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影海报看中国设计的廉价感,审美缺失谁来背锅?

举报 2019-04-16


 by Behance@Sr. Papá Chango

原标题:设计廉价感悖论:消费审美力与设计话语权

如果可以重来的话,北影官方放出的海报提前两天、又或者推后两天,大概都不会像现在这样“丑态毕露”;尤其是和3月中旬黄海创作的上海电影节海报比起来,简直“相形见绌”。大概是我们还生活在《流浪地球》带来的幻想之中:中国的电影工业只要肯下苦功夫、只要不勾搭流量明星其实还有希望的这个时候出现的上海电影节海报虽然只是一鳞半爪,但好歹也没有让人失望。可是这早不出现、晚不出现,一出现就伴随着“招黑气质”的北影海报真的让人有一种“幻灭感”:就像是满汉全席上突然出现了半只苍蝇,让人“不吐不快”。当然,关于“中国设计”的话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少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前文:
中华田园审美主义的冰与火之歌:淘尽黄沙始见金!
从流浪地球、椰树、阿丽塔到乡村爱情,国人审美南辕北辙之后还有救吗?

《冰与火之歌》中虽然对欧美奢侈品大肆“物化”中国元素无奈,但至少像是李宁之类的品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田园元素“一切皆有可能”。《从流浪地球、椰树、阿丽塔到乡村爱情》中“非官方出品”设计的存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设计的B面,我们不是没有才华、没有创意、没有审美;只是产品设计需要和消费观念、前沿艺术需要和民众民俗进行一次“大平衡”。一面是希望、一面是曙光,中国设计的前景似乎充满了想象。

但是北影这一次不声不响的又开始拖大家的后腿,我感觉还有必要做一次北影之流的“破壁人”。其实,不管是田园审美、还是流浪地球、海南椰树、战斗天使还是乡村爱情,说白了,就是一种设计中的“廉价感”:廉价的元素、廉价的创意以及廉价的设计。当然,没有绝对廉价的元素,只有漫不经心的创意;一旦创意能够“氦闪”,就算是乡村爱情也可以拥有“罗曼蒂克”。同理,没有绝对高尚的创意,只有掉以轻心的设计;一旦设计的逃逸速度不够,就算是战斗天使也一样会被木星捕获“循规蹈矩”。

但不幸的是,这一次北影海报教科书般的契合了这三点“廉价的元素、廉价的创意和廉价的设计”;虽然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世界,人家有可能玩的是“哗众取宠”的那一套,“抛砖引玉”用“反差萌”来赚取眼球;但是参考人家历年的电影海报,这也算是正常发挥吧!

接下来我们就一层一层“剥离”中国设计廉价感的源头。


1、廉价感

“廉价”一词,往往包含着便宜、粗劣、信誉低等负面含义。更深一层,我们不难发现“廉价”的重点不在于过低的价格、过于粗劣的功能以及没有官方背书;“廉价”的重点在于它和传统意义上的“正品”要么是在价格、要么是在功效、要么是在渠道方面差距悬殊。这里也并不是说廉价的就一定十恶不赦,谁能说仿制药就不应该存在呢,再说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为我们必须先解决产量的问题,才能回过头来专注于质量。但廉价在用极低价格满足“正品”部分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它的使用体验、购买渠道和安全系数必然都是未知之数。

也因此,我们需要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是为正品的“安全系数”买单,还是为“仿制品”的“对赌收益”买单这是一个问题。这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去看正品和仿制品;但是北影在这里却有点格格不入:消费者明明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上影),北影却依旧视而不见,用自己的品牌背书给观众喂了一口“沙子”,用没用心,只有北影知道;硌不硌人,只有围观者清楚。

蓝天、绿树、小金人……北影的海报总像是一种粗暴的“排列组合”,虽然所有的元素都交代清楚了,但是无序、混乱、没有美感,给人一种“应付工作”“应付领导”的感觉。好的设计应该是为了“打败时间”,经久不衰;而不是作为一次性的“消耗品”。

那么怎么避免设计中的“廉价感”呢?包豪斯三大元老之一密斯凡罗德曾经提过“Less is More”的主张;但这并非是唯一的答案,苹果设计师乔纳森也说过“真正的简约:不是删繁就简,而是在纷繁中构建秩序”。当然,当下设计中还有不少诸如精英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等之类的流派;好的设计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廉价的东西也不一定就不能是好的设计。关键是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是否有真正的花过心思;不是为了应付工作、为了赢得奖金,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从零到一真正创造出一件“非比寻常”的商品;在此基础上,你的一切“野心”都可以被原谅。


2、审美力

前不久,《新周刊》做过一期“低美感社会——我们时代的审美匮乏症”,对当下的审美缺失提出了批评:

在这个低美感社会,许多中国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它的十大病症表现为: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但其实这个看法有些片面,环顾四周,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开的车、她们用的手机、他们购买的奢侈品以及她们旅行的目的地……这些大多是国外的;说“崇洋媚外”有些刻薄,只能说他们有能力都想过一过国外“乌托邦”式的生活。虽然,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很多东西只不过是“出口转内销”;但只要这么来来回回走上一遭,似乎就能够“脱胎换骨”。

但那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种心理暗示。怪只怪“中国制造”的廉价感深入人心,再加上一些不安分子从中作梗,我们自己逐渐都对中国制造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我们有多恨铁不成刚,就有多痴迷于欧美德日韩。一方面是人家制造的“幻像”深得人心,一方面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人家的“发展史”。

作为为数不多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物质充裕起来了,但也让不少人走上了捷径;尤其是连续下海、房地产、互联网经济几波浪潮之后,资本的功利性就占据了发展的主流,整个社会都在传染着“互联网暴富”的“病毒”,“审美力”,自然是来不及的。其实,考虑到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崛起,他们和中国制造走的都是同一条大路“先抄袭、再模仿、后创新”;摘掉“抄袭大国”的帽子德国用了将近100年,日本用了60年,而中国才用了不到40年。

所以,现阶段审美力跟不上科技发展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我们也不能“安于现状”。尤其是民众已经被国际化水准的“商品”喂养多时,我们的口味已经不输于任何人,怎么能被自家的“审美力”拖累?

中国制造的“审美革命”正当时。


3、话语权

最后我们回到一个迫切的问题上,我们的设计师并非没有水准,我们的消费者也并非没有诉求,为什么中国制造还依旧背负着骂名,就像这一次的北影海报呢?

因为作品是设计师创作的,但是我们的设计师却不一定有足够的话语权。设计师的创作本来就是商业动作,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和意见这很正常;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设计师能够在客户的需求之上创作固然惊喜,但万一设计师和客户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又该听谁的?

听客户的,项目还有可能继续。

听设计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

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三者站出来,给一个双方都接受的结果。设计,是一门需要妥协的艺术,霸权,真的很难产生精品。但很多时候,小的设计公司没有选择,毕竟,要恰饭的。而客户如果时间不急的话,他们可以换下一个,毕竟,有钱就能任性。

所以,诸如此类就导致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人狠话不多”,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客户的条条框框之下做比较“标准”“保险”的创作。虽然不至于“跑题”,但往往也缺少“惊喜”。作为最了解自己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的“执行者”,设计师却完全被人“架空”,一举一动都只能“令行禁止”;这种处境,就像是北影海报的设计师,她纵有再多才华,也只能“照本宣科”。


其实,从中国设计界很少有“口口相传”的大师这个现状中就能窥见一斑:从1998年“艺术设计”这个新词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第一次出现,20年来我们必定培养了不少的设计师,但是能够像邻国深泽直人、安藤忠雄、草间弥生、丹下健三、伊东丰雄、山本耀司等为人称颂的却鲜有耳闻。

当然,除了教育这个“背锅侠”之外,中国的市场环境也是需要负责的:现阶段的中国制造普遍就不注重设计,他们只关注生产和销售。毕竟,设计师如果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创作作品,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自己固有的风格,没有风格化的东西也很难被用户记住。而且,一直按部就班的创作,就很难出各种设计理念“超纲”的爆款。一方面,设计师没有记忆力;另一方面,产品没有记忆价值;在这个注重品牌、体验和价值观的世界,设计自然就很难成为“高定”,以量取胜,就会沦为“廉价品”。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