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值得收藏的AI广告案例,谈谈技术与创意

举报 2024-10-24

封面.jpg

原以为AIGC拓宽了创意的边界,能为广告注入更多灵感。但没想到的是:新鲜,但「阴间版」。

前有日本麦当劳AIGC广告,被网友骂不自然、恶心(但获得马斯克激情点赞);紧接着肯德基不甘示弱,直接亮出「六指人吃炸鸡」……如果说麦当劳是恐怖谷效应,那肯德基就是,真正的克苏鲁恐怖片。

为什么AI广告翻车层出不穷?

AI创意广告已经迈过了早期的“蹭热点”时期,不能只靠一套AIGC海报博取关注,现在想搭上AI这班车要花点心思,但更重要的是,心思得花对地方。

今年巴黎奥运会期间,谷歌贡献出了另一个知名的AI翻车案例

广告片中,一位父亲让AI帮小女孩给她最喜欢的一位运动员写信,表达对她的喜爱和崇拜。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AI帮认字不多的小女孩写信。不过仔细品品,给偶像写信又不是给领导交工作日报,为什么要用AI去写?童言童语虽然会出错,但那份稚嫩又激动的心情,AI能书写得出吗?

翻车的AI广告有一个共通问题,它们都在「让AI代替人类表达情感」,无论是表达享受美食,还是给偶像写信,都将表达主体让给了AI,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显然,AI广告翻车,不是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是没搞清楚,什么样的AI广告创意,才能够与用户共情?这回到了广告创意的起点,但为何加上AI后显得格外艰难。原因很简单:大众不喜欢AI。

新一轮的AI浪潮下,催生了太多技术焦虑,人们担心跟不上技术迭代,也担心被AI取代。在对AI充满抗拒情绪的大众群体中,如何与用户沟通共情?

下面,本文将分享6个值得参考的AI广告营销案例,探讨AI广告的另一种可能。


重拾过去,与记忆共舞

有一类AI视频下,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评论:“这才是AI本来的用途”、“这可能是AI的意义”

2.png

这类视频,就是用AI技术“复活”亲人。

《流浪地球2》有一个剧情,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将女儿丫丫的意识进行储存与上传,在数字世界里,创造出一个与丫丫一模一样、会即时应答与互动的“数字生命”。

这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在Chat GPT出现后,却成为了现实。互联网上,有许多用户将自己亲人的资料上传到AI,制作成栩栩如生的AI数字人,在熟悉的对话中,获得些许慰藉。

或许AI没有温度,但使用AI的人类有。即便我们知道它是虚构的,但那一刻的感情触动总是真的。

今年清明节,快手利用AI技术,复原了一位已逝主播的声音。这位主播名叫小辉,曾是在高原送货的卡车司机,某次送货途中因高山反应不幸过世。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卡车司机们的高反缺氧问题,快手复活了小辉的快手账号,并用AI复原他的声音,开启了一场8小时的直播,沿着青藏公路,分享高原应急知识。

快手清明节公益项目:用AI复原已逝主播声音

在评论中,有人称赞:项目结合技术、情感、互动和公益,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也有人不支持这种形式,认为是在消费逝者,挑战了既有的伦理道德。

AI复活逝者的争议,最早是因为,有网友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AI复活已故明星。这些流传网络的短视频遭盗明星家属抗议后,被全网下架,相关内容也变得较为敏感。

AI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不过即便按照现行法律,(高亮)死者仍然拥有名誉权、肖像权等权利,未经死者近亲家属同意而使用,毫无疑问是侵权的——这点,需要谨慎为上。

从伦理角度来看,使用逝者相关信息进行公益宣传,是在消费逝者吗?

在我看来,这取决于品牌在宣传过程中,是否尊重逝者、亲属的意愿和感情,以及是否真正服务于公益目的,而非借机谋利或过度渲染。如果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地考虑,就能够减少嫌疑。

从大众接受程度上来看,大部分人可以接受人们因为过度思念,去复活自己的亲人,这是一种私人的行为。而当品牌将它变做一种公共传播的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好分寸。

个人观点,快手的这次项目还是很值得借鉴,品牌让我们看到逝者账号没有被遗弃,而是被平台认真收藏,这样有温度的对待,值得一个点赞。


鉴于“AI复活逝者”敏感度过高,或许换个思路,用AI复活记忆,更为可靠。

今年10月,柯达公司与FCB集团旗下的代理公司Happiness Brussels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Memory Shot 记忆镜头」的AI工具,旨在帮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通过视觉重建记忆。

柯达 Kodak《Memory Shots》

该项目基于阿尔兹海默症治疗中的「回忆疗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音乐、图片或故事等内容,刺激患者的大脑,帮助他们恢复记忆。

Memory Shot网站上,用户可以根据提示输入文字内容,比如“1990年,我和妈妈走在路上”,网站便会根据当时柯达相机的型号生成一张具有年代感的照片。目前,Memory Shot已经在比利时的70%老年痴呆中心中被使用,帮助患者重拾记忆。

让AI回到工具的位置,帮助人们解决真实的生活难题,是一种有效的思路。但更重要的是,AI使用的语境,如果仅仅是写一封感谢信,大可不必大费周折。

反而,当AI与真正的生活痛点、社会公益相结合时,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成为了关怀和支持的一部分,给予人们一种更美好的关于科技与生活的想象。


改变当下,虚实结合

作为一项可以深刻改变世界的技术,AI本身面对着诸多争议,其中一项是:AI生成的内容,会加重社会刻板印象。

AI生成依赖于已有的内容数据,而这些数据本身包含着众多的刻板印象。比如,输入中国美女,只有穿旗袍的女性形象;输入美女,AI会生成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女性形象。

多芬发布的《真实的美丽状态:全球报告》(The Real State of Beauty: A Global Report,报告附文末)中提到,许多女性会将自己与网络上的女性形象做对比,约三分之一的女性为此感到焦虑,并改变自己外观,哪怕她们知道是假的,或是AI生成的。

显然,AI正在动摇着女性对于美的认知,作为一直倡导「Real Beauty」的品牌,多芬切实感受到了AI带来的挑战。

于是,多芬做了两个动作:

第一,多芬向公众承诺,永远不会使用AI生成形象代替真实的身体。
第二,多芬发布了一份《AI时代的美丽指南》
(A playbook to Real Beauty in the age of AI, 文件附文末),帮助用户学会在主流的AI生成工具中,制作真实的形象。

此外,多芬还发布了一支广告短片《Code》,生动地讲述了AI带给女性的容貌焦虑,以及多芬为解决问题作出的努力。

多芬《The Code》

一面抵制广告中使用AI生成形象,一面教用户正确使用AI工具,多芬应对新技术的态度既审慎又先锋。

多芬并不否认AI将会成为塑造社会的重要技术,同时也清醒地指出AI带来的挑战。捕捉与品牌理念最为贴合的容貌焦虑问题,从品牌自身和帮助消费者两方面双管齐下。

多芬的营销战役,十分精准地洞察了大众对AI的矛盾心理:既想享受AI带来的效率提升,又对虚假内容感到不安。

事实上,无论是对大众还是企业,AI都像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潘多拉魔盒,我们不知道打开它究竟会发生什么,但知道它一定会被打开。复杂的大众心理,让AI议题都变得异常沉重,但若不考虑这些,仅使用AI技术,又会显得肤浅。

是否有一种更为轻松的表达方式,有效结合AI与社会议题?有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来自台湾看见·齐柏林基金会。

齐柏林是台湾著名的俯瞰拍摄摄影师,也是环境保护运动者。在他过世之后,齐柏林基金会延续他的精神,与图文创作者合作,找到了一个名为「阿Q」的云朵IP,并结合已有资料与AI技术,让这朵云飘起来穿梭在齐柏林过往拍摄的台湾影像里。

看见齐柏林基金会:让一朵云穿梭在台湾影像里

1725007766217024.jpg1725007766921648.jpg

传播上,齐柏林基金会发布虚实结合的可爱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吸引人们了解环境问题。此外,还与全家便利店合作,制作「阿Q」云朵实体装置,进一步提高声量。

使用AI赋能IP营销,不算少见。比如,可口可乐“超想当可口可乐代言人活动,就是利用AI互动的优势,让品牌IP变得个性化。不过,这类营销重点大多在线上互动,与线下场景的结合较少。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AI生成图片容易,但1:1复刻实体装置却非常困难。而如果落地装置无法完全还原,还会被贴上翻车的标签,导致品牌声誉受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预测未来,警醒当下

同样是结合AI技术关注环保问题,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用AI去“预测未来”。

WWF举办了一场“气候现实主义展览”,分为柏林实体展览和线上数字展览。展览中,WWF展示出数千张使用AI重新绘制的莫奈、梵高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展示出在当温度升高1度、3度时,这些作品中的自然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用AI将风景名画送入2100年

比如,当气温升高3度,莫奈画作中原本绿意浓郁的景色,变得干涸枯黄。

名画的视觉变化,不仅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更加直观,还以一种更具审美的方式展现了气候危机,从而带给观看者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无独有偶,德国一家非盈利机构Aktion Baum与代理商FRASER合作推出了AI项目/Imagine,展示如果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将会成为什么模样。

Aktion Baum /Imagine

拥有人类全部知识的AI,可以轻松模拟出大多环境下会发生的气候变化。

不过,AI能模拟的还不止如此。分享有一个有趣的案例:一家名为Altera的创业公司,号称创建了世界首个智能体文明。

这家公司在沙盒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中,放置了超过1000个AI智能体,这些AI不仅会自己收集物品,还会彼此合作。比如,当社区成员失踪时,他们会增加火把数量,召集所有人去寻找失踪的智能体。

在这个社区里,每个AI都有自己的姓名、年龄、性格、爱好,这就像一个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人类参与,NPC们自动将整个世界运转了起来。

看到这个案例,我忍不住开脑洞:如果根据品牌理念搭建世界框架,并将产品拟人化变成NPC,岂不是超级沉浸式的品牌体验?

我让Chat GPT帮我完成了这个脑洞。

听起来还不错,不过落地制作,可能就是另一码事。

如果你也有关于AI广告的脑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写在最后:

关于AI,互联网有一个流行的段子:

你以为AI普及后,能帮你扫地、做家务、改方案; 
实际上AI普及后,它去画画、作诗,而你还被埋在无穷无尽的琐事里。


图源网络

无法看到AI对人类世界的真实改善,或许是大众对于AI最大的质疑。

的确,AI可以帮我们优化PPT,快速撰写日报、邮件,但被视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AI,能做得到的不该只有这些。我们所期待的,AI能够让生活变好,让整个世界变好。

回到广告,作为AI渗透率名列前茅的行业,我想许多从业者期待的,也不只是用AI降本增效,还应当有拓展创意的可能性,创造更多的沟通方式与互动形式。

毕竟,AI时代,广告不会消失。但人们想要看到的广告,绝不是重复的信息轰炸,而是有情感、有温度的一次次触动。


文内提及文件,资源来自内容官方:

多芬 The Real State of Beauty.pdf

多芬 Real Beauty Prompt Playbook.pdf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