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志Youthology 作者:张牧之
今年的线下商业,似乎正在走向两极化。
一方面,商业地产的半年报里写满了“严峻的考验”,许多高端商场都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非标商业、社区型商业、活动市集人头攒动,年轻人拿着咖啡、带着宠物,逛得不亦乐乎。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近五年的消费研究后提出,“只有让人感到喜悦、充满亲切感,并能接纳悲伤的门店,才是更能让顾客花钱的门店。我们应该会进入这样的时代。”
如果说百货商场在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商品博物馆”,吸引人们走进去欣赏,那么今天的年轻人都是主动选择自己要去哪、要买什么。
问题是,年轻人选择的是什么?又是什么让年轻人出街消费?线下消费有哪些新趋势?到底是什么样的商业空间,才能吸引年轻人到街上去?
01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还要去线下消费?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年轻人如今的处境。
大环境的显著变化,让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都在跟着变。社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现代工作的“螺丝钉化”和个体实现价值的难度升级,进步叙事和传统成功学模版的号召力逐渐减弱。年轻人开始反思高度统一的评价标准,更倾向于经营好自己具体的日常小生活。
经济增速放缓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年轻人对消费更加理性,追求性价比,但对性价比的理解不局限于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还包括情绪价值,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层面,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情绪和体验。
数字信息的过度充斥同样给年轻人带来了困扰。社交网络上信息爆炸,大量对立和碎片化的内容,导致年轻人产生数字疲劳和社交倦怠,就像《制造消费者》中提到的,“技术的发展从来不会让人的欲望满足,恰恰相反,速度越增加、人们越不耐烦”,越想要有温度的线下社交。
这些大环境的变化,促使年轻人对自己和生活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需求:
想变好,但不想卷,想松弛;想链接,但不想装精致,想真实;想娱乐,但不想被动消耗能量,想有创造性地玩。
而出门、去线下、去真实具体可感地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寻求“善待”自己,寻求安顿身心的各种资源的一个解决方案。
02
那么,年轻人的线下消费有哪些新趋势?
1、为「Passion」买单
在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脉络下,年轻人不仅喜欢和“同担”线下聚到一起,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开拓谷子、吧唧、痛包、潮玩等新潮领域,把“非必要消费”转向“必要消费”。
和之前不同的是,在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下,兴趣是年轻人寻找生活多元锚点的“最小单位”。以前是自己有爱好,所以想跟有共同爱好的人玩到一块,现在是想通过找到共同兴趣的搭子,来收获情绪。如今的为兴趣买单,重点不是买和囤,而是怎么和“同担”一起玩得更好、更开心、更有参与感和体验感。
在THE BOX 进行的剑玉活动
2、「非人类」好友
宠物不只是向人类提供情绪价值的工具,而是真正的家人和搭子。他们带宠物一起上街、旅行,不是遛猫遛狗,是和他们hang out。关心宠物的情绪和幸福感,人类因宠物而认识新的朋友,也带宠物参加聚会,让宠物结交其他毛孩子朋友。
人对宠物的观念和线下商业互相影响。在新一代人宠关系中,年轻人推崇宠物升“咖”、人宠平等、宠物友好。在线下,提倡宠物友好场所也越来越多,比如在店门口放着宠物喝水的碗、在店里专门设置宠物趴坐的座位,打车平台也开始推出宠物专车。
网红ip vivi猫生日会
3、城市运动「快充」
滑板、城市骑行、攀岩、网球等城市运动的兴起,加上时尚轻量运动装备的流行,年轻人在城市中比想象中更“野”。以骑行为例,根据京东2024上半年消费数据,骑行公路车成交额增长141%,骑行服成交额增长127%,不管是迪卡侬还是Brompton,只要能体验陡峭的上坡和飞驰的下坡,就是好车。
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城市运动一扫过去“自律给我自由”的“折磨”,摆脱 “自己卷自己” 的思维模式。运动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平衡生活、松弛解压、结识新的朋友、获得成就感。
4、「人人都是艺术家」
比起被动地被安排去玩,年轻人开始希望有“主体性”地去玩。艺术家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名人,也可以是每一个有创造力的普通人,当成就感从工作转向生活,先创作的人先享受世界。
随机舞蹈、模型手办、手工编织、饰品制作、手帐、咕卡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娱乐活动,有创造性的体验、有沉浸式的me-time,还有能彰显个性化创作的成果,让年轻人可以跳出长期单一的“考试-升学-找工作-结婚生子”的人生路径,也让人跳出功绩社会过度强调的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寻找自由感和生命力。
5、和「当地人」玩到一起
一方面,年轻人不再忙于奔波各个网红打卡点,更愿意发帖“听劝”,“求助”当地人给建议,逛公园、菜市场和小巷子;另一方面,年轻人也更青睐表达在地文化叙事、传递当地人文精神的品牌,哪怕只是一个喝茶的手势、一种非遗技艺、一种玄学的仪式,都让人感觉和当地人更亲切了一些。
这种消费和旅行趋势反映了年轻人对“在地性”的追求。比起过去被包装的精致和滤镜,如今年轻人更加注重真实、有生命力的烟火气。比起边浏览边遗忘大量新鲜猎奇的信息,年轻人也更在意有本土特色的生活体验,把时间花在对具体生命的探索上。
6、「东方信徒」
现在的中式不只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活法。衣食住行,不少年轻人全方位偏爱“新中式文化”。如今,国潮元素更加轻量化,新中式更容易融入日常。饮食上,爱喝红豆薏米水、人参水等“冰中式”;穿搭上,爱把传统复古的东方元素比如银簪、刺绣和盘扣混搭进不同的风格,在新旧搭配中玩出不一样的华流;玩乐上,一边相信“东方神秘力量”,捧火寺庙经济;一边爱上“古法运动”,集体练习晒背、拍八虚和打八段锦。
一个大趋势是,随着整体国力提升和国潮文化的崛起,年轻人不再盲目崇拜海外文化叙事,过去海外大牌是身份、阶层的代表符号,如今年轻人更愿意追根溯源,重新审视和传承中式传统文化,通过消费为“中国式浪漫主义”和“新中式生活美学”投票。新中式供给端也逐渐成熟,涌现更多由中国原创力的主理人品牌。
7、city 微度假
为了逃离绩点绩效,祛除“班味”,找回“活人感”,年轻人爱上主题式探索。开始意识到“附近”的重要性后,除了家和公司/学校,大型非标商业体成为容纳不同兴趣群体的新第三空间,也是年轻人闲暇时“微度假”的选项之一。
年轻人对商业空间的偏好,本质上是年轻人与居住城市的关系的变化:从 “三点一线式” 点对点移动,进化为主动的主题式探索。他们想生活,但是不知道怎么才叫在生活,所以像旅游一样,日常出门也做攻略,有主题有目的地就地旅游:跟闲逛和遛弯不同,会制定路线、分析评分,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周末在所在城市骑行游、城市古着游、城市咖啡游。
8、「养成系」购物
除了培养兴趣好好玩,年轻人对消费这件事也寻求主体性和长期主义,希望挖掘有美好愿景、独特价值的品牌,成为品牌的忠诚会员,最好能让年轻人自发安利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非标商业空间、品牌和消费者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吸引力法则”。空间运营和品牌主理人合力跳出低层次流量圈,将大IP、明星、艺术家、行业名人和主理人等架构在消费者(粉丝)的情感纽带之中,通过优质的内容吸引年轻人一步步“入坑”,IP、明星、主理人,年轻人为欣赏的“人”所牵动,为“爱人”发电,开始从为品牌和为产品买单,到为“人”买单。
消费是为自己认同的美好生活投票,年轻人不希望“一次性消费”,买完即弃,而是“越买越爱”,从简单的互动分享,进阶到信任许可、认同推荐和共情代入,和主理人品牌、IP一起建立更稳定的情感链接。
漫画家桃崽子的签售会现场
03
在线下,什么样的商业空间才能吸引年轻人?
19世纪下半叶,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有多样化货物、大货架的百货商店一炮而红,“巨大的百货商店就像一座城市,等待被探索”,“逛街”这个概念也随之出现。只是发展到今天,百货商店已经逐渐成为复制粘贴的标准化产物,每个商场的B1、B2基本都是三步一潮玩、五步一个新晋网红小吃、热门连锁餐厅。过去精致的大观园,现在逛来逛去都差不多。
物质丰裕背景成长的年轻一代,高度同质化的商品对他们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但人们对“探索”的渴望从未褪去,而是单纯地从追求“物”,转向需要更多情感共鸣和精神引导。人们需要跳出固定的模式,探索真实的场景,收获独一无二的体验。
所以citywalk/cityride/citydrink兴起,社区商业中心和大型非标商业体越来越受欢迎。一到周末,年轻人就爱带着宠物,叫上搭子,带上滑板、篮球,骑着自行车到线下去,到非标商业空间所在的街区去。
以THE BOX 朝外 | 年轻力中心为例,在今天,非标商业体不仅能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还会玩会生活,能真正和年轻人玩到一起去。
事实上,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流行趋势变得很快,可能每两三个月就已经出现不少新的细分赛道。而THE BOX会根据年轻人兴趣爱好的变化,不定期“上架”新的品牌、快闪和主题活动,不断更新场景组合,年轻人每次走进去,都像开盲盒一样,总会有些新的收获。
非标商业体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公共性和在地性,为年轻人提供和城市连接、共情的空间。
Urban Group年轻力集团主席司徒文聪提到,“年轻力中心”就是为年轻人创造一个在城市里属于他们的乐园。THE BOX在空间设计上,既有常态化的活动空间,也有屋顶的朝外天空、负一层的小坡剧场、西侧的东岳文化广场,和户外的小型街头表演空间,因此在同一个时间段,可以支持五到六个不同社群活动同时开展。
室内外许多免费的公共空间,比如可以举办小型DJ蹦迪活动的公共阶梯、上陆冲公开课的宽阔平地等,而且提倡宠物友好,给宠物提供可以坐着的小推车,给宠物逛街的仪式感拉满;定期举办狗狗运动会、养宠知识讲解沙龙等,提高养宠人和宠物的幸福感。
在 THE BOX进行的滑板活动
此外,非标商业体和中国原创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原创力需要新商业场景去找到自己的受众,在线下不断生长、扩大影响,非标商业体则为中国原创力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市场需求的支撑。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夏日虚拟时装秀,正是在THE BOX外立面的巨大3D裸眼曲面屏中“跃”到大众眼前,青年文化媒体“BIE别的”开放的第一个线下空间,也坐落在THE BOX楼顶的朝外天空。在BIE别的创始人孟金辉眼中,这里和其他商业空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主办方的自由度很大,“不会有严格的人数限制,也不会有严格的装置摆放规则”,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是一个开放的状态。
THE BOX 也向大量国潮品牌、主理人原创品牌敞开怀抱,让它们在建立初期就拥有市场检验的机会,也让年轻人在线下接触中,对中国原创力有更多了解,促使更多本土原创品牌生存法则。
尾声
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年轻人的处境发生变化,促使他们对线下消费产生新的需求,而非标商业体成为承接这些需求的主要场所。
一个可以参照的样本,或许是日本的第五消费时代。三浦展提出,在老龄化、少子化、个人化的驱使下,日本第四消费时代将会进一步扩大,形成第五消费时代,核心关键词是“孤独”。为了对抗孤独,人们会更加重视小规模、本体化和区域化的东西,会渴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社群活动充满热情,向往“再生活化”的社区。
每个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偏好不同,但重要的是“具体”,把注意力收回到具体的小事上面,不把自己的一次性经历让渡给虚拟的信息或其他人。
就像人类学家项飙说的,“面对一个很不稳定、不太好的世界、你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
这也是上街去、走到线下去的意义。
作者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