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生活节,打卡之外,生活在哪?
机械式的盖章,被缺位的商家,除了打卡的生活节还能留下什么?
撰文、摄影丨丁猫
编辑 | 锐裘
越来越多商业事件选择与城市街道发生互动,这次是小红书。
去年此时,小红书便已经在上海发起过首届“马路生活节”,有市集,有音乐节,有马路艺术装置,8月的最后两周,同样形式的马路生活节踩着暑假的尾牙登场,这次活动规格升级了,甚至还获得了市级官微的肯定,被推选为「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的七大标杆活动之一,也因此获得了更多行政单位的支持。
昨天,为期两个周末的马路生活节结束了,从官方宣传看,活动的参与率和影响力均有很大提升,但从社交媒体上,尤其是小红书平台上,我们却看到截然不同的评价……
一直推崇线下打卡文化的小红书,怎么在自己活动上栽了跟头?“打卡”差评频出,连续两个周末都参与到生活节路上观察的我们,决定做一篇内容。
以生活为名的“马路盖章节”
我们先来看看马路生活节的规模和形式。
活动实际落地有两个周五+周末。在市区,随处都能望见印着“小红书马路生活节”的彩色条幅和各种小装置。这些植入在弄堂里和大街上的海报是吸睛的重要利器,活动视觉以不同形态的鸭子和文案作为最主要的元素,让参与往来的人们拿起手机拍照打卡。
生活节设有「吹吹风市集」和「落日音乐会」(仅第二周)、「小马路逛吃玩之旅」三个板块,其中市集和音乐会在黄埔滨江附近,场地和活动形式与去年类似。
相较于市集和音乐节,「小马路逛吃玩之旅」根植于马路,也成了参与度最高的板块,共8条马路被设置为五大主题的「逛吃玩」路线:
愚园路——爱玩小马路、南昌路/茂名南路/思南路/巨鹿路/长乐路——逛吃小马路、汾阳路——爱乐小马路、长乐路/巨鹿路——秀场小马路、淡水路——发光小马路。
实际上,小马路逛吃玩之旅的重点,似乎并不是在“逛吃”,而是在“盖章”。
每个人都能在兑换点领取到一本“小红书”,这是一本集章用的红色护照,主办方还贴心地准备了挂绳,好让这本“小红书”挂在身上。盖章的奖励机制也很简单,集齐1条马路上的任意5个章,就能在兑换点换一个驱蚊包——也是可以挂在身上的;集齐>=2条马路任意20个章乃至5条马路任意50个章,也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
于是,“斜挎着小红书的人”成为马路上的一道风景。
他们看起来宛若线下实景里的游戏玩家,有结伴的闺蜜,并肩的情侣,也有一前一后的亲子组合(基本上是孩子配合家长打卡),甚至还有不熟悉中文的外国人;每个人身上挂着红绳护照本,与迎面走来的陌生玩家做一轮眼神交换:都是自己人。
人群中有不少“独行侠”,他们的行动几乎一致,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一家打卡店,停车,盖章,拍一张照片,火速离开,效率极高。当然也不乏已经脱妆的女孩儿,拉着身边的姐妹,脸上有些不耐烦地说:“咱要不去找个餐厅吃饭吧,我累了。”
那么,需要盖多少章呢?这条马路上,总共参与活动的有90+家友好门店,礼包对应的集章数有所不同,抢手的「嘎嘎乐大礼包」需要集齐5条马路的任意50个章。这个大礼包里面有什么呢:苍蝇拍、遮阳帽和冰垫各1个。
9月1日是活动最后一天,我更愿意称这天为“冲业绩lastday”,站在街头就能看到这些玩家的“战利品”,有人身上挂满了五彩驱蚊包,脸上露出了得意的面容,似乎向路上过往行人展示自己这几天的成果。
相较之下,那些本应该是“逛吃玩之旅”里更重要的商家,似乎在盖章行动中,缺失了。
100个被缺位的商家
打开护照,我仔细研究了这次参与活动的商家列表。在挑选参与活动的小店上,似乎比较随机,既有十分接地气的牛杂店、拌粉店,也有像GOODBAI这样的明星潮店。
8条马路选取的小店数量也并不平均,以爱玩小马路愚园路为例,这里挑选了18家友好门店,也是本次活动中店铺数最多的马路,愚园路上的推荐店铺似乎早都有了层出不穷的打卡者,周末去一趟愚园路,普通民众和挂着马路护照的玩家扎堆挤在宏业花园的弄堂里。而在思南路上,仅仅只挑选了4家美食小店。
更让人讶异的是,翻遍那本“小红书”,除了地图和列表上的名字之外,没有更多关于商家的信息展示——不要说店家故事的扩展了,连“进店消费优惠”的简单促销引导都没有。
在现场,几乎所有店家的盖章位都在店外,这当然是为了让参与者更高效地完成打卡,好处是不用进店对实际消费者产生干扰,但也大大降低了进店的转化率。很多人甚至都不会看一眼这家店是什么,匆忙盖章结束后继续赶往下一站。
从这两点就几乎能判断,在马路生活节里,近百个商家绝不是主角,而只是完成打卡任务的“辅助”。
这无形中让店家和打卡者形成了一种对立,盖章处不够显眼时,商家用手一指便不再和用户继续交流,印章损坏也无人处理,一场本意是为小店提高进店转化的活动,却神奇地让小店们“缺位”了。
这场看似热闹的节日狂欢,让参与者陷入在游戏机制中,除了机械般打卡,还剩下什么。
请做真正的“生活节”
但实际上,打卡盖章的形式并不稀罕,大部分以区域为范围的路线型活动都会选择护照集章的方式,引导参与者去到每个点位。
例如,在日本的濑户内海艺术季、国内的浮梁艺术季、南海大地艺术季,均设计了打卡游戏,但主办方在参与的机制里,还植入了更多的引导,例如每个点位的专人介绍,人们在一个个艺术作品前欣赏驻足,听作品背后的故事,或静静和作品待一会,然后再不紧不慢去到其它地方。
当盖章活动从乡村来到城市,我并不认为这是导致活动变得“打卡化”的根本因素。那反过来,我不禁想问,这场以“马路生活节”为名的活动,设定“盖章打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与马路生活的关联是什么?选择了这8条马路的理由是什么?又通过什么标准去挑选参与的小店,主办方期待小店除了是盖章点位之外,它还可以是哪些有趣的角色?
如果静下心来把上面几个简单问题细想一番,也许都不会出现“机械打卡”的尴尬场面。
我是能理解当初“马路生活节”立项、能连续发起两届的缘由的。
小红书是为少数以内容驱动,与本地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平台,UGC的种草能力往往能帮助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商家获得巨大的关注度。当小红书发起以马路为名的活动时,实则是通过平台的力量帮助原本不知如何逛街的大众做了筛选,让更多人愿意走到线下,看见小马路和小店,并有机会给店家带来曝光和实际收益。
事实上,经常穿梭在这几条街区的我,根据这次马路生活节推荐的路线,竟然也发现了几家此前未曾留意到的小店空间,走进这些店铺,与店主们交流和认识,成了这次活动对我来说的意外之喜。
作为参与者,我没有办法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获得了盖章之外,与一家小店深度交互的体验,希望还是有的。
毕竟,刨去形式,刨去所有「城市标杆活动」的称号,真正能给城市、为街道、为每个商家留下更具实感的联结的,才能真正被称之为“生活节”。
#商业地产系列解读
新天地 | 万科商置 | 大悦城 | 太古 | 凯德 | 华润 | 复星丨印力丨华贸丨华侨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领地 | 源点LiveLab | Kaledo | NOYA | 东原致新丨HAI550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鸿寿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环街市丨南阳共享际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内容营销/文化叙事
线下商业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术馆丨品牌杂志丨印唰厂有意思报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产社媒 | 「疗愈」之书丨 新天地燃冉艺术季
#品牌/门店
素然丨Apple静安丨多抓鱼丨麦当劳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泽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开心麻花丨始祖鸟丨teamLab丨茑屋书店丨永璞咖啡
#主编专栏
上海餐饮观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观察丨露营行业观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园式商业
#专题系列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