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好1天,就是如何过好1生|六维时间管理理论

原创 3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4-10-27

本文作者高承远,“流程税”概念提出者,社交宿主广告理论提出者,六维时间管理理论是高承远最新原创理论,相关理论观点原创首发于《商界·评论》杂志2021年8月刊。

高承远担任《中国广告》、《现代广告》 、《国际品牌观察》、《销售与市场》、《国际公关》等专业学术期刊特约撰稿人。


六维时间管理理论

——如何过好1天,就是如何过好1生

微信截图_20241027211248.png

在这个物质丰富、信息爆炸、选择多元的时代,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没有“之一”, 即便是大家意识中认为更重要的“健康”,其本质,依然是时间。然而,伴随着时间的碎片化甚至是粉尘化,“save time”和“kill time”,像一对孪生兄妹,如影随形,看上去同宗同源,但本质截然不同。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何过好一天,就是如何过好一生,对于组织而言,对时间的高效利用,是有效应对“熵增”,提升整体效能,甚至就是“生死局”,决定着组织的未来。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时间管理的内涵和应用,却屡屡失焦,甚至跑偏。

一、误区:时间管理的跑偏与失焦

在罗志祥事件之后,“时间管理”在社交平台上,有被娱乐化,甚至是污名化的趋势,然而,即便排除这些“杂音”,时间管理这个概念,也因为越来越无所不包,外延泛化导致内涵失焦,远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初衷。

首先是理想化,很多短视频博主以时间管理为主题贩卖焦虑,鼓吹通过时间管理,可以解决几乎生活中所有的问题,这世间从来没有万能的灵丹妙药,期望越大,失望越多。

其次是理论化,现代主流的时间管理理论,最出名的——我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的“紧急-重要”模型,当然是一种底层逻辑,然而这种普世的理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正确而无用”,如何在同一个维度上比较两件事情的轻重缓急,本身就很耗费时间,更何况,我们现代人随时处理和解决的,哪里只是两件事情?退一步讲,从知道到做到,中间还隔着两个太平洋。

再次是形式化,很多时间管理的形式和模型,甚至“道具”都用上了,比如非常出名的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进行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番茄。如果是教育小学生我觉得无可厚非,对于有成熟思考能力的成人,这不是把本来碎片化的时间,用道具人为切割,变得更加碎片吗?

最后是离心化,走的太远,往往容易忘记为什么出发。时间管理的初心和本质,是希望大家用更少的时间,去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但是现在容易发生异化,变成披着时间管理外衣的职场PUA(甚至是自我PUA),鞭打快马,远离了时间管理的初衷。

二、重构:时间管理的颗粒和场景

“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这是很多现代人的同感,而与此对应的,现代人普遍面临着多线程作业/多场景切换/工作生活融合的趋势与现实,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困扰。

我希望重构一种时间管理理论,既能从理论的高度,提供一种看待时间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角度,提出 “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用上就回不去”的时间管理方法。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把个人的时间划分为两种(全维时间和缺维时间),并结合现代人的具体工作和生活情境,细化为 “六维时间管理”理论。理解该理论的第一站,是理解全维时间和缺维时间。

我们联想一下自己刚刚过去一天的场景,你可能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收听重要新闻,上午参加行业会议做观众的时候,一边用手机回复微信和邮件,下午在出差飞行的途中,看了一本放到包里,好久没抽出时间看的书,晚上跑步的时候,顺便和老朋友打个问候电话……这些场景,都是典型的“缺维时间”——即在这些场景的时间,你无法调动所有的感官和能力去处理复杂事情。

设想一下,早上开车路上,还要在车里打开电脑做PPT,疯了吧?警察叔叔也不答应。上午参加会议,在非常安静的会场,作为观众你要打电话,大家肯定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出差在飞行途中,手机电脑没网,没有办法处理需要网络的事情;晚上跑步的时候,也不能同时拿个纸笔,构思年度规划吧?

微信截图_20241027211555.png

我把能够无障碍用眼、用耳、用嘴、用手、用手机、用电脑的场景化时间,定义为“全维时间”,它同时满足现代人(特别是职场人)在时间利用层面的最重要六大约束条件。与之对应的,不完全具备这六个要素的场景化时间,就是“缺维”时间,全维时间只有一种,但缺维时间,理论上可以通过这六大要素的搭配重组,形成非常多的组合。

这是“六维时间管理理论”名称的由来,也诠释了该理论基于场景细分的颗粒化标准。

三、诠释:六维时间管理理论的场景价值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真相和谎言,就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的确,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是坐着专车的通勤1小时,和公交转地铁,拿着雨伞人贴人通勤的1小时,可利用的价值上有云泥之别。

每个人因为背景、职业、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不同,每天的时间规划也迥然相异,但是通过“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通过在时间利用层面上最重要六大约束条件的构建,千差万别的场景和时间变得有章可循,通过典型缺维场景的示例,以及工作/生活事项的推荐处理,六维时间管理理论的场景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首先说全维时间,由于可以充分调动所有时间要素,这是工作8小时内最多的场景时间,特别适合沉浸式工作,所以推荐深度工作,全情投入重要的工作;而比如说像开车通勤这样的缺维时间,由于场景限制,尽量推荐做诸如知识付费音频节目收听,或者听新闻/听音乐等轻娱乐项目。

当然,我也见过很多人开车打电话,甚至开车视频会议,不仅交规不允许,更重要的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我也见过有的人在跑步的时候,打开电脑处理工作,尤其是程序员街边随时处理BUG,但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我认为这是权宜之计,而且效率大打折扣,并不能充分释放场景下的时间价值。

缺维时间可以有很多种,本文只能挂一漏万,试做举例,而且,缺维时间的类型,以及占据生活中的比例,与每个人的职业特性、生活习惯高度关联,试想一下出租车群体,他们每天有大量时间在车上,如何利用好在车上的时间(载客/间歇),几乎决定着他们的未来。

十年前,在线出行行业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在成都大学城认识一个“黑车司机”(人很好,但没有出租车营运资质),在闲暇/间歇时间,充分利用QQ群、飞信群,建立自己的“粉丝圈”,以服务好出名,他的月收入,是其他同类型司机的十倍左右,而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并不比其他司机多多少,相反,他是利用了更多的时间去经营粉丝圈,甚至成为多个司机的调配枢纽,当年就非常佩服他的时间管理能力。

四、应用:六维时间管理理论的10条心法

1、并不是全维时间,比缺维时间价值更大,行业不同,贡献不同;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全维时间的价值贡献比例越来越小,而缺维时间的价值贡献比例越来越大;

2、真正的时间管理,不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全维时间,而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缺维时间,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真正的超越往往来自于课堂之外,而对于职场人而言,提升和发展,同样来自于8小时之外;

3、“听过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往往并不是道理本身有问题,而是如何将道理转化为行动指南。六维时间管理理论,提供了一套思考视角,场景划分,也是基于大数法则进行思考举例,如何定义自己的时间,就是如何定义你自己,这是属于你的权利;

4、能顺手去做的事情,就不要专程去做,能常态化机制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个别化区别对待,能用缺维时间去做的事情,就不要用全维时间去做,节约时间,不仅仅是长度,更重要的是浓度;

5、在组织中,能异步去处理的,就尽量不要同步协同,因为对一个组织而言,同步处理是全维时间,异步处理是缺维时间,字节跳动最牛的,就是在组织管理中的异步协同,这使得他可以轻松在线管理数万人的公司;

6、掌握六维时间管理理论的精要,定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特性,定制、安排、迭代、优化,形成属于自己的时间表。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对时间更好的利用。

7、工作和生活,重要的事项和环节,要留一定提前量,提前量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调配空间,对缺维时间更好的利用,获得生活的正向循环和主动权,如果随时要处理的都是救急和刚性内容,你很难真正做到管理,而只能被动应付。

8、长周期的考虑工作和生活效率,尤其是平视效率,不要因为学了这套理论,对周末刷剧,通勤刷抖音有什么负罪感,生活这么辛苦,放松和休闲也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永远记得自己不是一台机器,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追求的人,掌握了效率的方法,依然保有对“慢生活”,甚至是“懒生活”的选择权。

9、知道了六维时间管理理论只是第一步,但这并不重要,对理论及方法的尊重,不是熟记方法论,而是忘记方法论,融入血液和日常生活执行。

10、过好每一天,充分行使自己用一个少一个的24小时,因为,如何过好一天,就是如何过好一生,这两者,本质上是等价的。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