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枚叫做借鉴的硬币上,一面是抄袭、一面是原创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4-18



如果说设计的“廉价感”还只是让围观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话。

那么设计中的“抄袭”就像是“寄生虫”一样让抄袭者屡屡得逞、让原创者茕茕孑立、让围观群众耿耿于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抄袭者都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揭发之前,他们依旧“走别人走过的路”致力于让人家“无路可走”;被揭发之后,轻飘飘的一句“道歉”还算是态度好的;态度不好的时候就用“拖字诀”,甚至会“坐视”自己的死忠粉网络暴力“火上浇油”。

而这,就是目前设计圈两个根深蒂固的“弊端”:

廉价,他们只是“破罐子破摔”眼界和才能跟不上时代;

抄袭,却是在扰乱“市场秩序”不上进还要拖别人下水。

设计廉价的话题,我们已经谈过至少3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前文《设计廉价感悖论:消费审美力与设计话语权》。

所以,今天我们把重心放在“抄袭”之上。

自从@翟天临 的论文抄袭揭开了“学术腐败”的面纱之后“抄袭”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西尔万又指责@叶永清 抄袭他的作品整整30年;在这之后又被爆出某中央美院副教授@陈琦 作品涉嫌抄袭;最近潮牌Supreme抄袭中国画师作品《雏鹰展翅》做T恤印花也自此揭开了自己20年的抄袭史……

当然,这样的案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小到歌曲抄袭、自媒体洗稿,大到2000年左右抄袭硅谷、近几年被硅谷抄袭;抄袭可谓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严格意义上来讲,以工匠精神闻名的德国和日本都是从“抄袭”这条路走出来的“过来人”;只不过它们一个成为了以标准化闻名的“德国制造”,另一个成就了因人才济济出彩的“日本设计”。

同样是从“抄袭”这条路走出来的“追随者”,40岁的“Made in China”却没来得及像100岁的“德国制造”以及60岁的“日本设计”那样洗刷自己的“冤屈”,就算我们走出了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富士康这样的世界工厂、华为这样的通信厂商,却依旧无法摆脱自己“山寨伪劣”的既定印象,尤其是在部分“外国月亮党”眼里。

可见,对于抄袭,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象中的“深恶痛绝”,他们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已。

在周一的推文《李乐山座客玩意东西工业设计交流会:脚踏实地、水到渠成》中,这一群江苏理工学院大二学生除了个人成长、考研趋势之外、最关心的就是原创和抄袭这回事:

@袁炫华:

你没能力制定行业标准的时候,只能在游戏规则下把作品的壁垒建立得更高,永远比别人快半秒,甚至是一秒,你才有可能幸存。

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是:有人抄袭的时候,我们马上去做新的迭代,不断地迭代,以快打慢。

@李乐山:

这个问题的根子出现在我们的教育里,学生在学校作弊这件事情已经几乎成为了常态。

要想根除这个问题,我们要从自己开始,愿意自己认真做设计,不抄袭的人自己组织起来肃清行业陋习。

很显然,两位老师面对抄袭的态度都是悲观的,这是因为“抄袭”这种取巧的手段已经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借鉴真善美



《圣经·传道书》有云:太阳底下无新事。

但若因此笃定世界上不存在原创,就未免走入了极端。

要知道人类的文明和制度就建立在“探索——适应——改进——再探索”这一条逻辑之上,绝对意义上的“原创”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又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从最初的采集到狩猎时代我们用到的“砍砸器”也是自然的沿袭,又或者根本就是“拿来主义”。

所以,一开始的我们是没有抄袭这个概念的,但我们并不否认每一次创造就是一次借鉴。

借鉴和抄袭的不同之处在于,借鉴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你不断的试验和试错,在这个相对漫长的时间阶段你会加入自己的审美、体征乃至于喜好。

但抄袭就是一种比较原始、低质量的创造;我们避免了在借鉴过程中试验和试错的成本,但这样就导致你创作出来的作品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看起来呆板、违和,根本就不像是你的风格。

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就算是在现代化的教育体制中,标准式的“金科玉律”、唯一答案在强调正确性的同时,也局限了大家的想象力;这就导致我们的遣词造句、阅读理解乃至于命题作文都只能“按部就班”。

当然,最初的我们的确不懂“形式”和“格式”的重要性,这就导致我们需要通过相对漫长的“灌输教育”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没错,这避免了我们走上弯路,也确实是一种更高效的人才培育手段;但千篇一律的“临摹教育”在培养基本功的时候也扼杀了不少想象力: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只是告诉我们怎样做是对的,却忘了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说临摹在很大程度上是课业和工作上的必须。

那么借鉴就是自己主动筛选自己喜欢的作品临摹。


抄袭罗生门



如果说临摹是无意识的审美和基本功锻炼。

那么借鉴就是有意识的技巧和意识形态上的练习。

至于抄袭就是有意识的走捷径,就像我们曾经忽略思考直接抄写答案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抄袭也是借鉴的一种,只不过相比于借鉴点到即止只取其神,抄袭就是用力过猛之后的粘贴复制。

当然,也不是说抄袭作品就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比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乾坤大挪移之类的;他们甚至也有思考,但思考的重心却不在于如何“点石成金”,而是怎么投机取巧让别人看不出自己是在抄袭。

甚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花费了太多的心思,弄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有抄袭的成分;我明明用了新的表达手法、形式主义和商业逻辑,这是在借鉴,是在推陈出新。

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且由于现在是互联网社会,只有七秒记忆的互联网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好的作品不一定会引起轰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坏的作品一旦引起轰动,就一定会被扒出各种暗流。

但吊诡的地方在于,虽然这个社会普遍对于抄袭者没什么好脸色,即使有一小部分死忠粉颠倒黑白为虎作伥;当商业圈却不在乎谁是时间上的领航者,他们只在乎谁能带来更多的流量,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这就给了抄袭者铤而走险的生存环境,哪怕他们无数次强调过抄袭有错。


原创有风险



如果说临摹是创作者深知自己的基础不稳,想借他人的作品来磨练自己。

那么借鉴就是创作者深知自己的水平不行,想要深入学习他人创作思路。

如果说抄袭是创作者深知自己的优势,想要以假乱真大跃进式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那么原创就是创作者深知自己的缺点,他们一门心思只想做出超越自己过往的东西。

在这里你要清楚,此时此刻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原创,我们创作的基础都是基于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在条条框框(材料、色彩、美学;三大构成、五大交互)之下进行的再创新;而且当下的我们还习惯从外部找寻灵感,及时更新自己的参考系与素材库,站在时尚和趋势之下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原创。

这也就是为什么Pinterest、Behance关停、花瓣短暂闭站之时,设计圈一片哀鸿的原因。

因为一个人的灵感毕竟有限、由于爱好、认知和眼界等问题很难“端正态度”看待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援军;近一点的有周遭同事、远一点的有同学校友、直接一点的有诸多素材网站、曲折一点的有各种设计调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原创基本面,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我们自省自查的同时,也恰恰说明我们还不够自信。

但这却是每一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必须经历的,毕竟,在商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更符合商业逻辑、商业需要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在这里又会设计另一个问题:原创并非万能,我们还有必要考虑原创在投入相应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程度上所带来的回报;如果回报不成正比,强调原创也没有意义。

毕竟,原创的背后还有商家需要盈利,还有企业需要养活自己。

作为一家设计公司,你需要有原创的能力,所以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到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时间周期;质量,始终是设计公司的最后底线。

作为一个设计师,你要有原创的操守,搞清楚什么是借鉴、抄袭和原创;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或多或少心里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辛德勒名单”,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惊艳作品,又或者只有一两个心生向往的名字;它们是你设计路上的侦察兵,他们是你人生路上的指路人。

我们并不讳言自己是谁的粉丝,因为我们正在他们走过的道路上探索那条属于自己的路径。

的确,设计师没必要重新发明一个“轮子”,我们需要做的是围绕这个已然存在的“轮子”拓展自己的想法,延伸自己的价值;近一点你可以改变它的材质、形态和使用场景,远一点你可以改变它的属性、和边界。

你要知道抄袭的本质是把手头的项目当做是“数学题”,有唯一的解决方案,而你甚至不愿意一步一步推导。

借鉴的本质是把手头项目当做是“阅读理解”,虽然它提供的参考千篇一律,但是因每个设计师的知识层面、设计技巧,观察维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至于原创,它的本质就是把每一次设计都当做是一场“试炼”,我们不忌讳标准答案,也不排斥奇思妙想,因为原创本身就是“钻木取火”的过程。

最后,作为一个设计师:

不要抄袭!

不要抄袭!

不要抄袭!


PS:图片来自于Behance作者@Lukas Vojir & @Alexa Sirbu




— END —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