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D&AD奖“关系,关系”展览策展人访谈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4-09-14

 

d&ad海报3.jpg

英国伦敦D&AD(英国设计与艺术指导协会奖)2019-2024大中华区获奖作品选作展《关系,关系》,7月27日于上海市淮海中路300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的chi K11美术馆开幕,展期一个月。在展览即将进入尾声的阶段,chi K11美术馆(以下简称K11)也和D&AD奖“关系,关系”展览的两位策展人祝士伟、李旭蕾一起聊了聊,关于有些高冷的D&AD奖、关于展览的缘起,关于主题的解读,关于展览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纠结和故事……

祝士伟(以下简称祝):他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于李奥贝纳Leo Burnett、恒美DDB、麦肯McCann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工作多年,随后创立常识创意COMMON DES/GN工作室,致力于社会性和实验性的品牌创意设计探索;项目曾获纽约One Show创意奖金铅笔奖、纽约ADC艺术指导协会奖铜立方奖、LIA伦敦国际广告奖银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银奖、Hkda香港设计师协会奖金奖等国内外创意设计奖项100余项,亦曾担任One Show青年创意奖、LIA伦敦广告奖、NYF纽约广告节实效奖评审。此外,他是《创意的生成》、《文案之道》、《创意的形状》等书籍的译者或作者,先后于北师大珠海分校、东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授课或讲座。

 李旭蕾(以下简称李):曾担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设计负责人、昊美术馆设计总监,后创立大浮有粒设计事务所。其开展的业务以商业与文化艺术设计为交叉实践范围,目前已为中国民生银行、欧莱雅中国、纽约大学上海分校(NYU Shanghai)等社会商业项目提供相关视觉的策划与设计。多项作品先后在德国IF DESIGN AWARD、GDC Award、意大利A design Awards、德国红点奖、台湾金点设计奖、Hiiibrand等奖项中获得认可,并在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地展出。参与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的视觉策划及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美国马里兰艺术中心艺术项目“locusamoenus_locusterribilis”、中法文化之春“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透明的声音”等。

 无人1.jpg

K11:你是怎么看待D&AD奖的?

祝:标志性的黄铅笔;记得以前在4A广告公司工作时,很多拿过戛纳狮子或者One Show铅笔奖杯的知名创意总监,获奖履历提到D&AD 时写着In Book奖,In Book其实只能算是比木铅笔还要低一个级别的年鉴奖或优异奖,由此可见D&AD的铅笔奖杯真的很难拿;在很多奖项在商业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今天,D&AD还能坚守自己的非盈利定位以及宁缺毋滥的苛刻评奖原则,尤为值得尊敬。

李:最负盛名的广告及设计奖项之一。

 无人6.jpg

K11:你自己在创意及设计行业想要拿的奖是什么?

祝:之前在4A广告公司和阿里巴巴工作期间,做的项目也拿了很多奖,但是目前工作重心在经营常识创意COMMON DES/GN工作室,还是以服务好客户以及顺利推进项目为主,所以也没有特意追求拿奖,还是追求在日常工作中有机会能做出特别一些的、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吧;不过每年回顾下来如果有觉得还不错的项目,也会报一下纽约One Show、ADC或D&AD之类,不过心态还是重在参与,确实One Show、ADC和D&AD也挺难拿的。

李:相较最想拿的奖项,可能我们有很多更想要深度合作的客户。

 无人11.jpg

K11:D&AD上海站展览主题“关系,关系”是如何思考的?

祝:这其实是D&AD今年在中国的第二场展览,第一场是4月份在杭州天目里游牧画廊的“并非偶然与想象”, 并且在设计师群体中收获了很多正向评价…… 在这之前D&AD奖在中国已经十年没有做展览了,其实在第一场展览策展的时候,就已经很明确在D&AD这种级别的作品展中,真正的主题信息就是“D&AD获奖作品展”,所以如果注意观察当时的主视觉海报,就会发现“并非偶然与想象”几个字其实很不显眼;这次在上海k11美术馆的展览也一样,“关系,关系”相对“D&AD获奖作品展”只是一种补充信息,或者是策展人想要观众切入思考的一个注脚,只要别太抢戏就行。

李:在与祝老师共同筹备展览之初,我们首先从各自的兴趣出发,在团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构想展览主题。就我而言,主要受到原研哉在《Ex-formation:始于未知的设计》中提及的“视事物为未知,对其可能性保持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观点的启发,我隐约意识到在世界未知性与设计师角色之间,或许存在一些微妙的、值得想象的、且能够激发团队共鸣的联系。直到与祝老师交换文本意见时,他提出的主题“xx与xx关系,关系关系”通过一种重复强调的表达方式强调了当代社会复杂多维的人际关系,同时也隐喻了一种易于大众理解传播的人生哲学。为了体现“关系”这一概念本身的潜力和有待挖掘的深度,我在作为展览标题的“关系关系”之间加入了逗号。这一微小的改动不仅赋予了词组新的分隔与层次,也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从外部视角看,它涵盖了设计师与客户间的互动、设计与工作环境的融合、乃至不同行业间的交叉影响,从而鼓励我们深入探索并展现设计在连接未知、塑造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向内探索的维度中,则触及了个人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存的秩序状态,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中构建并维护内心平衡的方式。

 2K3A6623.jpg

K11: 如何在展览中诠释“关系,关系”主题的?

祝:关系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各种交织的关系之中,甚至有时候就算没有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关系。所以,关于“关系,关系”的诠释还是秉持开放和非具象化的态度,让视觉和场域,让作品和展陈,让布展和观展,都处于一种比较模糊,但又有多种解读可能性的状态,策展团队通过展览只是完成了策展人和D&AD之间的关系,但是每个观众和展览、和D&AD作品的关系,需要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构建。关系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的暧昧性。

李:这次展陈基于我们大浮有粒团队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坦诚来说,想要通过展陈将“关系,关系”主题视觉化其实十分困难,一是概念较为抽象,二来视觉团队和展陈团队来自不同城市,多方合作下的沟通协作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与此同时,大家对“关系”这一概念也存在不同理解与想象。这次,我们团队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在满足展览动线叙事清晰的基础之上,实现一场不受限于平面设计思维的,有一定美术馆水准,且兼具艺术观赏性及趣味探究性的展陈设计探索。

 2K3A6637.jpg

K11:能否展开来讲讲这次展览的展陈方式的有什么特别之处?

祝:做展览也像拍电影,作品是演员,展陈就是布景或道具,这次D&AD展陈中频繁出现着拉力带和锁扣、木板与充气袋、手塑发泡胶书架等元素,但它们并没有抢戏,而是以自己的形态无声诠释着关系的复杂性,关系是紧绷的,关系是密合的,关系是需要承载的,关系是虚空的,关系是可塑的,关系没有固定形状的……每个人对于关系的解读,就成为贯穿展览的一句密语。

李:我们依据时间脉络将展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2019至2023年间的作品展示区、2024年新获奖作品专区,以及由定向邀请的设计师们所共创的海报展览区域。为了营造独特的观展体验,我们将海报环绕张贴于展厅四周的实体墙面,将更多空间留给品牌及包装设计作品,并通过展厅中央临时搭建的区域有序呈现。出于时间与预算的考量,我们巧妙地借鉴了上海 chi K11美术馆上一个展览(施德明个展“渐入佳境”)的搭建框架。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轻钢龙骨材料以替代传统白墙作为结构支撑,这不仅是对同行业设计师施德明的致敬,也赋予了展览空间新的生命力。此外,这样的展陈设计还破除了传统平面设计展览的单一格局,通过轻钢龙骨的穿透感与平面设计作品的轻盈质感之间的相互交融,营造出一份轻松惬意的气质。在展览筹备阶段,我们更是尝试自行设计并制作了独特的展柜系统。利用拉力带与锁扣材料的灵活结合,以及木板与充气袋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既稳固又兼具变化地将展柜高低错落地固定在龙骨的正反两面。同时,我们为每本书籍量身定制了展示书架,发泡材料在手工自制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造型,为展览增添了些许趣味。

 2K3A6797_副本.jpg

K11:策展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愉悦、最大的收获分别是什么?

祝:做D&AD的展览,对我而言,其实也是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和工作室正在进行的其它品牌创意和设计型项目并无太大不同,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如何在种种限制中把项目顺利推进下去,并呈现尽可能好的结果,这些限制包括经费的限制、时间的限制、合作方的限制、自身精力分配的限制、经验和企图心的限制等,其实整整一两个月的展览推进过程,都是在和各种各样的限制,甚至不如意的情绪共处……所以如何在焦灼的时候梳理出一条路,在困顿的时候push团队继续往前,在各个环节尽可能的管控成本,在迷茫的时候提前看到一个预期的图景,这些很多如线条一般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困顿,就是最大的挑战。

最大的愉悦,可能是开幕前那个片刻,我记得当时还发了一条有些感慨的朋友圈“只有在展览开幕前,那个短暂的无人时刻,走在展厅里,才会感觉这个展览是属于自己的,甚至会产生一种如梦似幻的真实感;而在展览开幕的那个瞬间,当观众开始进入,好像它就开始属于过去时,也已经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别人了……”。

最大的收获?很多时候也会思考,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线下的展览吗?其实所有的D&AD获奖作品,从资讯的角度,不过是一张张图片,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甚至是有些过时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那些书籍握在手里的触感,那些指尖和包装触碰的瞬间,那些偶然来看展的观众表情中流露出的那份不期而遇的惊喜,不是吗?也许这一场展览,会成为你忙碌生活中的一小段吉光片羽,并成为你生活中真实切片的一部分。

李: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将展览思路在极短的布展时间内(2天半时间)有效地呈现。当然,每一个展览项目在推动过程中多少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而能否妥善处理相关事项则是对展览团队统筹协调、谈判及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过,就像是在美术馆行业工作过的朋友们常常笑称的那样:“没有开不了的展览。”展览开幕前的“鸡飞狗跳”都在为展览开幕那一刻的全副武装做准备。至于最大的愉悦和收获则更多在于通过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于我们展览团队和观众来说都不错的展览效果。

 2K3A5299.jpg 

K11:什么样的一个设计展,才是一个好的设计展?标准是?

祝:现在是一个标准缺失的时代,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对于好与不好的标准好像已经失去共识。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标准,就是match或者说恰切,D&AD获奖作品展览和戛纳广告节获奖作品展览应该是不同的,在我的认知里,D&AD的关键词是专业、重视craft、甚至有一种略带高冷的距离感,而戛纳广告节则更商业、更入世、更看重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所以D&AD展览的标准应该是能恰切诠释D&AD奖气质。虽然也希望原本比较小众的D&AD奖展览观众能多一些,但是我们对展览的网红化,或者过度设计,是心存抵触的。

李:真的很难评,每个人的审美倾向及受职业训练的经历都不太一样。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展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览带给受众哪怕一丁点的触动。同时,主办方也认可该展览的意义与价值并乐在其中。

 2K3A4720.jpg

K11:有什么遗憾?如果再来一次,哪些地方会做的更好?

祝:和平时工作室在推进的品牌项目一样,每一个项目,受于经费、时间、客户等种种限制,项目的执行总会和脑海起初的设想有一些不一样,但好像这种不一样也未必是一种遗憾,毕竟任何一个项目,都是各种关系互相作用、互相博弈的一个结果,而且这种遗憾未必是坏事,毕竟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每一个项目其实都有自己的命运,也都是“关系,关系”中的一种。

李:没有遗憾。于个人而言,我对展览能完整实现就已经感到满足。我在展览开幕后也在思考可以做的更好的方面,或许,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将展览的前期准备工作做的更扎实一些,从而为后续的展览实施流程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进细节是有待探索的地方。

 2K3A5409.jpg

K11:在当下环境里,做一个D&AD的展览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祝:当下商业化运作的广告和设计奖项很多,所以导致有些一般的作品也可以获奖;但幸好还有D&AD、One Show、ADC这种坚持专业标准并且没有向商业妥协的奖项,虽然看上去是有些高冷并且不合时宜的存在(大中华区每年获奖数量都比较少),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奖项,以及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树立了一个关于好奖项的标准,虽然这种想法好像有些天真,但我依然觉得在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之间,我们应该选择前者。

还有一点,就是D&AD奖本身还是比较符合我的价值观认知的,所以为它做策展也就成为一件内心比较认可,也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为D&AD奖策展,其实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在分享我所认可的一些事物以及价值观,所以虽然它很小,影响力也有限,但是值得去做。

李:起初想把D&AD展览引入上海纯粹出于直觉驱动。在多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到展示的机会也是一种幸运。后续我们也十分欢迎与其他城市的机构进行合作,我相信D&AD设计奖展览的价值和意义会在时间的长河及一次次积累中慢慢展现。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