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喊“假协和”,“协和维E乳”却以柔克刚?
“被骗了好多年,图一图二是假协和,后面的是真协和。”
——某小红书网友。
“协和维E乳”事件,可能你听说过,甚至也用过。
作为“便宜+好用”的国货之光,最近几年特别受到了网友的追捧和种草。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杀入”这个赛道,一场“真假协和”之争,令这家35年的老国货,深刻感受了网络舆情的“威力”,据说差点倒闭……
大叔两年前就喊出:
小红书已经是企业网络舆情的重要发源地!
但万万没想道,KOC除了种草,也能种“毒草”,成为公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划重点,下面细说)
按照一般的危机公关逻辑,大叔肯定建议:
“苏州协和”应该硬刚啊!甚至发起诉讼,以正视听!
其实呢,苏州协和药业创始人郑正华也公开接受了媒体采访,辟谣了,说自己不是假协和!
诉讼也诉了,也赢了。
但是呢,“网络舆情”并未扭转,普通消费者还是被媒体、KOL和KOC带了节奏,认为“协和维E乳”是“假协和”!
怎么办呢?
既然硬刚无用,苏州协和就在前几天发了一篇《35年老国货,被网暴后的自白》(以下简称“自白”),来以柔克刚!
你可能看到这里,还是没看懂所谓的“真假协和”到底是谁真谁假?
这就对了,因为大叔故意这么写的,就是希望勾出你听到“协和”之后的潜在心理暗示:
你是不是认为,我说的“协和”就是“北京协和医院”?
其实错了。
这也是大叔认为,上文那篇“自白”文章的核心信息点,在第二部分:
“为什么"协和"牌护肤品会在苏州?(潜台词:而不是北京呢?)”
大叔稍微做个解读啊,其实核心就是3点:
1、1956年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是“协和”这个品牌的“祖宗”!但“祖宗”当时有两个名字,简单理解就是古代文人的“名”、“字”或“号”,比如:大师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另一个名,就叫“北京协和医学院”。
整个“大协和”体系,后来分出来19个研究所、6所附属医院、9个学院和多个院外研发机构。其中,就有一个所叫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先划个重点,第2点需要),它的全称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直属的6所医院之一。
2、1989年,郑正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位于南京)合作,在苏州吴县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苏州吴县保健日化联营厂",这就是苏州协和药业的前身。
3、联营厂卖保健日化品,总要有个牌子吧?当时,大家就决定申请"协和"作为护肤品的商标。1991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苏州协和”注册了"协和"商标,注册类别是第3类,包括生发精、化妆品、香波等商品。
自此,郑老就开始生产和销售一系列“协和”品牌产品,包括不限于:特效抗脱发露、灰甲灵、美肤灵、祛痘水和维生素E乳……
所以,“苏州协和”其实从来没说自己是“北京协和医院”,谈何“真假协和”呢……但二者确实都属于“大协和”体系,应该属于“亲戚关系”。
这可能就是苏州协和没有硬刚的第二个原因,一家人不宜撕破脸吧。
但是,如果你拿到了“北京协和医院”这个品牌授权,你也想推维E乳产品,你肯定说自己才是“真协和”啊!你可能就想着从“真假协和”话题切入社交媒体,再进一步在小红书等种草平台加深“真假”的标签,最终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可能,就有了开篇提到的那篇小红书博主的感受:
原来,我被骗了好多年……
上述操作套路,仅为大叔个人的猜测哈,仅从公关视角看,也是很不错的策略。毕竟,普通消费者哪里懂协和体系及其历史,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印象就是:协和就是北京协和医院!
但其实呢,协和医院不仅“北京协和”是正宗的,还有两个正宗的,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综上,大叔稍微做个总结。
被喊了5年的“假协和”,“协和维E乳”爆款的出品方——苏州协和,为啥不以暴制暴,却要以柔克刚呢?
理由可能有3点:
1、不引战。
“真假协和”的关键是界定清楚“协和”这个主体,而不是一定要分出“我是真的,你才是假”。
一旦陷入“真假”辩论赛,成了公关战硬刚的逻辑,反而回到了对手的主场。因此,“苏州协和”选择以柔克刚,我不诋毁任何人,我就讲清楚自己的历史和故事。
此外,大叔猜测,大协和体系可能也不希望看到“协和内斗”吧。
2、求共情。
大叔经常说,危机公关永远需要共情,示弱是很好的手段,但道理都懂,执行起来却很难。比如身陷舆论风暴的小杨哥,他如果说“我过去就是个屌丝”,我们是无法共情的,因为你现在一晚上能卖一个亿,无法匹配现在的情况。
怎么办呢?其实只有“真弱”,你才能得到共情。“苏州协和”差点倒闭啊,5年了,现在还在经历“网暴”,可见此事对自己伤害之深。因此,虽然标题写的是“求共情”,但其实“共情”从来不是靠“求”来的,而是靠“低姿态”。
3、摆事实。
这点,其实大家都懂,但为什么做不好呢?因为你情绪不对,事实讲再多也无用。大策略没定,你光说自己被冤枉了,被网暴了,也无法获得共情。大叔经常说,在危机沟通时,企业应把“情绪共鸣”和“陈述事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才是有效的沟通。
以本案为例,苏州协和在“自白”全文,都把自己放到一个极低的姿态下,展示了自己真实的无奈和无助,比如:
“发这篇文章前,我们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鼓起勇气发声”、“我们也并不想责怪对我们有误解的网友。‘协和’的过往,很难一句话讲的清,如果你们愿意听我们诉说,请看下去”……
最后,苏州协和还在求“对我们有误解的消费者”能耐心看完,求媒体“到苏州实地探访”……大叔认为,只有同等重视“情绪+事实”,才有可能破解“KOC种毒草”的难题,而不是动不动就“告到ta倾家荡产”,后者反而突出了你的“强势”。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