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品牌思想简史》,不要谈品牌
很多人对品牌知识的了解可能是从视觉开始,一个名称、一个logo、一个slogan。或者是从品牌传播开始,早年的央视传播天下无敌,各类媒体传播也是眼花缭乱。奥美公司更是在广告界树立了一个视觉+传播的丰碑。
又或者,很多人看的品牌方面的第一本书是特劳特和里斯合著的《定位》,风靡一时的神作。在国内有一批定位的实战派,如江南春、冯卫东等。
现实中,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现实中的品牌思想贫乏而又朦胧,品牌的短期实用主义比比皆是。”很多人只是把品牌短视地当作促销工具,而缺乏长期的品牌资产沉淀思维。
我们谈品牌往往局限在视觉、传播等外在的东西,或者过于追求品牌的短期驱动价值,往往很难深入到内在的顾客、定位、价值、关系等层面,显得幼稚而片面,导致我们的动作经常变形。
所以,我们对于品牌需要有加清晰的认知,纲举目张才能行为笃定。《今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曾说:“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
正因为此,我理解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之所以写这本《品牌思想简史》,目的在于他自己所说的:中国正在跨入品牌新时代,最紧迫的就是修炼内功,克服各种品牌幼稚病,更新品牌认知,升级品牌战略的版本,这才能真正开创出世界级的品牌新天地。
我认为这本书是中国品牌学术界的一座丰碑,填补了品牌思想史研究的空白。当前,品牌类书籍主要分三类:一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术作品,偏理论框架性。二是广告或咨询公司的实战类作品,往往实践动作有余而系统思考不足,三是企业的传记类作品涉及品牌方面的塑造。
作者从马太效应谈起,认为品牌之奥秘在于生存马太效应、经济马太效应和精神马太效应,也可以归纳为生存竞争、追逐高利润和被尊重,并指出“尽管创建牌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艰苦而又风险的选择,却是一个更加长远而富有智慧的选择。”如果我们不是追求长期的效应,其实没有必要考虑品牌问题。
全书通过历史的眼光,围绕“什么是品牌”“如何品牌化”品牌思想史的两个基本问题,分别从学术和实战两个角度进行全面的推进论述,整理了清晰的品牌思想发展脉络。对于品牌认知,作者提出了演进的三次升华:从标记到符号象征、从商标到承诺、从促销工具到战略资产。而对于如何品牌化,主导思维更替极快,分别经历了以品牌传播为中心,以战略、价值和关系为中心,共创共享的品牌生态圈。其中有一条暗线是从以企业为主体,到以顾客为主体,再到企业顾客共生为主体。
作者认为,品牌思想经历了从传统经验模式向现代品牌理论、创新发展阶段的转变。贯穿其中,分别提到了品牌思想的九个里程碑:品牌识别、品牌形象、品牌三维结构、品牌资产及阿克模型、品牌个性、凯勒和CBBE模型、品牌关系质量模型、品牌体验、品牌社群等。
这里先重点介绍下传统经验模式,因为直到今天,我们很多做法还是停留在这个阶段,其特点就是:品牌处于战术的层面,仅仅是“促销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以企业家+专业公司为主体,以经验模式为指南,而对应三个要素分别是创造区别(品牌与设计)、广告创意(品牌与广告)和大众媒体(品牌与传播)。
而现代品牌理论建立在两个基石之上,一个是“品牌资产”,另一个是“品牌战略”。因为这两点,现代品牌才区别于传统,才形成了现代的结构和体系。从“品牌”到“品牌资产”,从“战术”到“战略”,是“现代”区别于“传统”的两个分水岭。而这两个基石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品牌鼻祖阿克和凯文·凯勒。
现代品牌理论之后,将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品牌关系、品牌体验和品牌社群为主旋律。品牌化战略中,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群创建品牌”异军突起,相对“品牌资产”“顾客资产”已经越来越重要。
由此,全书提到品牌的六重境界(标识的品牌、承诺的品牌、多重价值的品牌、体验的品牌、关系的品牌、人类社会福祉和幸福之源的品牌),品牌化战略演进的四个中心(识别、传播、关系、共创)。这个浓缩的思想之旅,让品牌人对于品牌推进的全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是简单的对品牌专家观点的搜集和罗列,不仅让你清晰知道品牌的发展脉络,更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不停穿梭,不迷信权威,不执着于理论,点评之处更是神来之笔。
放眼未来,作者还提出影响品牌发展的顾客、颠覆性技术、文化等三个重大关键因素,并大胆提出品牌理论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三个维度:经济的、技术的和文化的。这一观点是非常具有洞察性的。
就我个人理解,品牌思想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营销实践、地域文化、作者背景等各类因素紧密相关、高度适应的。如,美国之所以走在理论前沿,是因为如宝洁、迪士尼、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及奥格威、李奥贝纳这样的广告猛人的实践探索。美国品牌学者更多是从经济角度切入,而欧洲品牌学者有不少是从文化角度切入,美国品牌思想更强调运用理性路径,而欧洲品牌思想中更强调运用感性路径。从营销转战品牌的阿克是品牌资产拓荒的奠基者,更像一名品牌宗师,而心理学出身的凯文凯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构建了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更像一名工程师。
我是一个喜欢读史的人,而且年纪越大越喜欢,非常想了解、探究那些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有时候会换位思考我们在那个背景如何反应,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十五六年前,读了一本《管理百年》的书,是美国记者斯图尔特·克雷纳写的,一下子就对管理类书籍入迷,半懂半不懂的状态阅读了很多管理著作。对于这本书也是这样入迷的状态,我也会循着它的开出的论文和书单,再做深入阅读。
如果非要说到本书存在的不足和遗憾,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表达过于学术化。作为学院派的教授,在叙述风格上非常严谨,引述翔实,在描述各类品牌人物和观点的时候显得过于论文化和学术化。
部分内容观点重复。前后有很多品牌各派内容比较重复,有些话来回说了好几遍,显得有些啰唆,读起来有点绕,可以更精炼一些,甚至在结构上可以做些优化。如果极简阅读的话,第五篇是精华。
缺少国内学者思想及实践。中国品牌发展虽然很短,但是也应该是世界品牌思想发展的一部分,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内外崭露头角。
也有不少人批评这本书对于实践应用缺乏指导,我觉得过于吹毛求疵了。我理解这是一本关于解决品牌认知方面的书,而非工具书。主要可以让我们站在品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可以让我们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盲人摸象,更照出了国内很多品牌观点的妖魔鬼怪,更能让我们“认清方向、坚定信心、行为笃定”。
作为品牌方向的践行者,更感佩于卢泰宏教授治学的务实、严谨和探索精神。最早知道卢泰宏教授,是因为读他翻译凯文凯勒的《战略品牌管理》,后来才知道是国内营销界泰斗,即使是晦涩的专业著作,读起来也能酣畅淋漓。
作为同是文科生出身,也深深被他的文笔所折服,“探久才能见纬经,幽山无数到新深。品题至旧知非意,牌入青云有香醇。新篇破晓万家听,桃李开花只是春。旧事何如知否限,符书不独问清晨。”一首藏头诗描绘了此书写作过程中的核实不易和得而忘苦。
虽然他年过七旬,居然还能这样充沛的精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全力投入其中,一定是源于他对品牌深深的热爱。高山仰止,这种精神也激励年轻一代的品牌研究者和践行者不断向前探索。
正如作者所说,“品牌思想史是修炼品牌内功的不二法门”。希望有志于苦练内功的品牌人,不如从这本书,开启你的品牌认知之路。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