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创,到底是否算是一门好生意?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4-09-01

随着一股个体创业潮喷涌,一大群文艺青年瞄准了城市文创这个赛道,于是,一系列兼具在地化与文艺特色的产品和店铺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文创产品市集、手工玩具制造工坊、复古家居工作室等等,整合了资源与渠道之后,以更摩登更先锋的方式冲入了城市之中。

不可否认,这的确是这个时代最有趣的商业现象,越是古朴的背景与历史底蕴,越是现代感的设计理念,越是自然的气息,就越是有反差感强的直观感受,结合商业化尝试,将市集、晚宴、露营等交互形式嵌入其中,带动了当地的文旅行业发展。

文创2.jpg

在浮躁的时代,这也得到了年轻人们的喜爱,诸如松弛感、祛除班味、感受自然等等标签,与照片一起贴在了各个平台,体验生活顺便去进货成为了吸引年轻人的主要目的。

例如从杭州出发的「银盐复古市集」,便从一个本地化复古生活市集逐渐转变为多品牌手工结合创作生活方式展览,从玩法上来看,除了摆摊逛摊本身,银盐复古市集往往还会有限时拍卖会、摇摆舞、live表演等多种交互形式,从地域方向来看,从杭州市走向了上海市、南京市、成都市和重庆市,在这一转变中,逐渐形成了在地化非标商业,包括邀请大量本地品牌,与其他地区品牌一起,建设“银盐市集”这个平台。

类似的案例,也出现其他地区,在地化包装也渐渐让大量年轻创业者看到了新的方向。

说到这里,一切都应该以“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收藏做结尾”,可是,故事的走向并不是如此。

姑且不谈规模化、能否批量复制等问题,以“银盐复古市集”为例,用户体验的冰火两重天、爆款产品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同地区商家的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让文创在地化成为了难题。

被骂被吐槽的不只是来源于消费者,同样还有商家,“中古银饰发霉了,这是中古还是中毒?”等等,一系列像“银盐复古市集吐槽贴”“乌镇文创避雷”等等,尤其是以本地商家和外地商家,在对于本土文化理解的差异,也体现在流量扶持和宣传推广的区别,参加过的朋友纷纷吐槽“摊位费也交了,辛辛苦苦从外地赶过来,但是就是没有人,可是旁边的本地商家摊位爆满,所以到底是谁在赚钱?”“本地商家扎堆,外地商家不得不抱团,清晰看到了阶层代沟。”“说是复古文创,但是都差不多,感觉就是贴了个名字。”

和“我在……很想你”类似,越来越符号化的文创产品与市集、空间,越来越像线下拼多多一样,漆面扇子、标志性建筑雪糕、文创帆布包、卡通瓷器等等,似乎你在文旅城市看到的,也能在一线城市商业街区看到,在非标商业场景里面看到的,也能在各大旅游景区之中看到,这就和长沙臭豆腐和天津大麻花在哪里都是小吃街的主角一样,在地化越来越像一个伪命题。

文创4.jpg

否则,无法反驳的是,不借助线上渠道,年轻人扎堆前往与购买,但是远在农村乡镇的产品只是声量大销量低复购少,不依赖于新的设计语言与解构表达,文创手艺人与广告公司彼此情浓意浓,但是身处城市的我们依然会缺乏新鲜感,不审视营收效益,手工体验课越来越便宜,但是大部分的文创园区依旧难以为继。

疲惫,成为了这门生意的常态。

毕竟,文创市集卖的不止是内容,不止是IP衍生品,不止是交互体验,更多的是情感链接,是群体内的归属感,可是当把场景搬到了城市之中,在地化的营销对象就变了,创意拯救的是能把故事讲出花外表魔改的土特产,但是无法改变的土特产依旧还是特产,复古二手还是二手,只是消解掉了土特产之中的土,构建了二手中的复古,摩登的是城市中的我们,追求复古的是我们的心态。

撬动用户购买欲望的,从来不止于历史文化背景与手工体验(当然,这一点也很重要),很多时候人们出门就是想换个地方体验和家门口不一样的,所以,文创工坊、手艺商店、乡村体验店等等,名称不同,内容侧不同,但是,设计概念趋同,甚至于,产地类似,原材料一样,翻看标签,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是大家的共同好友。

这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如何细分产品与类别,如何营造独特的社交场所和交流环境。

比如,融合本地内容创新尝试之外,做一些突破,与快消品、奢侈品类做结合,融入到城市土著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将尤其是在消费降级的今天,看的好看不如用的独特,塑造稀缺性不如做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小众,让小众重回小众,贩卖社交比制造壁垒更容易稳定口碑。

对于想进入到非标商业内容的创业者们,我的观察是,这依然是一门内卷严重的生意,如何把情怀与创意平衡好,满足挑剔的用户群体很难,但是满足自己,相对容易,所以,不做爆款只做切入点独特的产品依然适用,向上兼容,找到与场景匹配的产品,将设计的美感提高,而不仅仅只是换壳,这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

根据Mob研究院在《2024年文创行业报告》中的分析:“文创正在成为文化传承和情感、理念表达的重要载体。“行业去品牌化、小众圈层玩家自创新颖玩法反推厂商'卷‘产品,以二次元为代表的部分文创产品行业市场权力转移至消费者,消费者成为创新和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对于非标商业的运营团队,如何融合不同业态不同地区的商家,均衡扶持商家成长,是摆在招商之后的难题,毕竟,不是所有的商家,具备迅速打入本土市场的潜力,也不是所有的“艺术家”具备自我营销的能力与自带流量的属性,这需要试错,也需要甄别,更需要多角度切入。

以上。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