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导演Mika:拍出生活感的秘诀,是乘兴而来,尽兴而活

举报 2024-08-29

700x700-1.jpg

采访&撰文:Sylvia、小野

成为导演这件事,对Mika来说有点儿“玄学”。

大学时Mika去日本旅行,买了一个许愿达摩。当时,Mika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管理学和英语,业余整天泡在音乐剧社团里。擅长活在当下,对未来没有想法的Mika,却鬼使神差地在达摩上写下三个字:

当导演

几年后,Mika真的成为了一名广告导演,而她的作品也早已被大家熟识:

从饿了么《建议冬至放一天假》《这杯我请》,到伊利《伊笑过龙年》《热爱如故,美丽常新》,还有东阿阿胶《因为我是你,所以我爱你》,欧派《留守房间》……

1724309100114404.jpg

Mika曾打趣说,自己是一个Vlog型导演。非科班出身的她,不擅拍精致构图,更喜欢捕捉生活里的细微末节,创造令人舒适、感动的氛围。

在合作过的代理商眼中,Mika的优势不止如此:

意类说,Mika能够用拍摄寻找答案,为影片创造独有的气质;
凡人广告评价她,很有sense、高品质输出的「女铁人」;
胜加说,Mika是最会拍孩子的导演;
天与空说,Mika永远在拍人,而不只是演员,她总能抓住最真的那一面。
……

小趣味,生活味,共鸣感,是Mika作品的特质,也是当下广告行业偏好的风格。过去的广告,描绘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今天的广告,用真实感打动人心。

而如何把真实的生活细节,编织成大家感同身受的广告片?

这是一门手艺,也像一种玄学,而Mika似乎深谙此道。于是,我们约到Mika,谈谈广告中的生活感,从而何来。


从左到右依次是:Mika(抱着大脸怪)、(随地大小躺的球球)、Sylvia、小野


一、做导演,是一件残忍的事

Mika的事业运,好得令人羡慕。

初入广告行业,抓住了「黄金时代」的尾巴。那是2013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彼时,大广告、大投放仍是行业主流,外国导演及制作团队是品牌的偏好。非科班出身的Mika,凭借一口流利的外语,以及一颗不愿循规蹈矩的心,误打误撞进入了广告行业。

最初,Mika做副导,也做监制,与国内外各大导演合作,还制作出爆款《老杜》;后来,Mika成为导演,第二部作品就一炮而红。

从副导到监制,再到导演,这是一条话语权不断提升的职业进阶之路,但在Mika看来,这条路上有着超乎寻常的残忍与挑战。

数英:你是怎么进入广告行业的?

Mika:这件事有点“玄”。我在上海外国语读大学时,经常泡在上外All That Musical的音乐剧社。毕业后,本来有一份稳定的电视台工作,但我不喜欢朝九晚五就辞职了,开始带国外剧团在中国巡演。

后来,我机缘巧合加入了一个外国人投资的音乐剧团队,音乐剧排练完后,老板又想把它翻拍为电影,找来很多影视、广告行业的人。

借这个机会,我接触到很多广告行业的从业者。我很擅长跟不同的人沟通,就有人说,我很适合做广告,我就想试试看,然后误打误撞入行了,最开始做副导,后来也做监制,再后来就做导演了。

数英:有人说你曾经是「广告行业最好的副导」,你怎么看?

Mika:不敢说最好,违反广告法,哈哈。可能我不是科班出身,总想做得比别人多一些。

我一开始与很多外国导演合作,做双语副导。为了方便沟通,我会一个个研究器材,记住它们的中英文,还学习使用方法,协助导演拍摄,包括根据片子的气质去找感觉比较对的参考,拍摄场地等等,这些基本上都不是大部分副导会做的事情。

现在回看,我才发现自己一直在用导演的思路解决问题。比如,有时候找演员,我不会只找常用的广告演员,我会根据导演需求,寻找符合特质的素人,让呈现效果更自然,更真实。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做导演之后仍然会这样选角。

数英:你在做监制时,制作了《老杜》,这部广告片是近年当之无愧的爆款,它对你有哪些影响?

Mika:《老杜》筹备了两年之久,我们都很喜欢这个脚本,一心想把它拍好。我帮导演找群演,连片子露脸一瞬间的群演都是从几百份的资料里逐一挑选试戏而来,每一个演员以及服装道具,都是精心筛选的,导演也很喜欢。

其中有一场戏,我印象很深。89岁高龄的牛犇老师扒着墙头,向里望,又藏起来,表达“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1724303946570982.png

片场的墙很高,牛犇老师站在梯子上,又要压着身子,虽然腿脚不便,但一直坚持配合。当时,我和副导两个人就在下面扶着,一边哭一边喊开机。

《老杜》的片场,大家都经常哭成一片,一是因为脚本很好;二是因为片场所有人都像卯着一股劲,要把这部作品拍好。《老杜》的演员平均年龄70多岁,他们也跟着我们一起熬夜,没有什么怨言。

不过,对导演来说,当团队付出百分百心血时,他会承担更大的压力。当时丁导和我说,他不敢去看现场牛老师在大热天里面蹲着的残酷场面,但又不得不这样拍。那是我作为监制,第一次从一种精神层面上理解导演的这份职业。

看到那么多人为了作品辛苦付出、加班熬夜时,坚持自我变成了一件残忍的事。


二、用成为,去回答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残忍”的导演?

还没想清楚这个问题,Mika就以导演的身份接到了第一支片子。

在毕业季,Mika为夸克拍摄短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部短片的最后一句文案是:用成为,去回答。这六个字,为Mika的导演生涯写下注脚。尽管,当时的Mika并不知道。

数英:听说拍完第一支片子后,你又回去做监制了。

Mika:拍完第一支片子后,我真正意识到,导演和监制完全是两码事。我做监制时,可以掌控全场,但一开始做导演时,却做不到。

监制需要的是实现别人的想法,但导演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某种程度上做导演是一件残忍的事,我更想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做副导、做监制。

数英:后来是什么原因又重做广告导演?

Mika:完全是临危受命。当时,饿了么想在上海解封当日上线一条短片,制作周期只有6天,很多导演又被封在家里,我恰好在外地,合作过很多次的Achill制片人就跟品牌说,找Mika,只有她能拍。

我是一个只要别人需要我,我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好的人。从拍摄、到后期,以及上线,六天之内,我全部搞定了。

数英:相当于,你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了。这支片子当时特别火,很多人都说这首歌唱出大家的心声。

Mika:最初的brief里,没有提到广告歌,只是说要在上海解封之际,告诉大家饿了么回来了。但我很担心,如果郑重其事地号召大家吃外卖,会太过严肃,还很可能会被骂。

那时,网上有位很火的沪语歌手Chris,我就想到可以用广告歌,让短片轻松快活起来。而且一半上海话,一半普通话,既有地区针对性,也对其他城市适用。

这支片子上线后,我开始陆续收到广告脚本,算是我导演之路真正的开始。

数英:你会很在意观众的感受和评论吗?

Mika:会的。经常在数英上看评论,看到差评也会在意。我始终觉得广告是面向大众的,我想要拍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的内容。

比如,拍摄美团《关于休息这件小事》时,一开始定的脚本是吴磊在酒店休息,我觉得如果只看到明星在酒店度假,很难让大家体验到什么是“好的休息”,后来就与团队沟通,换成了户外的场景来开篇,就会给人感觉更加舒适、亲切。

数英:我们发现,你的作品总是很轻松愉悦,是不是找到了一种“不残忍”的工作方式?

Mika:我之前和很多人一样,对导演的印象是,在片场会很凶,有时还会带一点压迫感。这种方式,大多时候都很有效,能让导演掌控全场,高效推动项目。

但是这不适合我。我一开始也想装得凶一点,有次早上开机,听到有人打呼噜,我心想终于找到机会。于是,我就是拿出气势大吼:大早上!是谁在片场睡觉!结果,场务悄悄告诉我,是制片人。

没想到,第一次发火就把老板吵了一顿。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在片场发过脾气。

Mika个人简介:一个不生气的导演
1724303870530923.png

数英:如果遇到矛盾,你会怎么解决?

Mika:在创作中,有些矛盾是必要的,只是不一定要用强势的方式解决。我有自己的坚持,也会尽量照顾到其他人的想法,拿出最优解。

比如,《伊笑过龙年》中有个镜头是女主穿越到春节年夜饭桌前,周围是一大家人。摄影师想要用一个三段式的定焦镜头,但我觉得无法体现出无厘头的感觉,想改为推拉镜头。

但问题是,推拉镜头下,女主在画面中心,背景就无法对称。摄影师坚持认为,构图不对称,画面就不好看。我们没有给演员换到对称的背景下重拍(因为已经拍了好多别的镜头啦),不过我觉得,不对称也挺可爱的嘛,反正年夜饭桌上,长辈坐房子的正中间也很真实。

1724643307263963.png

我们两个为此讨论了到凌晨四点钟。第二天,去片场的路上,回想起凌晨的对话,我就哭了,因为感动。他是一位非常专业的摄影师,对待作品有一颗赤诚之心,才会那么坚持。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感动。

数英:如果是和客户产生分歧呢?

Mika:几乎没有过,我都会把客户的需求放在最前。通常,客户会给予导演一些发挥的空间,我也遇到过一些要求非常精细的项目,这是一种挑战,但有追求的创作者,总会找到表达的空间。


三、生活感的秘诀是,真诚以待

在饿了么《唱给上海的厨房》后,Mika陆续拍摄了更多作品。

从纪录片式共鸣情感的《留守房间》,到生动刻画职场的饿了么《这杯我请》,以及描摹女性共鸣的东阿阿胶《因为我是你,所以我爱你》。

细腻又鲜活的生活感,成为Mika身上的创作标签。在问及创作方法时,Mika想了很久说:“大概是真诚吧。”

真诚,向来是创作者的必杀技,但如何凭真诚获得生活感?细究下来,Mika所说的真诚,原来是一份守拙觅巧的认真和努力。

数英:你的很多镜头都很有生活感,有什么特别的拍摄方法吗?

Mika:我常说自己像Vlog导演,拍片子没有什么框架限制,有些生活化的镜头,换做其他导演,可能会觉得不够有美感,但在我看来,只要贴合真实的情绪氛围,我都愿意让它进入片子中。

有时拍广告片需要真实素材,我会去小红书、抖音,甚至朋友圈去翻,花精力去寻找合适的。

比如,凯迪拉克情人节项目,要找很多旧的结婚影像,当时在抖音上看到一对情侣的零几年的结婚录影,用凯迪拉克作为婚车。

抖音上看中的素材

1724657256184838.jpg1724657256783689.jpg

我特别喜欢,疯狂发私信请求授权素材,持续发了半年,在项目进行到后期制作时,她终于回复了我。现在翻看记录,我都觉得自己是不是疯了。

为了好素材锲而不舍的导演——要么打动对方,要么被对方打,好在是前者

1724661164218069.png

监制胡小宝同学也贡献出了姑姑(左)、爸爸和妈妈(右)当年的压箱底照片

1724657686898684.png

数英:所以,生活感不一定源于自己的生活,可能是其他人的生活。那除了网上冲浪找素材,你还有哪些小技巧?

Mika:选角上,我的原则是能找素人,尽量找素人。

拍摄欧派《留守房间》时,就用了很多时间找素人。这个项目的背景是,很多儿女离家多年,父母仍为他们保留房间,我们想以纪录片的方式,探索背后的原因,呈现家庭情感的羁绊。

项目前期我们四处找人,面试了50多组,最后确认三组家庭。为了深入了解每个家庭,我们进行了很多采访,又在摄影棚一比一重建留守房间。

1724643487327405.jpg1724643488215340.jpg

我记得,其中有个女孩,是出嫁后离开家,她走进房间时,用手摩挲贴在床头的喜字时说:我房间里的喜字特别新,妈妈每天都会帮我擦。(说到这里,Mika的泪水也开始打转)

我是一个没有太多生活的人,除了工作就是宅在家里,但我很享受工作的过程,尤其是认识各种有趣的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始终是我做广告时,感到最珍贵的。

数英:用纪录片拍摄素人会有生活感。但让素人出演,会不会风险比较大?

Mika:我会四处“海选”,找到和广告脚本里人物气质相仿的素人。我经常拉周围身边的朋友客串,甚至在大街上跟路人搭讪,问他们要不要来拍广告。

(数英:你一定是个E人吧!)
(Mika:其实是INFP小蝴蝶……)

在拍饿了么《这杯我请》时,我想拍出一个氛围很好的小广告公司感觉,就在小红书上联系到一家设计品牌,把他们工作室搬来了片场。

片子里的设计师,就是这家公司的设计师,有一个镜头是大家围在一起夸他,他觉得太害羞了,忍不住捂脸。我说,这样才对!

1724303898342626.png

我在拍摄时,很少让画面里的演员只做一件事,那样不真实。比如,《这杯我请》里有个演员接奶茶,我会让她从头开始,自然流畅地完成。我不会为了让演员配合我运镜,机械地做事。 

饿了么
3秒的镜头隐藏很多细节:
女孩和同事聊天 - 听到外卖小哥喊 - 举手转身 - 跑过去 - 回头说“这杯我请” - 转身接外卖
其他演员:同步转头 - 看女孩跑过去 - 喝彩(甚至镜头前的演员还有自己的小动作)

数英:你也和很多明星合作过,如何拍明星也能接地气?

Mika:很多明星广告片,会用精致的棚内拍摄,我会尽量与客户沟通,几方一起说服艺人团队可以尝试走出摄影棚,尝试不一样的风格。

比如,《建议冬至放一天假》项目,要拍许知远老师,大家第一时间就想到要拍北京的民宿或者弄堂,我担心这样拍会变得像《十三邀》,后来我们定下来在天津拍摄,许老师也同意了,特意从北京来到天津。

开机前天气很阴沉,我们当时开玩笑,如果下雪就好了。结果第二天醒来,地面上已经积了厚厚的雪,整个氛围特别好。

我们拍了很多室外场景,像天津的海鸥、轮渡,还有当时很火的天津大爷跳水,很像下饺子,许知远老师拍的也很开心,边走边吃饺子。

1724643523802602.jpg1724643604321212.png

户外拍摄,常常有天气因素,或者其他不可抗力,让项目很难进行,但我好像总是很幸运,会遇到好天气。

拍摄美团酒店《关于休息这件小事》也是如此,拍摄前天气预报有暴雨,没想到开机时,不仅天晴了,而且暴雨打落的树叶,铺满了森林的小路,河道的石头一夜之间长出绿色的苔藓,是可遇不可求的美景。

《关于休息这件小事》motion board

数英:无论是生活感、氛围感还是情绪,都很难说清道明,你通常怎么跟客户去解释?

Mika:不解释,哈哈。做导演要么引领一种风格,要么就是别人接受你的风格。

其实,在我之前很少有导演把广告拍出vlog一样的生活感,但现在这种风格又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很多年轻导演都在这么拍,现在我也在尝试突破自己,学习新事物。

比如,东阿阿胶的《因为我是你,所以我爱你》中,我研究了很长时间的转场,不只是细节和氛围,也试图在视听形式上,表达女性之间的情感共鸣。

我想要的是,大家评论这支片子「很Mika」,而不只是这个作品很好。


四、不乖,世界更大

「很Mika」是一种什么风格?

Mika没想好,但她清楚:一定不只是生活感。生活感,更像是时代的选择。Mika提到,她拍摄的第一支广告片,在当时没有太多关注,这两年,却被频繁提及。

在追求大广告的年代,生活感并不讨巧;当时代推崇真实诚恳的表达时,这些内容又重新被打捞起来,成为代表作。

与时代共存,但不要成为它的产物。Mika懂得这个道理,她曾乘风而上,成为时代选中的幸运儿。但总有一天风浪会平息,而她还要继续向前。

最近,Mika为Babycare拍摄品牌片《不乖世界更大》。

短片里,有从摄影棚走到街道上的大明星梅耶·马斯克 MayeMusk,也有Mika满世界寻找到的素人演员。

方法还是这些,观感却大不相同。Mika在悄然蜕变。

数英:你为Babycare拍摄的品牌周年片,与此前很不一样,有很生活化的一面,但好像又多了些什么,是在尝试走出舒适区吗?

Mika:Babycare的项目虽然是在拍孩子,但表达的是一种自由反叛的精神,太日常就会失去那股劲儿,我在许多镜头里都加入了一些巧思,让孩子们像运动比赛一样去表演,你看,这次画面是不是一下就高级起来了,哈哈。

其实,我觉得好像每个导演都有这样的困扰,明明在某个领域拍得很好,但他们还是要试试别的风格,真正的创作者,很难一直自我重复。

可能,创作也需要一点反叛精神。

数英:现在还会觉得,做导演是一件残忍的事吗?

Mika:世界在变化,很多事情不一样了。现在的片场都会有很多女孩子,我们在一起玩也挺“疯”的。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副导还特意跟我说,跟你拍片真实太幸福了,没有压迫感,大家开开心心工作,这才是适合我的工作方式。

数英: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又会照顾他人感受,这是女性导演独有的特质吗?

Mika:不一定,有很多女性导演是很强势的性格,我觉得不该用性别作为标签,至于你说的……或许就是「很Mika」的特质吧。


最后

Mika养了两只猫,一只叫大脸怪,一只叫球球。

Mika说,球球是她逛猫展时,看到卖家剩下的一只猫,如果她不带走就会被卖家处理掉,Mika不忍心,就把球球带回家了,尽管她当时并不需要第二只猫。

Mika的家庭成员——大脸怪(左)和球球(右)

1724655000687800.png

这样感性的Mika,在和我们聊到过去的经历时,数次眼眶变红,但又很快哈哈大笑。Mika说,她是一个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的人,不会把情绪留到第二天,她更在乎当下能否尽兴。

所以,当我们问及未来职业规划,不出意料地得到一个「没有太多想法」的答案。

不过,她说,导演愿望实现后,她还是特地去还了愿,买了一个更大的达摩,许下一个更大的愿望:

当大导演

至于什么样的大导演,Mika的回答是:尽兴就好。

每次拍摄总以欢呼雀跃的“杀青啦”结束
但Mika的导演之路,还远远「未杀青」

(完)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