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戏剧技巧,把植入广告变彩蛋
品牌植入,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生硬且频繁的刷脸,吃力不讨好。自然又有新意的嵌入,是win-win(双赢)的商业彩蛋。
商业片大导冯小刚提到过一个颇为遗憾的植入广告镜头。
《非诚勿扰》中,有一场戏是葛优和舒淇吃饭时诉衷肠,结尾理应延续这种伤感的情绪。然而却伴随着葛优的一句不纠缠的“你走吧”,给了招商银行信用卡一个特写,观众瞬间出戏笑场。
如今,品牌与影视的合作,也从直白露出进阶到了一个深度共创的阶段——
既有与剧情结合的共创,如宠物品牌pidan将猫咪有关的故事线埋进了电影《负负得正》,凸显品牌对于人宠关系的深度理解;
也包含呼应UGC内容的共创,如真人秀《再见爱人4》出圈名场面“熏鸡事变”后,肯德基接住大众热梗追投节目。
个人觉得,在品牌依靠内容共生实现商业增值的道路上,令人记忆深刻又不跳戏的关键在于,遵循一场戏的基本规律。
因此,本文想借鉴一些戏剧理论和技巧,聊聊品牌如何有效植入。
方法一:
嵌入因果链的一环,长在情节的骨头上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亚里士多德《诗学》
在古希腊唯一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戏剧情节应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直白一点,就是情节布局要紧密地符合因果逻辑,可有可无的东西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
遵循严密的因果链,品牌也不应局限于相对冗余突兀的点缀。更高明的做法,是将产品编织为故事情节的“因”或“果”,服务于核心冲突。
作为因,品牌可以触发关键行动、成为戏剧动作的推动者,顺势放大产品的功能卖点。
今年情人节,usmile在连载动画《王焕君和张缤智》中的 Y20 电动牙刷产品植入堪称丝滑。
博主 @初九会画画 创作的这一动画,讲述了男主张缤智和女主王焕君相知、相恋、相守的故事。
usmile产品全新升级的“早晚模式”和“自定义语音功能”,成了情侣关系的催化剂。动画中,男主每天刷牙都会听到那句被录入的“阿智你真是个靠得住的男人”,这让他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满满。
作为果,则可以表明人物的选择。当品牌成为某种情况下的必要选择,说服力自然蹭蹭上涨。
爱奇艺热播的旅行生活综艺《一路繁花》中,有一个基础设定:经费有限,前几期的冲突和热搜话题多是由此展开,像庆奶吃鱼事件。
除了激化矛盾推进剧情,设定有更深层的意图,即铺垫独家冠名商美团团购的出场。不得不控制预算的情况下,主打“能省钱”的美团团购,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节目中众人的一致选择。
节目播出后,#一路繁花8个人只吃了700块# 的相关话题还上了热搜,美团团购能帮用户省钱省心的心智,也借势得到了广泛传播。
另外,品牌植入还可以作为纽带,既承接上一件事的果,也铺垫下一件事的因,达到更深入的曝光。
想反复安利《眼泪女王》中绝妙的泡面3分钟。
女主海仁认为自己快死了,出人意料地决定先吃一杯泡面,弥补自己没尽情享用过太多垃圾食品的遗憾。
继而,在等待面泡好的三分钟里,女主和男主交代了一些自己的身后事。
此刻的泡面,是死之前不吃会感到遗憾的美味,也是短短几分钟就能好的便捷食物。刻画人物内心真实选择的同时,搭建出下一场Small Talk(简短对谈)场景。
及时雨般的植入,尽显泡面的美味、及其承载的休闲属性。
看到了吗,一旦品牌及产品成为情节的必然选择,商业与艺术的冲突便迎刃而解。
方法二:
成为角色体验的注脚,外化延伸为文化符号
演员必须深刻体验角色的动机,
使其行为合乎逻辑、自然可信。演员的行为应与舞台环境相契合,
使观众信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
《喜剧之王》中被周星驰翻烂的这本书,至今仍是戏剧表演中的经典。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让演员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而是深入角色的内在体验,使一切行动源于他们真实的心理动机。
同样,角色的真实感不仅靠表演,也依赖于其所处的环境。掰开了、揉碎了,周遭的事物,都可以是其性格和情感的外化表达。
品牌植入不妨延伸为角色内在动机的载体,并融入相应的需求场景,从而放大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电影《好东西》中,比样板房更有人味儿的家居布景,在细节中折射出单亲妈妈王铁梅的个性。
导演邵艺辉形容“王铁梅”这个名字带有“枪炮与玫瑰”的气质,刚柔并济,而她的家居风格也是如此。红色沙发和餐椅占据视觉中心,展现外放与自由,原木家具则平衡出温暖柔和的底色。
源氏木语走心的植入,让观影者在被铁梅式女性触动的同时,感知到品牌实木所蕴含的自然气息与人文温度。
观众对《好东西》里家居软装的评价
植入也能在作为剧情道具时,上升至一种文化符号。
这里不得不提到广告植入的天花板《繁花》,尤其是开汽水瓶的隐喻。
黄河路小卖部老板景秀安慰汪小姐时,导演为百事可乐的出镜设计了这样一段:
黄河路就像一个汽水瓶,你不开它不响。但只要你拿起子轻轻一撬,它马上就喷出来了。瓶子开了,关不住了。
这段王家卫式台词,让百事可乐从一件商品和一个道具的身份中跳出来,上升至一种对黄河路事态的象征和隐喻,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
《再见爱人4》中,除了肯德基以外的另一个神植入,是留一手和葛夕提到“感情需要润滑油”。杜蕾斯商务连夜扛着油来,让自家产品具象化升华了这段比喻。
这个赛道上,《搏击俱乐部》的星巴克植入理应榜上有名,据说电影的每一帧都有星巴克。
一位 Tumblr 用户专门创建了一个名为“fightclubstarbucks”的账号,追踪电影中隐蔽出现的每一个品牌杯子。
其实这里不但是一个可以互动的彩蛋,还因为星巴克是最能代表美国人平凡生活的一个点,导演用这种方式暗喻现代消费文化的无处不在。
方法三:
主动打破沉浸感,宣告自身的存在
舞台与观众之间不应有隐形的墙,
演员的任务是让观众清醒地意识到:
这是一场表演,而世界是可以被改变的。——布莱希特《论实验戏剧》
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注重全身心投入的体验相反,布莱希特提出了间离效果,主张打破观众对戏剧的情感沉浸,引导其理性思考。
放在植入的角度上考量,品牌的存在如果很难自然融入,那不如暴露得更彻底一点,追求另一种戏剧性表达。
当品牌敢于袒露商业性、解构自身符号,反而有可能在观众清醒的审视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印象和认同。
摇滚经典《韦恩的世界》中,曾以更巧妙的手法让广告植入成为剧情的高潮片段。
当韦恩被告知他需要给赞助商一个节目位置时,韦恩一边强调说他不会向企业赞助商低头,一边拿起产品直直地望向镜头,滑稽地打破了和观众之间第四堵墙。
鬼才的植入思路,反而让广告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部分。
类似的桥段也出现在电影《唐人街探案》里。
剧情推至高潮时,画面突然切换,神州租车的广告突兀出现,而演员来了一句神转折:“都什么时候了,还植入?”
这句画外音不仅道出了观众的心声,也让品牌植入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揭示,在观众的理性认知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前不久在《声生不息》中暴力植入品牌LOGO的“谢添地”,算是一个反面案例。
刻意夸张的舞台置景明显在迫使人们意识到品牌的介入,但太像人名以至于这面墙似打破非打破,除了让一众歌手毫不违和地失去了自己的姓名,并未引发观众对于这一品牌本身更深的思考。
除此之外,弹幕算得上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新型“间离”。它打破了传统影视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保持一定的互动性和思考空间。
《玫瑰的故事》中,当女主迎来新的工作机会时,金典品牌巧妙地借助弹幕形式,推出“陪玫瑰走花路”的花式互动,使品牌与剧情产生联结,同时强化产品所承载的美好寓意。
最后想说
影视的每一个毛孔,都蕴含着植入的空间。
但品牌植入不等于单纯地填补镜头,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叙事策略:它既是广告,又是文化对话,甚至是观众消费体验的一部分。
对品牌的印象,在那些自身理念、价值观,与故事、角色、观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的时刻得以加深。
即便在品牌短剧兴起的当下,品牌植入依然很有性价比——
一来,它依托于成熟内容的叙事力,不仅能提升品牌的自然融入度,还能确保ROI的相对稳定,不用承担太多的风险。
甚至即便错过前期布局,也能在作品爆火后迅速补位,例如《再见爱人4》中两家品牌的后期追投,就是典型的连夜上车式植入。二来,优质影视往往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押中宝的品牌可以追随IP的长尾效应持续受益。如保优酷荣华富贵的《甄嬛传》,也让当年植入的东阿阿胶至今仍被观众提及。
若机灵如麦当劳,将曾经露出的镜头攒一攒,那又将收获一条全新的创意广告。
《As Featured In Meal(荧幕上的麦当劳特写)》
-END-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拿好莱坞经验说事:中国太缺影视剧植入广告》,2014-10-25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