外人进入,并在蓝屋、黄屋每层增加了过道、在不同楼宇间加建电梯,让居住者们能有更多机会在楼道和公共空间互动,真正实现了无障碍交流。
如今,原有的华佗医馆依然开放社区服务,蓝屋一楼开辟了“香港故事馆”,在它的隔壁,是莲子丽姐素食馆,由经营中式素食店二十载的丽姐为湾仔街坊邻居带来健康美味素食。
在「好邻居计划」的推动之下,目前蓝屋的运营已经做到了收支平衡,尽管这是一项公益组织运营推动的社区营造项目,但财务上的跑通也证明了社区公益的可行性。
眼下,内地各个城市都在推出「保障租赁房」的政策,用更具有性价比的租房单位为本地年轻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案例都还停留在房屋开发阶段,而更为长期的社区与地方运营好案例还鲜有看到,尤其是这样自下而上的,实践并推广参与式的决策机制,蓝屋及好邻居计划,不失为一个内地长租公寓在思考 Co-Living 模式时可参考的样本。
香港的 Placemaking
我们学不会,也暂时不用学
这两个案例仅仅是我们在港期间看到的无数地方营造的小小切面。从形式上和概念上看,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但深入内核,才发现背后的运营团队对每一个小点花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打磨,也正因这样沉下心来的推敲,才会让“宠物友好”、“社区共建”、“友好共居”没有只停留于表面和概念。
这些点合起来,便是我的这些香港朋友口中所说的“Placemaking”。写下这些文字,并不是为了赞扬对方的营造土壤有多好,我们有赶紧学。
这根本不现实。
一套 Placemaking 的方法,香港和内地的使用语境,切入角度,完全不一样,从表及里,这个差异的缘由不是单一维度,而是整个社会系统性的差异。
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内地是全球为少数仍在增长的国家,上海又是经济中心,哪怕当下经济出现拐点,大部分企业依然相信增长论,为增速做出努力;而反观香港,“经济放缓”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这也是香港与东京的每一方都在安心做地方营造的前提。
“增长论”也导致了目前一线城市商业的“卷出花”,上海目前每年仍有两位数的新商业入市,“卷”成了是一种常态,加之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装置是否吸睛、场景是否出片、流量数据等等成为考量一场活动是否达标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所有人都身处一个风浪之间,谁都不愿意落下,不敢放慢脚步。
除了卷,两地的地产对土地的持有也不一样,这也是限制地产做深入营造的本质。核心在于土地拥有的周期与市场,南丰集团拥有荃湾这块土地的时间超过了 70 年,我们曾经反复提及的太古集团的港岛东地区,拥有相关物业时长更是长达了 150 年,长周期的自持物业也促使了发展商们愿意重运营,推动社区营造;而内地的地产发展才 30 年而已,更多的物业持有时间仅仅只有 5-10 年。
太古地产对港岛东50年的深耕
推动地方营造当然不能单靠开发商一方,还有个体意识。
以上文提到的宠物友好举例,我们看到香港的养宠人带着矿泉水瓶遛狗是常识,狗狗尿尿留下痕迹,主人会立刻冲洗掉;而大部分的狗狗也经过了系统培训,知道公共空间如何控制好自己;
与之形成对比的,我曾亲眼看到在上海某个宠物友好的商场,年轻养宠人把狗放在餐桌上,对狗吼叫置之不理。而这些个体行为最终买单的是物业方,行为过激也许会造成这家商场以后都不能再“宠物友好”。
学会做一个有公民意识的成年人,这也许是我们进入“营造”的首要功课。
但我依然相信“地方营造”将会在未来出现在上海,并成为一部分地区、社区用来完成新一代社区可持续运营的重要方法。香港的城市更新从 80 年代至今,已经经历了 3-4 轮,从用“喜帖街”对城市士绅化的斥责,到今天蓝屋的推出,这个全民参与的营造运动,前后经历了 40 年。
今天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才刚刚开始。真正为生活、居民关系而建的更新,自下而上的营造,也许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大部分市民的共识。
写在最后:
上个月,我们和大鱼营造共同策划的为期 5 天的「香港游学」顺利完成了。这是我们两方第二次共创游学(上一站是东京)。
游学真的是一件累却满足的事情,加上此趟行程是在一个几乎 0 障碍交流的地区,而在当地拜访的每一位机构、成员大家的诚意和热情,让我们感受的体悟,都远高于所谓的“行业交流”,不少团友也因此对这里产生了新的认识,重新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和这里的人。
我们在过去的一周,分别上线了一期播客,一场线下分享会,以及这篇文章,为这次行程画上句号。此篇内容,为我在上周六游学分享会里的一段小章节,有朋友说值得扩展成一篇文章,那就把这部分内容,以文字的形式,送给大家。
当然,再多的回顾内容都无法完全把行程里的所有收获与感受全部呈现,未来如有机会的话,我们也会再次发出邀请,联结更多对“地方营造”感兴趣的新朋友,一起看见,一起探索,为未来理想生活,创造不同的可能。
文章中提到的三期《城市有意思》播客节目,可移步小宇宙收听:
· new 从深水埗到铜锣湾,香港人如何续写地方故事
#商业地产系列解读
新天地 | 万科商置 | 大悦城 | 太古 | 凯德 | 华润 | 复星丨印力丨华贸丨华侨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领地 | 源点LiveLab | Kaledo | NOYA | 东原致新丨HAI550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鸿寿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环街市丨南阳共享际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内容营销/文化叙事
线下商业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术馆丨品牌杂志丨印唰厂有意思报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产社媒 | 「疗愈」之书丨 新天地燃冉艺术季
#品牌/门店
素然丨Apple静安丨多抓鱼丨麦当劳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泽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开心麻花丨始祖鸟丨teamLab丨茑屋书店丨永璞咖啡
#主编专栏
上海餐饮观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观察丨露营行业观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园式商业
#专题系列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