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广告公司?

举报 2024-09-04

最近青岛广告圈的“瓜”,网传的这张截图里的第四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品牌,广告公司

简单说就是广告代理商的六大类基本业务直接叫停,本地生活陪跑业务,因为新且小,“逃过一劫”。

你要由此说“企业开始重视in-house建设,减少外部力量的引入”吧?好像也不对。

毕竟前段时间才刚传出“蕉下公关部门员工已全部离职,市场部并入销售部门”小红书红薯工作室即将谢幕的消息。

品牌,广告公司

将这些消息结合起来,我不禁回想起今年看到的两条海外比稿动态:

一个是利宝保险(2023年媒体预算4.25亿美元)不和4A旗下的机构合作了,而是和一个小代理机构合作,比稿竞争的还是“和品牌in-house工作室合作”的机会。

一个是通用汽车,不再和几家大代理合作了,而是把子品牌打散,转而和很多家小创意工作室合作。

品牌,广告公司品牌,广告公司
图片来源:数英广场

这些变化背后无疑隐藏着一些共性的决策因素,很想和大家聊一聊。然而,我又有点担心我所处的第三方视角,很容易陷入主观臆断或者以偏概全的误区。

那我就想,品牌选择代理商的依据这么重要的问题,肯定会有机构去做研究,能不能找到他们的研究结果,给大家还原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视角呢?

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两份由R3胜三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一份是2024年的最新研究,另一份则来自于10年前,是2014年的报告。

2014年中国营销趋势研究(Agency Scope)精华报告.pdf

2024中国营销趋势报告.pdf


把两份跨度十年的报告对照在一起看,再结合自己平时对行业的观察、以及来自各种途径的零散信息,在这里抛砖引玉一下,和大家聊一聊这三件事:

1、品牌们面临的现状是什么?
2、十年间,品牌们选择代理商的依据,发生了哪些变化?
3、公司规模是相对的,行业趋势是“绝对”的

当然,我的视角仅供参考,十分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01
品牌们面临的现状是什么?

先看企业内部。

在广告公司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甲方淘汰的时候,“甲方们”也在担心市场部会不会被直接淘汰。

打过工的都知道,花钱的部门就是没有赚钱的部门腰杆硬,这是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

从宏观上看,在大环境好,企业利润充盈的时候,大家对花钱部门的“容忍度”会相对高一点。可坏就坏在现在整个大环境都冒着冷气。广告主预算缩减这件事想来大家都有直观感受。

品牌,广告公司
图片来源:R3胜三管理咨询《2024营销趋势报告》

从微观上看,公司的经营行为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每个人身处不同的岗位,有各自的职责,各自的KPI要背。因此,屁股决定脑袋。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一个做品牌工作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件小事。他说,他们的饮料产品在设计时的预期是消费者会用它来做调饮,所以开口的设计并不适合直接饮用。但是产品上市之后,很多人喜欢拿来直接喝,也会到品牌的小红书、公众号之类的留言区反馈,希望改进开口的设计。

那么他当然就会和生产负责人反馈这个问题,看起来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改一下开口的位置的小事,可是对于生产负责人来说,这意味着他要在生产线上做一系列的复杂调整。

两人每次开会都得拍桌子争论一下这个事,桌子拍了快一个月,终于改了。

而我作为旁观者,觉得要达成这个看起来简单的结果,一点也不简单。

首先,这家公司得有一个真正愿意对这个品牌负责,为这个品牌考虑的人。要是他是只为自己考虑的那种人,“改不改开口”又不影响他赚多少钱,他为了这个事情,吃力不讨好,“破坏内部团结”干嘛呢?

其次,这家公司得至少不反对“拍桌子”,要不然他俩第一次争论起来的时候,老板说你们两个都给我滚出去。那也没有后面的事了。

最后,这家公司不同部门的执行力都得是在线的,市场部能很快发现用户反馈的痛点,生产线的负责人答应改了之后也很快就改好了。

现在这个环境下,集齐这三点的公司,可以说很少很少吧?更别提,在很多公司,有时候都走不到和别的部门争论的那一步,自己部门内部都快把脑花打出来了。

这也是很多品牌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在保持内部协调的同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这不仅是对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考验,也是对品牌敏捷性和创新能力的挑战。

再看企业外部。

我每次看到“白牌崛起”的相关报道,都会替品牌们捏一把冷汗。

而且现在的话题甚至已经“升级”到了“做品牌到底有没有没必要?”,看到都想发抖。

但是同时,也不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讨论这些。

毕竟:

——你不能要求一个连饭都快要吃不上的人去考虑今天穿得体不体面。

——你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看到有钱赚不去赚,而是先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想想长远的发展。

不过,这种现实主义的思考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利益,但也可能牺牲了长期的品牌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好处是,正是因为这样,价值观一致的同行者才显得更珍贵。

我一直觉得如果试图去说服别人认可“做品牌的必要性”,就得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因为你不能按头别人认可你的价值观,利益的事就还给利益。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之前有一次去走访了一个做酒类代加工的工厂,负责人告诉我,有的生意人过来,就会直接问比较知名的品牌选了哪个口味,给我们来一个一样的。

我问了他一个非常文绉绉的问题:“他们不担心同质化吗?”

他说:“不好意思,什么叫同质化?”

我说:“就是大家都一样。”

他很认真地想了一下,继续问我:“大家都一样,怎么了呢?”

说实话,我那时才意识到,站在工厂的角度,事实就是同质化不会怎么样,大不了就是明天流行另一个口味,再去做另一个口味。火的是哪个品牌更无所谓,只要它需要生产产品,总得找工厂吧?

但是,做品牌不是“干工厂”,它是另外一套运行逻辑。它没法简单粗暴地让你把“口味”换来换去,它需要更多的妥协和权衡。

我说这些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第一,不管是做品牌的也好,做广告公司的也好,都得诚实地问问自己,到底要“赚快钱”还是“赚慢钱”,选定了就好好走自己的道,看到另一条路上的人“赢”了,也没必要眼馋。

第二,商业处处是博弈,只要让自己还能留在牌桌上,就都会赢,无非是现在赢还是以后赢的问题。


02
十年间,品牌们选择代理商的依据,发生了哪些变化

乔布斯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大概意思是:

“那些咨询公司的人,每天都在研究怎么画苹果,但是对于苹果到底是什么味道,他们一点都不知道。”

在我的理解中,他这句话是想说,实际操盘一个品牌和从外部分析一个品牌,完全是两回事。

我很认同他的这个观点,但是总能看到有人拿这句话来“贬低”乙方,觉得乙方就是只会纸上谈兵。我觉得大家只是职责不同,交付的目标不同,如果觉得甲方就默认高乙方一等,那实在是太傲慢了。

也许大家偶尔会觉得,做乙方,处在一个被人挑选的位置上,有点无奈。但对于无法改变的事,不妨仔细想想:市场需要什么?乙方被别人“挑选”的时候依据是什么?以及乙方怎么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先来看十年前,R3胜三管理咨询在《2014年中国营销趋势研究》得出的调研结果,当时R3与多个营销决策者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涵盖 971 个代理关系。

品牌,广告公司
点击查看大图

最后得出甲方的筛选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排序分先后,按中国市场广告主重视程度排序):

创意/创新 
Creativity / Innovation

形象/声誉
Good image/Prestige

③了解代理商/个人经验
Know the agency/personalexperience

④曾经做过的项目/案例
Work done in the past

⑤服务
Good Service

⑥广告/传播的战略性规划
Strategic Planning

⑦代理公司的团队
The Agency's People /Team

这个排序也比较符合我们的常识。首先,创意实力“肉眼可见”的强的广告公司,肯定不会缺生意做。但这样的公司也注定是少数。那么大多数公司比拼的就是下面那几项:公司的名声怎么样?和客户核心决策者熟不熟?曾经做过哪些代表作?服务态度怎么样?

再看2024年的报告,这次胜三的调研结果来自于在242家公司工作的323位受访客户,分析了837个客户代理商关系(包括整合营销、线下营销和媒介代理商)受访者皆在品牌方的营销相关部门工作。

报告中以下这几个调研结果很有意思:

1、在中国,营销人员平均要与12家代理公司合作,以满足其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传播需求。 其中,品牌最常用的,数量最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整合营销代理商(3.7 家)和线下营销服务代理商(3.1 家)。

2、70.0%(2022 年为 74.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愿意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代理商合作。26.4%(2022 年为 13.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愿意与整合营销代理商合作。

——相比2022年,想和整合营销代理商合作的广告主比例上升了,但是整体仍只占26.4%。

3、广告主期待代理公司通过面对面的分享,定期报告、案例分享的方式来与他们建立联系,方便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而关于核心筛选标准,和2014年相比也有了一些变化:

品牌,广告公司
点击查看大图

主要变化有这几点:

第一,不是了解客户就可以了,也要展现出自己很了解客户所处行业。

第二,十年前,“代理商团队”的重要性排序在倒数第一,现在变成了正数第三,客户需要广告公司证明给他们配的是“最好”的团队,来建立安全感。

第三,十年前,“战略性规划”的重要性排序在倒数第二,现在变成了正数第四,客户更重视策略的整体性了,或者武断点说,希望广告公司把咨询的活一起做了。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品牌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身,都需要双方的默契与协调。然而,这场舞蹈并非总是那么和谐,有时也会遇到节奏的混乱和步伐的错位。

品牌在选择广告代理商时,往往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又能与代理商的创意和策略相得益彰?这不仅要求品牌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更需要代理商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够执行命令的代理商,更需要一个能够提供战略性建议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代理商不仅要了解品牌的需求,更要深入理解品牌所在的行业,以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另外,或许品牌也应该意识到,广告代理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们提供的服务,更在于他们所带来的创新思维和行业洞察


03
公司规模是相对的,行业趋势是“绝对”的

前几天看到梁将军的一篇文章,讨论广告公司为什么做不大。我的想法是,为什么一定要做大?

大的好处显而易见——有规模优势、影响力大、可利用的资源多。

但是大的弊端也真实存在,说最重要的一点,大公司往往反应没那么灵敏、也相对没有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动力。

因为大公司倾向于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系统,来管理大量客户的业务,而且企业内部决策层级多,往往也存在“维持现状”的文化惯性。越是个性化的服务越需要一些突破标准化流程的做法,对于大公司来说,这意味着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但是并不能获取更高的回报。

可在现在这个预算紧缩的环境里,也许有时候客户需要的就是一些“小辅助”,而不是“大武装”。

而且,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它不关心公司的规模大小,只关心谁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趋势。

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曾经在一个由大公司主导的市场中,凭借灵活的策略和创新的产品,成功地脱颖而出。

因此,公司应该关注的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如何根据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战略。

在广告的海洋里,品牌就像是一艘艘船只,而广告公司则是那些指引方向的灯塔,品牌在选择广告代理商时,不仅仅是在选择一个合作伙伴,更是在选择一种航行策略。

小型广告公司往往能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灵活服务,快速适应品牌的需求变化。

而大型广告公司拥有丰富经验和强大资源,它们能帮助品牌构建更为稳固的市场地位。

所以,我觉得坐拥许多客户、许多资源的大公司固然值得羡慕,但是小公司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最后,用我朋友送给我的一句话结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宽慰:

“你得不到,并不代表你不配得,只是因为那也是别人的一种选择。”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