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的「新焺集」,不止场域新生,更是文化的新生
找回对地方文化、风俗、仪式的热爱。
撰文丨锐裘、丁猫
编辑丨Sandie
该用什么方式庆祝中国的传统佳节?这对生活在现代大城市里的人来说,是一道难题。
一方面,我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城市空间里愈发快节奏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家庭单位变小,小时候那种一大家人齐聚团圆的画面渐渐成为回不去的旧时记忆,更不用说那些具有仪式感的文化习俗。
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举例,我自成年之后,每年中秋小长假的安排,大体是外出旅游,要么就是在家简单吃个饭。吃席、听曲、赏月、放灯许愿……这些传统佳节的项目对我来说几乎是陌生的——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遗憾。
但今年,我提前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中秋氛围。
上周末,我在蟠龙天地参加了一次由瑞安新天地策划的「蟠龙·月满之夜」活动,这是一个极具文化仪式感的体验,囊括「听曲」、「吃席」、「赶集」、「切磋」四大主题,每个主题的内容自洽地贯穿在蟠龙天地从街市到小桥流水的每个角落。
参加了N次商业节庆活动的我,从未想过能在一个商业空间内身临其境地体验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当代生活方式融合得恰到好处,而这绝佳体验的背后,正是来自瑞安新天地对在地文化深度思考后的一次「新焺集」。
初看「新焺集」三个词,不难看出这是来自「新升级」的谐音梗,当然也有更具深意的解释。
古汉语中,“焺”为鼓铸,取陶镕鼓铸之意,代表向上的未来;“集”则有“雅会”之意,兴趣相投的人们聚在一起,共度一段好时光。
对于这场以“传统即创造”为理念,以现代生活方式实现传统节庆的创意复归的在地文化盛宴,落地就在富有诗意的蟠龙天地。
蟠龙天地开业前,被称为「公园里的新天地」;事实上,我认为经过一年半的运营,它已经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范式,不仅沿袭了兄弟项目岭南天地对在地文化的挖掘,更是推导出了新商业产品线Urban Retreat。
在蟠龙天地,一面是江南文化的缩影,一面则是基于现代生活场景的植入,这也是为什么,蟠龙天地自开业以来不断刷新客流成绩,客群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既熟悉古镇,却又做到了场景上的创新,让早已熟悉大虹桥板块的江浙沪民众,感受到全新的微度假目的地。
很难通过一篇文章将这个规模不小的“中式文化嘉年华”(为期12天、90+场特色演出、4天团圆宴、15场文化工作坊、1场文学论坛)完全介绍清楚。在连续参加了两天的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气质相投的「场与人」相逢后的能量,一种汇聚,一种同频共振。
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厅,国家一级演奏家,古筝艺术家常静带领仙乐团,在艺术作品与画作的包围下,古筝为主音,鼓、笛、箫,这些乐器与弹唱交织着演绎《诗经》里那些著名的篇章,让在场的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诗意。
△ 拍摄地点:余德耀美术馆“于无声处”展览现场,现场作品分别有:
王风华,《大玻璃No.8》, 2011,(左); 大卫·施内尔,《序列》,2012(右); 徐震/,没顶公司《平静》,2009(前)
夜幕降临时,在烟雨廊桥旁,唱作音乐人陈婧霏乘着蟠龙摇橹船出现在水面上,完成了自己 10 首原创作品的演唱;水面静谧、船只摇曳、建筑与灯影交相辉映,别致的造景需要与环境高度契合的音乐,这与她音乐中露出的胶片质感不谋而合。
陈婧霏唱罢也不禁感叹,没想到自己的歌里,好多都以“水”、“船”来做意向表达,正巧与水乡的意境做呼应。鲜花包裹着船只和表演者,不远处是其他停泊船只上的观众,真是一次奇妙的演出体验。
在蟠龙戏台,阮演奏家冯满天与“新生代丽调传人”陆锦花共同演绎《明月宋风来》 ,两位国宝级艺术家,将阮咸之音和评弹旋律在戏台上交织成篇。这一次蟠龙的演出,冯满天老师特地从自己收藏的多幅宋代画作中选取了很多精彩的画面,并呈现光影、音乐的结合,人在画中,画在明月下。戏台化身画布,光影作笔,清风送画。
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创作者齐聚,黄健怡、沈昳丽、汪文伟三位艺术家带来的《不一样的牡丹亭》,Kawa乐队《月亮下的舞蹈》,民谣歌手周云蓬《九月的歌》等多场重磅演出将相继亮相,邀市民朋友一起在月满时分以乐声回溯传统。
特别的是,在「新焺集」活动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流量型选手,每位创作者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作品本身和创作内涵,而这样的创作者来到江南水乡,参与一场以“中秋”为名的文化体验时,似乎都很容易与场域相连,随后的演绎就更加自然流淌于这个独特的场域之间。
场域赋予人灵感,而人又用灵感反哺场域。
在蟠龙天地的几个特定点位聆听中华古韵,「听曲」除了主演出以外,还有90多场公共艺术演出,活动期间每天都在街巷里发生,市民可以随机偶遇,「吃席」、「赶集」、「切磋」这三个板块也同步进行着。
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得「吃席」,中秋团圆怎么可以少得了一起吃饭呢!菜色由蟠龙天地里的四家餐厅那时新疆、颐荟、麦麦山、皖荟提供,从各大菜系精选8道中秋代表菜式,品尝独特的地方特色菜肴时,长桌宴边都是熟悉的人们,从味觉传递喜悦。
而这一次长桌宴的地点,并非在餐厅内而是在街巷中,这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长桌流水席,八仙桌绵延数百米长街,被置身于一个开放流动的公众场所,千万年前,祖先们席地而坐,而如今我们团聚在江南的街头巷尾,让吃席本身也成为了场域体验的一部分。
市集已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活动方式之一了,而「新焺集」的「赶集」利用了蟠龙天地保留的十字街商业格局,招募了近50位“赶集人”,汇聚了青浦焋糕、江南青梅、果露酒、绍兴黄酒、龙须酥等传统江南美食,还有诸如掐丝珐琅、花丝技艺、缂丝工艺、弹棉花、古法制香等传统江南工艺。
「切磋」是关于技艺的探索,也是人与人的趣味联结。蟠龙天地原本就已经入驻了不少有趣的具有在地特质的主理人,从今年初开始,蟠龙天地项目就开始挖掘蟠龙大社区在地人文和租户故事,推出了“蟠龙有趣的123人”系列人文感内容,这次在新焺集期间,更邀请“蟠龙有趣的123人”租户主理人们共创,以15+场文化工坊的形式,邀请文化爱好者们一起切磋交流茶酒与糕点、丝绸与刺绣、彩灯与木质杆秤等各式传统技艺,在灵感碰撞间续燃文化花火。
就像戏剧里常说的“一千个观众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蟠龙天地里的「新焺集」系列演绎究竟体验如何,我这里讲太多,都不如接下来的几天里,有机会亲临现场真实感受。
细细想来,「听曲」、「吃席」、「赶集」、「切磋」,这些听上去是古人们的节日习俗下的庆祝形式,其实离我们的当代生活并不遥远。我们依然需要文化表演,需要与亲友一起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与家人分享来自各个民族关于中秋的好物美食,去通过参加一个工作坊体验、切磋一门手艺 。
而 「新焺集」只是将形式装入更具有传统与新生交融的创作者、主理人、文化体验内容,整合起来,串联成体验性俱佳的「中式嘉年华」,而又恰好落在了瑞安自己的项目,具有在地新生的蟠龙天地中。
一切看起来如此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但能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关注流量网红经济,更注重打卡效应的时代,能慢下来去体验其中的某几项蕴含东方美学,又有一点仪式感的活动,却又显得奢侈而珍贵。
“在地新生 Bringing Heritage to Life”
——这是瑞安新天地孜孜不倦倡导的主张,在深度体验「新焺集」的过程中,我不禁又在思考这个词真正的含义。
尽管“在地文化”已经是个高频词,但实际上,对我们这些当代年轻人来说,对真正的在地东方文化的理解和连接是不够深入的,我们对传统节庆的信念感正在慢慢丢失,如果没有更与时俱进的传承方式,文化、习俗、仪式、记忆都会慢慢消失。
用一种更顺其自然的方式,贯穿吃美食、淘好物、也包括重新认识老字号焕新和传统手工艺,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老百姓如何理解全新的在地文化,也都将是人们找到内在自我与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这也许也是「新焺集」的意义。
文化、风俗、仪式也许未曾离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重新找到主体,将那些记忆里的好东西重新嵌入生活中。
#商业地产系列解读
新天地 | 万科商置 | 大悦城 | 太古 | 凯德 | 华润 | 复星丨印力丨华贸丨华侨城丨香港置地 | 檀谷TANKO丨微领地 | 源点LiveLab | Kaledo | NOYA | 东原致新丨HAI550
#城市更新
上生·新所丨鸿寿坊丨太古香港丨中环街市丨南阳共享际丨南湖天地丨Convet Garden丨Hudson Yards
#内容营销/文化叙事
线下商业刊物丨星巴克咖啡杯里的美术馆丨品牌杂志丨印唰厂有意思报丨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丨地产社媒 | 「疗愈」之书丨 新天地燃冉艺术季
#品牌/门店
素然丨Apple静安丨多抓鱼丨麦当劳丨Snow Peak丨Shardaa丨大小咖啡丨宜家丨Aesop伊索丨泽田本家丨Alimentari丨瑞幸咖啡丨开心麻花丨始祖鸟丨teamLab丨茑屋书店丨永璞咖啡
#主编专栏
上海餐饮观察丨社商+社造丨市集观察丨露营行业观察丨「小生意」的故事丨公园式商业
#专题系列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